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引导途径探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教育引导途径探析

    时间:2020-04-21 05:20: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宗教热持续升温,大学生信仰危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依据文献资料和调研数据阐述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信教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面临现实困境与危机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等方面探索教育引导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党团员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加强对面临困境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87-02

    近年来,“宗教升温”蔓延全球,因宗教问题而产生的国际纷争与矛盾更引起世界关注的目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大学生宗教热”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宗教热度仍然居高不下。这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困惑与思考,同时更需警惕其附带一定政治色彩的影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国家教育体制在育人方面的顶层设计,在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信仰宗教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途径探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

    1.全国数据。2003年,据李志英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约9.2%的大学生信教[1]。这是高校宗教热现象出现之后较早的调查数据。综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之外的各地调查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估计最高的在44%左右[2],最低为3.5%[3]。同时不同区域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具有差别。

    2.东北地区。综合东北地区调查结果,大学生信仰宗教比例最高为28.1%[4],最低为6.7%[5]。相同区域调查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同调查问卷设计与调研群体选取有关。例如,据2006年杨晓慧等在东北地区8所高校调查,仅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但14.6%的大学生表示倾向于信仰宗教,合计有18.7%的学生倾向信仰或信仰宗教。对其中2 0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更显示了差异:有21%的学生表示信仰或倾向信仰宗教[6]。因此,该调查结果不能简单说信教大学生为4.1%。

    3.对比分析。时间对比调查显示,信教大学生有上升趋势。例如:孟繁英等对吉林高校大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2004年大学生中信仰宗教者不到7%,2006年调查显示信教学生比例超过12%,2010年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信教比例已达16.8%,呈明显上升趋势[7]。在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2014年在辽宁省3所高校579份有效抽样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有明确宗教信仰的比例为7.4%,明确回答自己为宗教徒的学生比例为5.9%,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占15%左右。

    综上,近些年大学生宗教热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并有继续升温趋势。2014年大学本专科在校生2500余万人,以7%计算,信教学生的绝对数量在175万人以上。

    二、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成因分析

    1.历史文化影响是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成因。文化对宗教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是潜移默化的,更具有持久性。同时,宗教往往表现为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传统。佛教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并同传统文化相融合。2014年在辽宁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佛教占信教学生的46.5%,基督教占27.9%。同时与诸多其他调查相吻合:张澜等的调查,信仰佛教者占41.6%,基督教占17.5%[4]。王毓楠等的调查显示,信仰佛教者占44.3%,基督教占36.1%[5]。赵宗宝等人的调查也发现,信仰佛教者占41.64%,信仰基督教者占26.14%[8]。综合分析,信仰佛教者占信教学生的比例集中在40%-50%之间,基督教在20%-30%之间,两者总人数占信教学生的比例在60%-80%之间。

    2.社会转型导致大学生基督教信徒增加迅速。上文数据可见,基督教已经成为继佛教之后大学生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特别是在南方沿海地区的调查结果,一些高校大学生基督教信徒比例最高。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以大众化姿态渗入社会生活,基督教义宣扬的伦理原则,强调人的严格自律等具有道德制高点,奠定了大学生不排斥的心理基础。而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路径是:危机、认知和人际网络共同推动[9]。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业困境、价值观危机、就业压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迷茫和诉求。基督教通过社会生活、熟人朋友和网络等途径渗入大学生活,一些大学生在追求真理与智慧愿望驱使下,“偶遇基督”而成为慕道者。信仰基督教大学生比例低于佛教,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其原因之一是基督教成为部分大学生面对现实困境的心理安慰。

    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类似遗传特点。通过对宗教信仰多因素方差分析,父母信仰的不同会对学生个人宗教信仰产生显著性影响(见表1)。直接问及信仰宗教原因,回答来源于家庭和民族信仰的占58.6%,印证了家庭环境及其成员的信仰具有类似“遗传”特点。我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重家庭和自身修养基础之上的伦理文化,不是像西方社会那样具有宗教信仰或称为信仰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对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在社会传承上是比较弱化的[10]。

    表1      宗教信仰与父母信仰交叉分析

    4.文化融合使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本民族文化影响,回族或维吾尔族学生信教的比例较高,他们更愿意认为信奉宗教的人能“获得上帝或神灵的佑护”,更倾向于神化宗教信仰。但在东北地区和辽宁省的调查结果显示,伊斯兰教已经不是他们所信仰的唯一宗教。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但大学生信众数量并不多,主要受多元和外来文化影响。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每个民族信仰固定宗教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宗教文化信仰已经融合,呈现多元化;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都会对个人宗教信仰产生影响,外来宗教已经融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里。我国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度,我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大多具有基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足为奇。

    三、信教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途径

    1.加强对大学生党团员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并存,大学生信仰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和信仰迷茫。大学生宗教热是其明显标志。更值得关注的是,40.2%的大学生认为党员可以信教,学生党员认为党员可以信教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学生党员中也确有信仰宗教者。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高校党团组织首先应加强对党团员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建立起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体系。通过党课和团课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涵。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理论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关心的政治和时事热点问题,切实让大学生从内心信服,而不是作为简单知识系统传授。党团组织应切实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从而坚定党团员的理想信念,进而辐射到普通学生群体。

    2.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在对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信仰宗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和无神论之间关系等学生主观认识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不清晰。55.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无神论教育效果不明显,44%的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并不冲突。问及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10.2%的学生选择了“任何场所都可以组织宗教活动”。这反映了他们对宗教本质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十分清楚。

    宗教信仰作为古今中外始终存在的客观现象,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下,开展好无神论教育,才能使学生了解宗教信仰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对信教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高校应该通过课程、讲座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从中分析宗教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哲学思考,引导其主动探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还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基础上,使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真正“入脑入心”,解决对宗教信仰的认知问题。

    3.加强对面临现实困境和遭遇危机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引导。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各类现实困境而遭遇危机,成为他们信仰宗教的契机。不信仰宗教的学生对宗教的印象顺序为:宽容>博爱>平和>善良>真诚>虚伪,积极的成分居多。学生认为信仰宗教的人更“客观善良易于沟通”,即对宗教信徒的评价也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态度与评价,导致学生遭遇危机时,在人际关系不和谐、进行心理咨询和向老师请求帮助未能解决问题情况下,易于倾向信仰宗教寻求解答。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关注大学生各类现实困境与诉求,建立各类危机干预机制,注重生命教育引导。应及时了解掌握特殊群体情况,进行分类,及时开展疏导。对各类群体建立档案,对教育疏导和危机干预进行跟踪记录。应丰富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应用专业辅导理论,例如,基于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运用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开展学习适应和发展规划指导,做到有效破解危机。

    参考文献:

    [1]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8):44-46.

    [2]许丽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9):25-28.

    [3]华桦.我国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09(3):129-132.

    [4]张澜,陈菲.辽宁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6-38.

    [5]王毓楠,安俊学.沈阳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建议[J].学理论,2012(12):62-63.

    [6]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9-21.

    [7]孟繁英,王勇.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成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79-82.

    [8]赵宗宝.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103-105.

    [9]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李莎.在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宗教信仰途径引导状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