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应赛体育”与“举国体制”】体育举国体制

    【“应赛体育”与“举国体制”】体育举国体制

    时间:2019-02-08 05:37: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奥运开始了。奥运结束了。这是2008年8月的中国北京。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第一。这并不出人意料。倒是闭幕式上的一个细节很出人意料:一名荷兰运动员向女友求婚,并获成功,他俩抱成一团,其他队友则围成一圈,欢乐见证这一美好时刻。
      这次是我们“自家门口”的奥运会,我国在主办赛会和赢取金牌两方面都赢了,这样的“双赢”,国人当然很满意。这是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结果,五十一金和一百牌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质和量的进步……
      仅就这次“竞技体育”而言,说“质和量”的“整体进步”,应该没错。可是从整个国家的体育状态看,恐怕只是“成功掐尖”而已。因为我们进行的是“举国体制”下的“应赛体育”。奥运会之后,它与“应试教育”几乎成为“双胞胎”了。
      应试教育的本质很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一切的一切,只为考出个好分数。“应赛体育”异曲同工: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比赛,体育局、教练员、运动员、运动员的家庭,一切的一切,只为赛出个金牌来。拿到银牌铜牌大抵属于失败,都要哭出声来。“应赛体育”的运动员就像学生,而“应试教育”的学生就像运动员。
      然而,就像“状元大国”并不是“教育强国”一样,“金牌大国”并不是“体育强国”,两者距离还很远。我国高度发达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培养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运金牌也不是体育界的“诺贝尔奖”。要说体育界的“诺贝尔奖”,那一定是全民体育进入世界最先进行列。分量最重的“最后一块金牌”一定是全民健身。
      德国曾是奥运夺金大户,本届奥运会他们以十六块金牌名列第五,但这并非说明德国体育江河日下,而是一种正常回归,他们的全民体育世界一流。加拿大更是与“举国”无关,他们看起来更可怜,只拿到三金,在金牌榜上名列第十九;回想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作为东道主的加拿大,竟然一枚金牌也未得――可他们长期以来都是世界著名的全民体育大国,令世界称羡。
      我们有位教练说:拿金牌,不是靠拼搏,而是靠拼命。这是沉重的代价。“应赛体育”与“应试教育”一样,是最容易导致心态变态的。古今中外,无论应试应赛,这种“变态”时有所见。比如过去的“范进中举”,比如现在有些高中生一听到“高考”二字就发抖。
      “应赛体育”能得金牌,但难以培养伟大的运动员。竞技体育成为一种饭碗不是不可以,但其本质应该是对公众体育、全民健身的示范与带动。如果仅局限于“应赛”,为金牌而金牌,那么全民健身就是镜花水月。我国政府一年只有八亿元的体育投入,人均还不到一元,实在比较可怜,这点钱除了体育行政系统的经费开支之外,主要用在竞技体育上也不奇怪。全民健身,除了个人投入,更需要国家的大投入,比如公共体育设施,若无政府投入建设,那么我国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会永远排在世界三四流。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同一个梦想”绝不是“只拿金牌”。“让世界了解中国”不能只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举国体制”、“应赛体育”、夺金牌很厉害;“让中国走向世界”,更不能固守自己的“应赛体育”去与世界“接轨”。十六天奥运,难以忘却的记忆。若用北京奥运会金牌的“金镶玉”做比,那么全民健身应该是“金”,竞技体育才是镶嵌其身的“玉”,而不是倒过来。我们的体育,就应该具有这样的金玉品质。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考场上,体育不能只停留在赛场上!
      【选自《中国思维社区》本刊有删节】
      插图 / 付业兴

    相关热词搜索:举国体制体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