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丝路驼铃

    丝路驼铃

    时间:2020-04-02 05:20: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大漠长路

    一辆黑色的丰田越野车,从天边驶来。夏日强烈的阳光,炙烤着黑色的柏油路,路面上跳荡着海市蜃楼般的迷茫。现代气息浓厚的高速公路,像一把阴森可怖的长刀,把寂寥、广阔、千古不变的大戈壁一切两半。

    远山苍茫,近景荒凉。车子如同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操控着,疾驰的汽车轮胎与路面之间发出一阵阵如同撕裂皮肉般痛苦的沙沙声。沙漠公路两侧,一坨坨芨芨草,一片片圆润或粗粝的戈壁石,一道道起伏的沙岭峰谷,间或有坍塌的长城或者古堡、碉楼的遗迹,被风蚀的鬼城,蜿蜒到天边的长城残迹,构成大漠独特的风景。

    向仲怀,蚕学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领弟子们又一次踏上丝绸之路。他深陷在前排副驾驶坐椅上。眼前,幻化着历史的风烟。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支满载着货物的骆驼商队走向远方。驼铃叮叮当当地响着。有的人走在路上,有的人骑在骆驼上。身形疲惫。忽而狂风起处,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忽而天高云阔,清水一弯,芨草如星,城郭杨柳,店家熙攘。

    一条从盛唐长安开始,连接西域,连接中亚,连接着波斯古国,甚至远达欧洲的路。

    一条在历史的风烟中由繁忙变得隐隐约约,模糊不清的路。

    一条被科学创新精神和信念理想之光不断照亮,不断拓宽的路。

    一条历史的丝绸之路。一条现代的丝绸之路。一条理想的丝绸之路。一条被奋斗的艰辛与创造的快乐不断丰富着、也不断继续着的人生之路。

    向仲怀似睡非睡。望着窗外的风景,他长久没有说话,胸中却是波涛翻卷,难以平静,激荡着—个老科学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弟子们在身后压低声音讨论着什么。年近七旬的他,一路奔波,一路考察,一路风尘,不辞劳苦。他们至铁门关,过孔雀河,走轮台,看克孜尔千佛洞,越若羌、且末、民丰,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于滚滚沙暴中穿越瓦石峡、安迪尔乡,正前往和田。一路上,如同朝拜,如同追寻,也如同凤凰涅槃一般的新生,有许多新的收获。将由他主持召开的中国北方蚕丝产业及科技研讨大会,将要研究通过家蚕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技成果的市场孵化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向仲怀的背影和匆匆的步履,不断叠化着一条条路的影像。一位远赴东洋,孜孜不倦,心怀祖国的青年。一位桑园蚕舍中敏学笃行,实验室里志存高远的学者。一位风尘仆仆,步履坚定,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着理想和信念而不愿停下脚步的老人。就像那束行走在路上的光芒,他用一条条纵横交织在生命轨迹中的旅途,一颗颗丰硕的成果,刻写下人生不断进取的辉煌,时代澎湃向前的印记。

    家蚕基因组计划。开拓21世纪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宏阔的主题,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如同一支可以烛照一生的火炬,在向仲怀的心中,总是有着不同一般的分量。

    这个话题,让向仲怀的眼睛里总是闪着炯炯的光芒。就像一个在文学激情中燃烧着的年轻人那样,科学的激情,让他永远年轻。

    2、向氏家族

    巴楚大地,人杰地灵。向仲怀的祖籍,就位于巴楚交界的川东南涪陵地区武隆县凤来乡。

    地处大娄山与武陵山相接之处的武隆,位于乌江下游。乌江两岸,峰峦叠嶂,飞瀑流泉,黛石篁竹,林密沟深。木棕河、芙蓉江、清水溪等河流日夜不息,梳理着沿途的每一座山峦沟壑,蜿蜒而下,汇入滔滔乌江。凤来乡以境内有凤凰寨而得名,有大石箐寺庙群等古迹。其地民风淳朴,乡情浓郁。距县城80多公里,距涪陵则要更近一些。这里山峦起伏,平塘密布,雨量丰沛,溪流众多,植被丰富,山川秀美,海拔在350米到1100米之间。坡田居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稻黍农耕,植桑养蚕,既有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又有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景观,堪称意境悠然的清净之乡。

    向仲怀生于1937年7月3日,农历5月25日,丁丑年丙午月辛卯日。这时,卢沟桥头,局势紧张,空气中已经硝烟弥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抗日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大西南山区,依然一如既往的平和恬静。正是春蚕上簇、夏蚕扫蚁的忙碌季节,去往涪陵城的山道上,用竹箩挑着一担担新茧来卖的各乡蚕户忽然多了起来。

    向仲怀就出生在长江、乌江交会处的涪陵城半边街,他是很早就在涪陵城里当中药材商人的向山河的第二个儿子。属牛的向仲怀,以迈入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成为向氏家族人丁兴旺的又一证明。

    向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数百年历史。根据向氏族谱记载,涪陵向氏家族的一世祖,是值守于湖北荆州的一个军门提督。晚明王朝失败后,为避祸而入川。这似乎比大清乾隆朝时的“湖广填四川”的大批移民早一些。向氏兄弟四人,从荆州各自四散逃命之前,打碎一口铁锅,各持一块,作为日后相认族系的信物。其中一支,来到了四川涪陵,屯垦戍卫,开田植稻,养蚕织布,经商办学,逐渐成为地方上一个大家族。到了向海廷,已是第六代。他有四个儿子,兄弟四人按家谱排行是世字辈,分别用福禄寿喜四个字为名讳。大伯号银河,名叫向世福。向仲怀的父亲排行老三,号山河,名世寿。后来向家习惯以号为名,而真正的名字,除了祭祖时用,平时不用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世道纷乱。为了逃壮丁,避战火,向海廷把四个儿子中的老大、老二和老三都送到了涪陵城里讨生活,只留小儿子在身边。三兄弟先是在毛笔店学徒,后来又开始做药材生意。性格老实的大伯学会了中医。机灵的二伯学会了经营,老三向山河沉稳持重,学会了药材采购。这样,三个人为主,联合开了一个药铺。名字也叫同仁堂。有行医的,有经营的,有做药材采购的,形成了家族式的一条龙。当时,没有侵不侵权的,只知道同仁堂有名,就拿来用了。那时候的中药铺子,都有坐堂中医。每人一张小桌子,一个个长须飘髯,仙风道骨一般。来了病患,你愿意找谁看都行。坐堂中医越有名,药铺生意越好。

    母爱如海,父爱如山。向仲怀的父母是严父慈母型的。母亲余素兰,虽然不是大家闺秀出身,却也是殷实之家。余氏不仅生得端庄秀丽,而且家务女红都没得挑。,和向山河比起来,就是不识字,这不是什么缺憾。毛笔店老板看上了忠厚老实、又勤快机灵的向山河,一定要把自己侄女许配给他。那女子常随大人来城里走亲,早都见过几次的。一说,就成了。

    向仲怀从小不叫余氏母亲,也不叫妈妈,而是叫奶奶。巴蜀乡俗,男娃儿最难养,往往错位称呼,当作女娃儿养,以求得心理上的平安。他的左耳上还有很小就由大人领着去穿的耳洞,男左女右,只穿一个。这就象征女孩了。父亲也是不叫父亲,不叫爸爸,而是叫伯父。穷人贱命,少灾少难。似乎越不是亲的,越是个捡来的孩子,越容易养活。越是宝贝的,越是金贵的,天天哄着捧着的,反而容易夭折。大伯,二伯,还照样叫着,就是对父亲,只叫伯父。

    长期在外奔波挣钱养家的父亲,留给向仲怀的是尊敬和敬畏,是比亲切更多的陌生感。

    相关热词搜索:驼铃丝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