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时间:2020-04-23 05:20: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关键词:传教士;科学传播;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40-02

    在中国近代史上,基督教传教士们在传教的过程中,同时非常重视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早在鸦片战争前,第一位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于1815年在澳门创办了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期刊除了宣传宗教知识外,还登载文章,向中国人传播科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此后,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又于1833年创办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登载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1]101-104。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们在中国传播宗教和科学的活动更加活跃。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184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澳门创办花华圣经书房,这所书房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这两所书馆除印行布道宣传品外,还翻译出版了大批科学书籍[2]198-200。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这是教会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截止到1911年,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共约400部,其中属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类的有180余种[2]198-200。

    传教士们也很重视兴办教育,在他们开办的各类学校中,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在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中,虽然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所有这些学校,除了学习宗教知识和中国传统典籍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终在学校的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比如,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中,开设了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博物学、地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3]167。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他办学的一生中,始终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以及逻辑学、经济学等西方自然科学和阿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非常重视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4]242-255。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他创办的上海中西书院,规定学生在8年学习期间,要逐步学习数学、各国地理、代数、几何、格致、天文、化学、微积分、航海测量、万国公法、富国策、地学、金石类考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用技术知识[4]234-235。传教士办的女子学校,也都开设有英语、算术、数学、格致、地理、中外历史,以及音乐、体操、手工、缝纫等课程[5]78。

    传教士重视传播科学的动机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们有这样几个动机:

    一、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

    当时的中国,由于在专制统治下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普遍处于无知愚昧之中,自视为中央之国,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将外国人看成落后不开化的“夷狄”,完全没有平等开放地对外进行交流的心态。传教士们向中国人传播科学,首先就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这种盲目自大的愚昧心态。美国传教士多德相信,一个中国人只要掌握普通学校的地理知识,就不会再相信中国是中央大国的说法。任上海中西书院教习的美国传教士刘乐义说,在中西书院曾经有一些非常自负的学生,他们都有儒教徒式的骄傲,但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在世界地图上仅占一小块面积,了解其他国家与中国相比已经取得的那些成就时,他们就变得非常谦逊了[6]11。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创办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国家的强大与成就,就是希望以此来扭转他们对自身文化优越感的错觉。他说:“当飞速发展的文明在世界其他地方战胜蒙昧与谬误时,唯有中国几个世纪以来依然停滞不前。尽管我们与中国人进行了长期的接触,但他们仍然妄自尊大,以自己为天下翘首,视外邦为‘夷狄’。这本月刊旨在消解中国人一贯的高傲和排外态度,帮助他们了解我们的艺术、科学与理念”[1]102。

    二、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社会盛行的迷信

    当时的中国,由于延续两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重视对科学的探究,人们普遍对科学处于无知状态,巫术、风水、五行、占卜、偶像崇拜等迷信盛行,人们在生活中忌讳重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看到,当时的中国人不仅拜如来佛、玉帝、观音、关公、灶神等各种神仙,而且祭拜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把它们当成“大仙”,认为它们对人的命运有重要影响。他感慨道:“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迷信”[7]260。

    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观察发现,当时中国人的许多实际事务,比如盖房子、开矿、修路都受到“风水”这种伪科学的约束。在他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因为建校舍需要填高地基,他想铲平一个小土丘,但总理衙门认为铲平小土丘会破坏风水,否决了他的这个想法。研究天文学需要建一个观象台,但在选址时由于总是涉及“风水”问题,屡经周折,这个观象台用了二十多年才选好址最终建成[8]209。丁韪良对他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非常感慨,他认为,动摇这些伪科学和迷信,必须依靠科学。因此,他在科学教育和格物学教科书的编写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8]161。

    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他的经历中同样也经常看到,倘若不征求风水先生的意见,没有人敢建一所房子、筑一道围墙,或者挖一口井。他认为:“驱除这种迷信的最好途径就是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9]103-104。

    三、为了推动中国的文明进步

    来华的传教士中不免有一些品行不端者做了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事情,但也应当承认,他们中确也有不少人是真诚地同情中国人民、热爱中国人民,是热切地希望中国尽快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与欧美先进国家一道向文明进步。而且身处复杂历史情境中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也是复杂的,一些协助他们本国的政府侵害过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传教士,同样也向中国积极传播过科学,同样也有着通过科学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

    1834年11月29日,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在广州组建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该会宣称,他们的目标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很多国家已经竞相开始发展;这些国家在快速前进,科学的光芒和真理的力量照亮并加速了他们的发展进程。这些国家的进步归功于实用知识的传播。但是,这个‘中央之国’却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些进步的影响,中国依然在冥顽不化地抵制‘夷狄’思想的侵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的麻木、妄自尊大和无知使他们没有与其他国家一道加入思想文化的进步大潮。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对此绝不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我们需要传授他们以进步的手段,唤醒他们沉睡的能量,激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动力”[1]105。

    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认为,科学、艺术、技术、政治等方面的理论在欧洲广为传播,这是欧洲国家得以“飞速进步”的根本原因。他相信知识的传播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和看法。他说:“知识的传播,能有效地影响这个国家的道德和宗教、清本正源、制止暴乱、减少私刑,这样不仅能够挽救这个帝国衰落的命运,而且会让它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必须将中国人带入世界大家庭,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关怀他们、与他们共同前行”[1]101。

    李提摩太在山东、山西等地多次参与过教会赈济灾民的行动,他对贫穷和苦难的中国人民非常同情,他向官员和学者们演示和讲解科学奇迹,就是相信,如果使官员和学者们对科学的奇迹产生兴趣,“我就能够给他们指出一条路,一条利用蕴涵在自然中的上帝的力量去为他们的同胞谋福利的路。通过这种方式,我就能影响他们去修铁路、开掘矿藏,以避免饥荒再度发生,去把民众从赤贫之境解救出来”[9]136。

    传教士所表达的、希望通过科学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愿望,以及他们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是应当肯定的。

    四、就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裨治文用一段改写了的儒家典籍《大学》的话说:“吾等欲明明德于中国,先致其知,知至而后事成”[1]90。裨治文在这里要明的“德”,指的就是基督教。

    狄考文也说,“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上帝恩赐给基督教国家的……是上帝特别赋予教会去打开异教国家邪说的大门的工具和争取人们信仰福音的手段”[5]6。他主张在教会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现代科学和基督教真理的全面教育,他认为作为心灵的事,宗教最好是采取间接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为接受宗教做好准备,使宗教真正归宿到心灵,并使心灵留下强烈和永恒的深远印象[5]13-14。

    李提摩太每次向官员和学者们演示科学奇迹后,总不忘指出上帝如何赋予了人类无限的权力,以利用自然的伟大力量,倘若对此茫然无知,则只能像劳工和奴隶那样生活 [9]136-142。

    参考文献:

    [1]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M].尹文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董丛林.龙与上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马礼逊夫人.马礼逊回忆录[M].顾长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胡卫清.晚清基督教中等学校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8]丁韪良.花甲忆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传教士动机近代中国传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