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银信合作遭遇“休克疗法”

    银信合作遭遇“休克疗法”

    时间:2020-03-31 05:23: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这次中国银监会要对银信合作这个“坏孩子”动真格的了。

    7月5日,银监会启动紧急监管行动,“即日起全面暂停银信合作业务。”若银信合作规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届时将出台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

    中诚信托一位人士向《凤凰周刊》记者证实,紧急监管行动已开始实施。

    该人士称,此次“叫停”银信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银信合作增速过快,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放贷形式流入房地产以及不符合银行放贷条件的行业、企业。

    规模膨胀,逃避监管

    数据显示,2009年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为2336款,比2008年全年到期的1015款产品增加了一倍多。截至今年4月30日,银信间合作业务规模就已达1.88万亿元,而6月末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

    业内人士分析,银信合作业务“井喷”导致的“银行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已被中国银监会上升为今年银行业应关注的主要风险,与不良贷款双控压力加大,以及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并列。

    由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不属于银行的信贷资产,一般不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借此银行可以规避各种检查。因此,将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转出表外,是商业银行腾挪信贷的主要手法。

    另外,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贷款审查比较严格,而对理财产品投放的条件相对宽松。对于一些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投资项目,银行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发行理财资金绕道信托去投资。

    事实上,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方式为房企融资已经越来越频繁。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银信合作的信托贷款主要投向了金融和房地产,占比分别为64.44%、20.44%。

    知情人士透露,“新国十条”发布后,房企很难通过直接途径获得银行大额授信,只能另辟蹊径。而商业银行对房企授信遇到限制后,也只能转而与信托公司联手合作。

    “在银信合作中,信托公司仅仅是一个银行规避监管政策的工具。”上述中诚信托人士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在银信合作业务中,银行不过是借了信托公司的“壳”,而信托公司只是修改—下协议,完全充当“中介”的角色。

    “所有的事情都是银行一手操办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款方是银行找好的优质客户。”上述人士表示,每家信托公司都有若干家合作的银行,而每家银行都有若干家合作的信托公司。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为了赚点信托费用就得看银行脸色行事,靠银行“甩单”施舍,地位较低,但相对安全、稳定的收益属于“不要白不要”,尽管费率仅为3%0左右(甚至更低)。

    “多赢,成就了屡禁不止的表外融资盛宴。”上述中诚信托人士直言,对于企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借道信托和理财融资,依然是一桩“多全齐美”的好事。

    屡踩红线,风险加剧

    长期以来,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调控政策,通常通过绕道信托公司发放贷款,比如为应对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银监部门收紧了银行的贷款后,银行便通过发行理财计划募集资金,绕道信托投入房地产项目。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不符合银行的放贷条件,比如“四证不全”或者“自有资金投入比例不足”,亦通过信托公司来规避这些问题。

    “对于今年银信合作的信托规模要特别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此前在“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表示,银信合作业务受到整肃,缘于它正在冲撞监管层的容忍红线。

    假设下半年国内信托不发新的增量产品,近2万亿元的信托资金,加上今年确定的7.5万亿元贷款增量,就已经超过了9万亿元。监管部门的担忧是,作为“表外业务”的银信合作规模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年初制定的7.5万亿新增信贷的控制目标将泡汤。

    在银信合作超过2万亿的规模中,究竟有多少是信贷类的,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但银监会7月2日电话通知,要求各家信托公司分别上报银信合作业务中信贷类和非信贷类的产品的规模,组合产品需要列明投资于信贷类和非信贷类的比例。

    很明显,银监会担心信贷调控政策遭遇“对冲”。监管层年初就设定了7.5万亿的信贷投放目标,表面上,信贷投放和年初设定的目标基本吻合,但若对“表外”信贷不加控制,真正的信贷投放有失控之陇。

    更令监管层不安的是,银行“资产表外化”的潜在风险。银行绕道信托往往放宽了对项目风险的审查标准,而且这类业务属“表外”,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及时发现。

    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虽然贷款已转出资产负债表,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增加了对于信贷调控的难度,并逃避相应的准备金计提,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猫鼠”斗法,任重道远

    银信合作问题多多,主要在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一直在与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相生相伴,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此前的30年,中国金融业处在分业经营阶段,监管相对容易。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渐开放,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由分业向混业再到综合业务过渡,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开始出现。

    金融创新产品绕道“影子银行”进行场外交易,逃避监管,使得金融监管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监管层对金融创新产品心有余悸,于是加紧了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

    仅近几个月,银监会就先后叫停银行对地方性投融资平台贷款,叫停“点钞费”收取,叫停信贷资产转让“双买断”,叫停“打捆贷款”,叫停房地产企业拿地融资信托,再加上此次全面叫停银信合作,监管已呈收紧态势。

    长期以来,监管层与被监管的商业银行间监管与反监管的斗法,此消彼长,一直在持续。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监管层倾向于不停地出台各种规章制度来限制和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为此便绞尽脑汁从现行监管制度框架中去寻找法律漏洞,对被规范的原有业务模式进行“创新”,绕过限制“重操旧业”。

    监管部门发现新的规范被钻了空子,于是又出台更新的规定来“叫停”,这样就产生了“规范-创新-规范”循环往复的过程,整个过程类似于“猫捉老鼠”的游戏。

    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微观监管,对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综合经营造成的风险传递,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现有的“机构、交易、产品”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一行两会”、“一部一委”的监管架构存在的协调难题,是长期以来造成监管与反监管斗法的根源之一。

    “中国的金融机构从来不担心‘破产’,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在刘煜辉看来,对“大到不能倒”的机构的监管,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难题。

    此外,金融机构短期化的激励必然会引致金融产品创新的过度冲动,酝酿风险。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前述中诚信托的人士表示,问题是,有的金融创新产品很复杂,甚至无法界定清楚它究竟是银行信贷、证券、还是保险?监管层不得不小心翼翼。

    从银监会此次叫停银信合作,控制风险的意图来看,更多的是为了防范银行绕道信托公司放贷造成信贷风险,彻底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目的很难实现。

    重手整肃,更有杀招

    对于银信合作的“肆意妄为”,监管部门早就着手准备整肃。

    6月初,银监会召集12家银信合作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谈话,要求“规模不能增加”。而此前的5月27日,8家信托公司已被监管部门重点约谈。

    “严厉的监管措施效果明显,目前各信托公司都开始停止新的银信合作业务。”前述中诚信托人士表示,包括中诚在内的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都在考虑暂停银信合作后如何应对。

    银监会此番重手整肃,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危机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虽能帮助恢复经济,但往往代价惨重。

    银信合作自2009年迎来爆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银信合作规模再次暴涨,这令监管部门紧张起来。

    2009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加大了治理力度,连续下发了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内的被称为“七道金牌”的监管政策,但仍未能遏制银信合作的冲动。

    进入2010年,监管之手更加严厉。3月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重点关注银信业务,重点整肃银行表外贷款,将银信合作的信贷规模纳入信贷规模总体额度监管范围之内。

    “把银信合作资产装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只是时间问题。”前述中诚信托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已定稿,只待监管部门签发,这是握在银监会手里的“杀手锏”。

    据了解,该管理办法包括:将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纳入银行“表内”统计:对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占用的净资本,从高计算:要求信托公司对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计提坏账准备。

    业内人士估计,若此“杀手锏”祭出,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将受制于资本规模,以量取胜的银信合作模式将不得不转型。

    相关热词搜索:休克疗法遭遇合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