•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北京知青的延安激情岁月

    北京知青的延安激情岁月

    时间:2020-03-20 05:07: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墚峁交织。陕北延安地区延川县一个叫梁家河的偏僻村庄,一排排土窑洞依山而建。

    1969年1月,未满16岁的习近平作为北京知青来到这里,和陕北老百姓同住窑洞、睡土炕、吃玉米团子、打坝、挑粪……在这个偏远的贫困村,度过了7年的激情岁月。习近平在这里入了党,还当选为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从政之路。后来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挥泪告别梁家河。

    “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多年以后,习近平撰文回忆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就在当年习近平奔赴延安的同时,比他大5岁的王岐山同样作为知青来到了陕北,王岐山插队的地点是延安县(现为宝塔区)冯庄公社。

    习、王只是众多知青中的两位。上世纪70年代前后,延安地区总计迎来了近2.8万人的知青队伍,几乎全部来自北京。他们乘坐火车从首都出发,浩浩荡荡走进黄土高原腹地……后来,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回到了北京,有的逐渐声名显赫,成了经济学家、艺术家、企业家,还有的位列中共最高领导层。

    2015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时深情讲道:“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知青们在延安经历了激情岁月,获得了坚实的锤炼,留下了诸多回忆。

    北京知青到延安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1969年1月8日到2月初春节前,每两天就有一个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知青们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千丘万壑抵达延安。40多天的时间里,共计26601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此后几年,又先后有3批知青数千人从北京到延安插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6年,北京青年合计约有2.8万人到过延安。

    这些人的到来,源于1968年10月毛泽东发出的一条“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各主要大城市形成“上山下乡”的运动高潮。北京的下乡知青除了到陕北的,还有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云南等地。

    前往延安的火车上,除了后来的著名作家史铁生、经济学家许小年等人外,还有众多中共高层后代,比如邓小平之女邓榕、罗瑞卿之女罗朵朵和罗点点,还有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在那个年代,去延安是件很时髦的事”,一名当年的知青后来回忆说。

    公开资料显示,当时延安地区有14个县、203个公社、3188个大队、10556个生产队,除吴旗、子长两县外,其他12个县共2667个生产队安置了北京知青。为了搞好知青安置工作,1968年,延安地区以及各县均成立了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公社、大队、生产队都有知青再教育小组。

    梁家河大队的人,对知青们非常热情,赶着毛驴车、带着孩子,沿着山路赶了大约两个小时去接这些“十六七岁的小伙儿和姑娘”。一位村民告诉凤凰卫视及《凤凰周刊》记者:“知青到来之前,政府都安排了,对知识青年下乡要好好对待,不能亏待他们,谁要是亏待了下乡知识青年谁就犯法了,没有敢不服从命令的。”

    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因为受父亲习仲勋问题(习仲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后被打为“黑帮”)的牵连,背负着“反动学生”的包袱。他和14名北京八一中学的同学一起被安置到梁家河。这15个孩子中,当时有一半以上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去延安的专列上,全部都哭啊,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笑?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破涕为笑。”

    习近平曾回忆前往梁家河的历程:下火车后从延安坐卡车到县城延川,从延川坐卡车到公社,一路尘土飞扬。他说:“这一路过去,那可比现在这PM2.5难受多了,我有一天开玩笑说那叫PM250。”

    梁家河大队分上队和下队,一共分来15名知青。5男4女一共9名知青被分在上队,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男知青则被分在下队。他们6人先是集体住进了一个村民家的窑洞内,但不久,这户人家的孩子要结婚,大家只得搬到一个叫吕侯生的村民家的窑洞里住。如今,该窑洞早已不再住人,因为年久风化,有的地方泥坯脱落、窑洞墙体裂缝,用柱子顶着,里面除了放一些农具、杂物外,墙上还挂着当年社员们会战时用的马灯、水壶以及书包等。

    到了1970年,梁家河村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习近平住进左起第四个窑洞。如今,这个地方被叫做“知青旧居”。

    这排窑洞至今保存较好,每孔窑洞门上都有一个五角星,正中题有“为人民服务”字样,两侧竖读8个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窑洞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文件影印件——这是一份手写的文件:“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受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在离梁家河80公里外的延安县冯庄公社康坪村,毕业于北京35中的王岐山,也属于第一批北京知青来到陕北插队落户。王岐山当时21岁,插队前本可以选择去黑龙江,但他最终选择了延安。到了陕北之后,王岐山才发现条件极端艰苦: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据《京华时报》报道,王岐山曾回忆,“后来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里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了。”

    康坪村生产队长韩志厚回忆,当年他带着几个社员,吆着驴拉车去公社接知青,考虑到生产队的口粮有限,而且又是冬天没活干,知青等于要白吃白喝好几个月,心里还有些小嘀咕。韩志厚他们到公社有些晚,身体好的知青已经被领走了,只剩下一些身体看上去有些瘦弱的知青,但按照公社干部的要求,他们领回了14个知青,王岐山也在其中。韩志厚称,看到这十几个娃娃站在公社院子里,一个个冻得在那儿哆嗦发抖,他一下子觉得心疼了。

    相关热词搜索:延安知青北京岁月激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