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从文化领域范畴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归

    从文化领域范畴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归

    时间:2020-03-19 05:07: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国内传统文化艺术正遭受西方文化意识的侵蚀,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在建筑艺术领域就要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关键词: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复归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7-02

    建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可丢弃的。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而传统建筑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建筑艺术来说,它由古至今衍生出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随着当今社会,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建筑文化的东渐,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真正实现文化的大众性、民族性、科学性,那么在建筑艺术领域有必要也必须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一、文化与建筑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文化便是广义的文化,就是所谓的大文化。自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建筑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积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俄国作家果戈理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和彰显着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建筑,即他不是以追求形式体量的美为主,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为基本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混沌性在建筑领域的表现。所以如果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并希望继承与发展之,首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不是肤浅地用‘洋框框’来修正删改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艺术”[1]。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发展的阶段

    中國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的变迁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同时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受那个时代文化领域范畴的控制,但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导地位阶段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尤其在封建社会达到了高峰。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尤其是文化艺术日趋丰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中国古建筑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和儒家文化。有些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西化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新建筑学理论和新建筑材料的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的过程。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缓慢发展,“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西式建筑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2],这一过程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城市的殖民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西化趋向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木结构古典建筑体系逐渐被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框架结构为基础的近代建筑体系所取代。在中国建筑艺术西化的过程中,虽然传统建筑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风向的西风强劲的势头下,对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破立推动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洋风建筑、教会、意识形态入侵大面积地占据中国建筑艺术。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阶段

    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人关于文化意识的增强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建筑艺术的主流以中西混合为主,然而首先在西方建筑师那里发生了逆向折中的选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建筑师设计落成了诸如北京协和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教会学校校舍,尽管在这些以中国宫殿为范本的建筑背后,隐藏着西方教会暧昧的政治文化动机,但是正是这种中西结合、不中不西的建筑风格对西化趋势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随着民族觉醒,文化意识的增强。从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促成了思想的活跃,关于人的价值的全面思考,关于传统的再认识,关于几十年所走道路的反思,以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美学热、文化热的兴起,还有建筑创作任务的空前规模,都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加速发展。我们在某些方面作着十分艰难的努力,虽然形式上确实具有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气息,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传统建筑艺术内容的“丢失”。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归

    目前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被西方建筑艺术所取代或者是成为它的附庸,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如果被西方所侵蚀,那么就意味着建筑艺术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被侵蚀,中华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在当下,我们重提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让中华文化成为主导的形势下,我们在建筑艺术领域也必须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一)形式与内容的复归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建筑艺术,然而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常常是或照搬西方、或純粹仿古。那么今天我们又怎样才能建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呢?要让我们的建筑透露出中华文化的气息、辉煌与灿烂,同时能够将中外建筑艺术融会贯通,在以中式建筑艺术为主流的同时与西式风格相结合,不但在形式上具有中国味道,在内容上也必须含有中华文化元素。我们要构筑千年不倒的建筑,各种建筑思潮层出不穷,作为中国建筑师不应该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各种自认为流行的形式,而应该深入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外来的有营养的新思想、新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与内涵。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归,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本身的复归,而是在建筑艺术复归的同时,让中华文化得以彰显与弘扬。

    (二)批判与辩证的复归

    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归不是完全的复古主义,不是一味地认为传统艺术优越于其他的,而是要批判地,辩证地复归。要扬弃糟粕,汲取精华。复归的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它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它具体的实体里包含着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人们传播着一种精神文化力量。我们要批判性地复归,同时要呈现出创新意识。例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主场馆,其总体构思充分考虑了功能与形式、现代与传统、环境与建筑的结合。两座最主要的建筑——游泳馆和体育馆造型相近,两端采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钢索吊起双坡凹曲屋顶,十分强劲有力,符合体育建筑应具有的力度,同时又使人产生传统建筑凹曲屋顶的联想。双坡顶上再突起一个形似传统庑殿顶的小屋顶,形象新颖,既加强了与传统的联系,又富有时代感。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我们渴望全面展现中国建筑艺术,发扬她的光彩照人的美丽风貌,她的波澜起伏的发展历史和蕴藏于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然的复归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倡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同时“以人为本”的建筑,要求关心人,注意建筑环境。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更应该为人们提供较舒适的、无污染的现代建筑,以保证人们的健康。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必须在建筑文化艺术领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天人合一的优良传统。通过建筑艺术的复归来彰显中华文化,让中国人掌握和拥有自己的建筑艺术,更进一步地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毛兵.混沌:文化与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文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张文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思索[N].中国市容报,1997,16(4).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相关热词搜索:复归建筑艺术中国传统范畴领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