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四)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四)

    时间:2020-04-22 05:15: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其线索特别的清晰。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为形而上学作准备的;然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得以正式建立;亚里士多德之后直到罗马哲学,形而上学则处于一个衰亡和解体的过程。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哲学;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B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解体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说亚里士多德自己就把它解体了,也不是说,在他以后马上就崩溃了,而是说后来的哲学家发挥它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某些要素,把它们作为建立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材料或手段,并且立足于这样一个环节,立足于这样一个手段,而返回到前亚里士多德。哲学史的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循环、回旋的状况,返回到以前,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为他所超越、所批判的那些哲学家,在这个时候又复活了。哲学家们返回到前亚里士多德去重新吸收和再消化那些哲学的营养,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各自的自我意识的哲学。

    其中,最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有两种,他们分别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两大原则。一种是个别自我意识的原则,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乃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我们前面讲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强调个别性,当然不是孤立地强调个别性,而是有一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强调一种个别性。这就是伊壁鸠鲁派的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在强调个别实体的同时,伊壁鸠鲁强调的是能动性,个体的自发的能动性。个别性是一种能动性,一种努斯精神。与此同时他还强调经验、感觉,个别事物是感觉、经验的对象嘛。这就是伊壁鸠鲁的哲学。而另外一派则抓住了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普遍性的原则,也就是逻各斯这一方面,强调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有一种普遍性的作用,当然它也有它的个别性,但是这一派主要是强调和发展了形式的普遍性这一方面,强调它的逻辑规范和概念的种属关系,发展了逻各斯学说和形式逻辑,崇尚必然性和命运,同时在认识论上强调理性主义,这就属于斯多亚派的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这两派。

    一、伊璧鸠鲁学派: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一

    首先是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就是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生活于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270年,正值西方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即马其顿统一全希腊并把希腊文化扩展到整个地中海沿岸的时期。伊壁鸠鲁的学派在罗马时代非常盛行,虽然伊壁鸠鲁本人是生活在希腊化时期,但他的派别一直延续到整个罗马时代,所以我们把它归之于罗马哲学。他把自然哲学当作人生哲学的工具,这是罗马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很多哲学家都是把自然哲学当作人生哲学的一个必要的支撑点。就是说你要建立起人生哲学,那么你对自然知识应该了解得很多,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很明显,哲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时已经从自然哲学、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转移到了最终是为了人生哲学、伦理学和道德的方面。所以当时罗马的各种人生哲学是到处都流行的,这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的人还显得很幼稚,一心关注外部世界,充满了惊奇感。即使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精神哲学,也仅仅是立足于一种灵魂学说,而不是人生哲学。到了罗马时代,哲学家开始转向内心,考虑人生的问题,考虑人生的价值,考虑个人的归属,安身立命,要考虑这些问题。以前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如苏格拉底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萌芽。但是现在人们把这些问题当作了哲学的核心。所以这时自然哲学以及宇宙论、本体论这些东西都是为人生哲学服务的,也就是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这个是哲学的更深层的问题。

    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的看法,也就是说如何看待自然。在伊壁鸠鲁看来,自然界是感性的。他是经验主义者,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个别具体的对象,是感性的。那么,既然自然界是感性的,人也应该是感性的。人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这是伊壁鸠鲁以及当时的那些哲学家共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之所以要观察自然界,就是为了在自然界那里看到自己。自然界是怎么样的,他们就在自然界上面看到自己是怎么样的。这就建立了一种自我意识的结构。

    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并不是“我就是我”,真正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原则同格”,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原则上是同格的。自我就是对象,对象就是自我,我在对象上看到的是自己,我通过看自己也可以看到对象。这就是一种自我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明白什么是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就是把别人当作自己来看,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这就叫自我意识。你如果不能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就会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就会用一个别人的眼睛去看自己,把自己看作是别人,并且把别人也看作是自己,这样的人就有了自我意识了。所以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是不可分的。这个别人也可能不是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只是一个自然对象;但是,我在看这个对象的时候,我把它人格化了,我把自己对象化了,我把对象人化了。我把对象看作是一个人,看作是和我同样性质的。

    在罗马哲学,在伊壁鸠鲁派这里,他们就提出:自然界是感性的,那么人也是感性的,我们人和自然界具有同样的性质;自然界就是我们人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所以是人化的自然界。因此,伊壁鸠鲁一直坚持感性的可靠性。他曾经讲,太阳其实就是在我们眼睛里面的那个样子,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你不要以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就大得不得了,那是你的理性推出来的,我只相信我的感官,太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它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比如说一个圆盘子那么大。他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嘲笑,认为伊壁鸠鲁太没知识了,太阳怎么可能只有你说的盘子那么大呢?那只是你看到的而已。但是,这恰好反映出伊壁鸠鲁的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这样一种眼光。就是说,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它是人化了的、“我化”了的一个世界。至于它背后实际上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世界就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他的感性论。

    这种感性论是符合于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这样一套同一结构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伊壁鸠鲁的哲学称之为一种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他个人看到的那个对象就是他自己,而这种个别自我意识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他这里,我们看出这样一种哲学,它的哲学形态不再取决于对象世界本身的客观结构,即一种独立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结构,而是取决于对象世界如何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提供心灵的归宿。他为什么强调感性?感性可以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并且可以使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提供归宿。这就是所谓的“不动心”。“不动心”是罗马哲学家们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哲人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安息。有了这样一种自然观,我们就能得出自然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威胁我心灵的平静。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就不相信它,什么神啊、鬼啊,我都可以不理它,没有任何事。我看到的东西都是很平常的,所以我就可以“不动心”。

    由此,在生活态度上,伊壁鸠鲁强调一种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他强调感性的享乐,认为人生就是要享乐,就是要追求幸福。为什么?就是因为世界是感性的自然,所以人的生活要过得自然,不要勉强,想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就是享乐主义。当然这个享乐主义被伊壁鸠鲁派后来的追随者们夸大了,甚至于将它歪曲了,变成一种纵欲主义。而在伊壁鸠鲁看来,纵欲主义并不是真正的享乐主义,纵欲会带来痛苦,所以真正的享乐主义是主张节制的。自然界也有它自身的度,自然界的感性也不是毫无节制的,所以人的享乐也一定要节制。节制不是为了限制感性,而是为了更多地提供感性的享乐。比如说,要喝酒就不要喝醉,喝醉了那肯定会带来痛苦,你会后悔的。所以,有节制是你每天喝酒、每天享乐的一个条件,因此不能喝醉。

    相关热词搜索: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