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论鲁迅文学创作的动机及方式_创作动机

    论鲁迅文学创作的动机及方式_创作动机

    时间:2019-02-12 05:37: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鲁迅 立人 写实主义   摘 要:鲁迅的基本思想是包括在“立人”这个概念里的,其文学创作也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生成的,“立人”的思想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生涯。这种“立人”的创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鲁迅笔下人物的面貌,促成了鲁迅彻底的写实主义。
      
      作为20世纪的文化伟人,中国现代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人,鲁迅的开拓性贡献之一,在于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狂人日记》)、“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孔乙己(《孔乙己》)、“疯子”(《长明灯》)、魏连殳(《孤独者》)……都以各自独特而深刻的典型意义而成为不朽,学术界对这些形象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同时又因鲁迅在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他通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视角、方法,一直都在有形无形地制约着整个20世纪中国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受、认知理解和构造方式,余波至今汩汩不息。
      
      一、鲁迅创作的“立人”动机
      
      提到鲁迅从文的动机和目的,历来研究者引用的最多的一段话是: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
      
      的确,作为深受晚清一代文化启蒙大师直接浸润与影响的“五四”一代启蒙主义者的杰出代表,鲁迅是满怀着对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彻底再造的整体性伟大理想来弃医从文、投身到新文学倡导与实践的,他将揭示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工作坚持到了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领域。但我认为,引用这段话的人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鲁迅精神的逻辑起点,而这个逻辑起点更应从早期鲁迅的思想里去找。
      鲁迅的小说主题实际上都可在他留日时期的评论中找到原型,也就是说,这里存在着一个“原鲁迅”{2}。
      众所周知,鲁迅留学日本,从1902年开始约达七年之久,海上列岛固然不是仙山琼阁,但经过大约五年的热心探索、研究之后,鲁迅始将其自身搜到的东西作为一种思想呈现于世。鲁迅注意到,当时欧洲社会陷入了其19世纪性的“偏向”即物质崇拜而“精神”衰弱,多数统治而个性受压。欧洲在亚洲、非洲的“兽性”发作便与此不无关系。但克服这种“偏向”,复活并发展“精神”与“个性”的20世纪新思潮终于兴起了。中国因为向来轻视“精神”、排斥“个性”而招致了今日的衰退,但对世界新思潮茫然无知的“志士”们,却高叫着吸取欧洲的“偏向”,无视其“精髓”,而去追求其兽性。这只不过为一种“奴隶性”,只能招致新与旧的“二重疾患”。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明做了激烈而彻底的否定,1907年所作的《摩罗诗力说》,一开始就标明,古国文明,式微萧条,枯槁在前,整个中国已成为一个现代精神废墟。
      鲁迅通过向域外的寻求,所寻到的,乃是作为其根柢支撑着欧洲文化而又能矫正当今“偏向”的“人”,由“人”共同创造“人国”,欲使中国生出新的生命,舍此别无他途。促使他弃医从文的,正是这种“立人”的理想。
      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的基本思想是包括在“立人”这个概念里的。人的概念,在鲁迅那里,是真实的具体的人,不是普遍性的观念的人。而且,这个具体的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立人的基础上立国,才不至于导致人的奴隶生成关系。{3} 我们过去更多地注意到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批判,其理论上的阐述是很有成就的,但却忽略了国民性批判的逻辑起点。这个起点,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生成的。
      对于“立人”的方法,鲁迅留下了探索与变迁的轨迹,同时,“立人”的思想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生涯。辛亥革命(1911年)与翌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鲁迅们的梦想。可是中华民国其后的归趋,却是背叛了为这个共和国流血牺牲者的悲剧,使鲁迅陷入了绝望与寂寞。同时更强化了他关于“立人”之外别无他途的确信。在东京时代,鲁迅就期待着和尼采似的“超人”相连接的“精神界战士”“振臂一呼”{4},“朴素之民”(主体是农民)的“白心”鸣之与共,起而“云集”的乐观景象。这一文化构想随着鲁迅人生体验的加深有所变更,但体现西欧普遍价值的“精神界战士”和被他们的“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5}的“心声”所唤醒的“朴素之民”所组成的两极结构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延续着。
      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以《狂人日记》为发端的鲁迅小说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来说,是赋予新的、现代的人性观及新的人物形象以血肉,从而塑造出新的英雄人物;从消极方面而言,便是描写他自己称为“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中国民族,换言之,即作为缺乏“人”的状态而被把握的中国民族的人生的麻木与不幸。于是,在鲁迅笔下,就出现了这样三类人物形象系列:“狂人”形象系列,“阿Q”形象系列,“看客”形象系列。
      
      二、鲁迅创作的“写实”方式
      
      国民各个成“人”,由“人”共同创造“人国”,欲使中国生出新的生命,舍此别无他途。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正是这种“立人”的理想。文学对他来说,成了打破中国停滞,唤醒中国人主体性的呐喊。这种与文学结缘的方式,对社会人事关注的起因,以及对这份关注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鲁迅笔下人物的面貌,影响着他对于现代境遇里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沉浮的感受与理解方式,支配着他对于他笔下人物心理、性格、精神及价值观念的理解、想象方式和审美观照方式,用句简洁的话说,就是产生了鲁迅彻底的写实主义。
      鲁迅现实主义的灵魂是对“真”的执著追求,从中国传统封建文学的深刻反思中,鲁迅认识到,对一个中国现代废墟上的作家来说,要做到“真”,是最不容易的,也是最可宝贵的。作家不仅要“睁了眼看”,而且还需要有最大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写道:
      
      世界日日改变,我们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6}
      
      在鲁迅看来,要“真”,要写出真实必须要有做“凶猛的闯将”的勇气,要敢于“大胆地”,才可能“深入地”“看取人生”。没有“真”的勇气,不是真的凶猛的闯将,是发不出“真声音”,写不出“真实”的。
      前面说过,鲁迅小说的任务之一是塑造出新的人物或积极的英雄人物,那么依照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鲁迅塑造出来的新的人物就应该是只身捣毁四千年黑暗的、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主体能动精神的人物。――就像他在早期评论中所反复描绘的“精神界之战士”、“天才”即“超人”。然而,在鲁迅小说里,出现的是一系列“狂人”形象。《狂人日记》发表后七个月,他在谈到中国人只有“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之后说道: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的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7}
      
      这段文字,道出了“狂人形象系列”产生的一点缘由。既然现实主义是彻底重构现实的创造,“超人”或“天才”就只能是活在鲁迅心目中的形象,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存在“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的社会里,有血有肉的“超人”或“天才”的形象就不可能被塑造出来。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鲁迅阿Q形象的塑造中,在《阿Q正传》前三章里,作者的笔调看上去是很轻松的。这个被戏谑地描写出来的阿Q,一向不知失败为何物,因为他有“精神胜利法”。譬如,他被村里人耍弄和殴打后,也只是自认“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仅此而已。闲人们看透了这一点,便更加侮弄他,以为他遭了瘟,但他却觉得,“我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这样,他便可以立刻再获胜了。再看到比自己弱的人,又马上过去欺负,这时,阿Q的可怜的滑稽就近乎勇武了。无论在怎样黑暗的吃人社会,阿Q似乎都会以此生存下去。在不允许“超人”和“天才”生存的吃人社会,只有这样的人物才是“英雄人物”。阿Q的产生与狂人的出现都应该是鲁迅现实主义的胜利的展开。
      鲁迅的现实主义总是和悲剧性联系在一起。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就一直保持着以“狂人”的眼光重构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主义方法。这样,当他用他那真诚的理想观照现实的时候,他发现人性中的美、人的美好的理想和感情总是碰在现实的壁上,被扭曲、被毁灭。现在看来,自《狂人日记》的“吃人”始,写死的作品之多,令人感到吃惊。但在相反的一面,则会令人感受到他根据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方法,不断追求着“真的人”产生的可能性的意志。
      
      作者简介:杜云南,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2.
      ②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87.
      ③ 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J].鲁迅研究月刊,1998.1.
      ④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1.
      ⑤ 鲁迅.破恶声论[M].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7.
      ⑥ 鲁迅.论睁了眼看[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1.
      ⑦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1.
      
       (责任编辑:张晴)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文学创作机及方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