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4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4篇

    时间:2023-04-30 14:5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1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

      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2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基层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如何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问题。实际上,宣传工作也是对基层各方面经验的总结

      和整体的形象设计,而且也是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的总和。所以,宣传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项既重要又有难度的工作做好呢?我认为,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要掌握好一个最基本原则,即宣传要讲究分寸。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宣传工作有错误认识,他们通常把宣传与“吹捧”、“贴金”等字眼相联系,对宣传工作持有偏见。因此,搞好宣传工作要讲求策略,拿准火候,注意分寸,要谨用夸大之词、慎用虚浮之语。

      第二,宣传要做到三勤:眼勤,脑勤,手勤。即勤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练笔。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培养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灵感,并及时记录和编写,用流畅而优美的语言真实传递诚挚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传要善于总结。宣传工作,应体现工作中的亮点,挖掘更深一层的有重大教育意义特色的闪光之处,用精辟而又不脱离实际的语言加以理性的总结并进行重组设计,做到不仅实事求是,而且又能够从繁杂的工作中发现具有本质性和发展方向的东西。

      第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有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要对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要做到体现大局意识和服务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传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将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励。

      站在宣传工作的前沿,基层宣传工作者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自加压力,转变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始终做到眼往下看、心往下沉、劲往下使,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推动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3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

      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

      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

      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篇4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思想史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赖他,遵从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篇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1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当前流行一股不正的社会风气,那就是“讲究关系的社会”,熟人熟路好办事,于是自由主义就有了伸展平台。因为熟,有拉不下面子的,有怕得罪人的,有怕受到打击报复、遭受个人攻击的等等。明知是不对的,但为了和气也可以不痛不痒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不是要把事情做好,从而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不是着手去解决问题了,而是为了保持同事间、上下级之间这种丧失原则的和气,忘记了党性党纪,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2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在复习马原时,我才第一次较为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因而有幸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个人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他的哲学还是很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一个据说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下的国家,被众多的自称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带领走向传说中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不得不对这泛滥的而又神秘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马克思传》读后感1000字对比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复合肥行业处在过盛时期这个历史环境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团结,个人意志与公司意志高度统一,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便日后有更好发展的机遇。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我们不仅要调查一处地方,还要调查别处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找到出路。文中最后还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动笔头,才能引导自己思考。以上方面,与现实,现今,任何人,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文革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情况,见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因而,小平同志的文章实用观很强,语言口语化,其中很多独特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了解中国,他的文章不可不读。

      江总的文章就开始变成死板的官样文章了,比八股还无聊,最可怕的是,这些无聊至极的文章还要全国党员去学习、体悟,唉,可怜的干部!他的文章不能确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阅读时只需看小标题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对这几句的反复翻译。但可喜的是江总的书还不是最无聊的,胡BOSS的书延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官样文章,评价他的文章是味

      同嚼蜡都是高估了。不过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亲笔,这也不算是对他的不敬了,这些以胡BOSS为名发表的文章只用看标题就行了,浏览小标题就是浪费时间。

      虽然相比于大都市中的一切,以及妹夫吴仲平为他安排的前程那样让很多人憧憬的荣耀,但是,他们的幸福,他们的人生,作为普天下最为简单、最为原始、最为朴实的一种状态也是最为安全最为幸福的一种状态,那里的城堡中的主人就是他们自己,平凡的人生就是如此,没有闪亮的星,但是却因为有了素雅的云,一切仍旧具有朴实无华的美。

      总的来说,我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很赞同的,我认为他的哲学符合人类的科学。而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我不太了解,就不敢胡乱评价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读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生命科学院

      生物技术

      黄睿

      10350099阅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让我获益匪浅,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剖析得简明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但是我觉得他忽略了政治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们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纳程度、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的接纳和信任度,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否遵纪守法,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接受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体必然会接受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并将自己的各种经济活动纳入国家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之下,自觉维护经济秩序。

      如果民众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可度较低或不认可,那么他们对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也不容易接受,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经济混乱将不可避免。

      历史背景:李大钊这篇文章写于五四运动之后,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我们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主要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

      2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三部分以及独特的唯物史观;

      3传统的唯物史观-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并且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影响它;

      4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独特的唯物史观: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

      阅读这篇文章,我赞同的地方很多,反对的地方也不少。

      当读到个人主义经济学承认现在的经济组织为是及在这经济组织内,各个人利己的活动为是时。我觉得这无可厚非,毕竟18世纪英国乃至世界都在发展之中。人们海外探险、翻身做主的机会来临,利己主义无可厚非,而且当大家的财富都得以增加时,国家才会富裕起来。

      人道主义经济学者以为无论经济组织改造到怎么好的地步,人心不改造仍是现在这样的贪私无厌,社会仍是没有改善的希望,于是否认经济上个人利己的活动,欲以爱他的动机代那利己的动机;不置重于经济组织改造的一方面,而置重于改造在那组织下活动的各个人的动机。我觉得这种观点挺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现代社会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而且有助于经济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以为现代经济上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于是否认现在的经济组织,而主张根本改造。”我赞成这种观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社会关系得到改善,人们就会感到身心愉悦,精神面貌自然而然会有所好转。但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种改造具有速成性,这种关系的改造依赖于政府的执行,执行地好,皆大欢喜,否则,经济得不到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会继续下滑。

      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但是他们认为诸如地理环境可以忽略,我不赞同。中国有句古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使有人的地方,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水平很可能也不同。古代人靠种地为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莫不是旅游业与工业的发展,而这也是十分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

      同样,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经济现象虽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会的表面构造(如法律、政治、伦理,及种种理想上、精神上的现象都是),但这些构造中的那一个也不能影响他一点。这点我也不十分赞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与中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相识,我极为赞同。但是其他的如法律、政治、文化也会作用于经济,正如我前头所述的一样。

      “全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互相敌视的二大阵营,为相逼对峙的二大阶级: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对此我十分赞同。我觉得无论在那个时期,贫富差距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最根本原因,在马克思的时代,这种分化十分明显,到了现代,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这种情况才好转。

      “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种构造给社会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过程,加上条件。它不是人类的意识决定其存在,他们的社会的存在反是决定其意识的东西。”这观点我赞同。因为群体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它脱离人们的意志而独立存在,但是反过来,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它反而会影响人们的意识行为,因为人们毕竟要受到这种生产关系的制约,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

      读完整篇文章,我觉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十分独特,他的理论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社会在发展,当我们应用他的理论的时候得适当调整以适应现实。

    篇四: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学习体会

      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认真阅读了李大钊先生的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心中不由得感叹而激动。书中句句发人深省,令我获得颇多教益。

      李大钊先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

      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五四运动之后,先生

      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向中国人民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

      革命家

      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

      工人阶级

      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

      武装

      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马克思主义引领

      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并最终

      走向胜利。

      李大钊先生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重点解释了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先生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成功

      除了包含马克思自身的主观努力,还有其时代背景和环境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哲学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解读这一问题的内涵。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事物发展时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不忽视外因的作用,统筹兼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也有其时代环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去把握其科学性。

      我们的执政党

      ——

      共产党

      就是

      一直是按照

      马克主义思想并

      结合历史事实和社会现状,随时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本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保证。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离开时代和

      实际情况空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遭致失败。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指导思想脱离了实际。我们党能够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我们的思想回到了时代发展和实际情况的要求上来。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

      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

      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使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当前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在

      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

      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以

      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如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它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

      展路径

      与图景。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

      “赛程过半”。“十二五”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战。

      九十个风雨春秋九十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从懵懂走向成熟,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

      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体会

      李大钊作为我国最早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奠基人,为我国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理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译文来源,近2万字的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到阶级竞争说,到政治经济学说等一系列,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马克思思想迅速

      经由日本传入了中国,李大钊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通过

      马克思

      主义理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紧扣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作为中国很有远见的一位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着

      很深

      的认识。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开篇写到:“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李大

      钊坦诚地表白,自己平素对于马克思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如果让他介绍马克思主义,实在是一种“僭越”。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所以他要冒昧地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一学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严肃、认真和谨慎的态度,是出于对广大中国人民的负责。由于当时国门大开,各种西方学说涌入中国,各派思想林立,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需要,哪一种更合理,都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不仅要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还必须把它与其他学说进行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做到对社会负责,使国民获得真正有用的理论。从这种态度出发,李大钊全面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的是不可能。

      因为他根据他的历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然的运命;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断定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段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从1919年到1921年李大钊采用各种思想论战,创立革命团体和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等方式,从行动上对唯物史观进行了传播。李大钊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首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提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有“适应实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大钊强调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怎样运用于中国今日政治经济情形”的思考。

      这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说和经济论,而且还强调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李大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的。正因为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不懈的研究和宣传,才使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思想传播者,他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可行性,如何在中国发芽,要深深的与中国当时的国情相结合,他通过不断的摸索,重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马克思更快的在中国成长,对中国近现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如何中国化的魅力所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体会

      阅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让我获益匪浅,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剖析得简明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但是我觉得他忽略了政治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纳程度、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的接纳和信任度,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否遵纪守法,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接受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体必然会接受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并将自己的各种经济活动纳入国家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之下,自觉维护经济秩序。

      如果民众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可度较低或不认可,那么他们对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也不容易接受,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经济混乱将不可避免。

      历史背景:李大钊这篇文章写于五四运动之后,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我们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主要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2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三部分以及独特的唯物史观;

      3传统的唯物史观-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并且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影响它;4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独特的唯物史观: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阅读这篇文章,我赞同的地方很多,反对的地方也不少。

      当读到个人主义经济学承认现在的经济组织为是及在这经济组织内,各个人利己的活动为是时。我觉得这无可厚非,毕竟18世纪英国乃至世界都在发展之中。人们海外探险、翻身做主的机会来临,利己主义无可厚非,而且当大家的财富都得以增加时,国家才会富裕起来。

      人道主义经济学者以为无论经济组织改造到怎么好的地步,人心不改造仍是现在这样的贪私无厌,社会仍是没有改善的希望,于是否认经济上个人利己的活动欲以爱他的动机代那利己的动机;不置重于经济组织改造的一方面,而置重于改造在那组织下活动的各个人的动机。我觉得这种观点挺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现代社会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而且有助于经济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以为现代经济上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于是否认现在的经济组织,而主张根本改造。”我赞成这种观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社会关系得到改善,人们就会感到身心愉悦,精神面貌自然而然会有所好转。但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种改造具有速成性,这种关系的改造依赖于政府的执行,执行地好,皆大欢喜,否则,经济得不到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会继续下滑。

      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但是他们认为诸如地理环境可以忽略,我不赞同。中国有句古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使有人的地方,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水平很可能也不同。古代人靠种地为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莫不是旅游业与工业的发展,而这也是十分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

      同样,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经济现象虽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会的表面构造(如法律、政治、伦理,及种种理想上、精神上的现象都是),但这些构造中的那一个也不能影响他一点。这点我也不十分赞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与中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相识,我极为赞同。但是其他的如法律、政治、文化也会作用于经济,正如我前头所述的一样。

      “全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互相敌视的二大阵营,为相逼对峙的二大阶级: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对此我十分赞同。我觉得无论在那个时期,贫富差距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最根本原因,在马克思的时代,这种分化十分明显,到了现代,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这种情况才好转。“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种构造给社会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过程,加上条件。它不是人类的意识决定其存在,他们的社会的存在反是决定其意识的东西。”这观点我赞同。因为群体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它脱离人们的意志而独立存在,但是反过来,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它反而会影响人们的意识行为,因为人们毕竟要受到这种生产关系的制约,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

      读完整篇文章,我觉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十分独特,他的理论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社会在发展,当我们应用他的理论的时候得适当调整以适应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读后感马克思主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