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周朝长者崇拜风气说

    周朝长者崇拜风气说

    时间:2020-03-19 05:09: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主要探寻周朝崇拜长者的原因,旨在通过周朝养老制度的考察,对长者年龄的界定,养老标准的规定,试图论证长者崇拜与周朝统治基础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不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而是维系周朝宗族血亲社会的重要政治手段。本文论题考察目的在于长者崇拜对周朝统治延续近八百年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者崇拜;养老;尚齿

    周朝享国约八百年,经历了奴隶社会由盛转衰的社会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它建立并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稳固了王朝的政治统治,其中礼乐制作为王朝的文化制度维系着血亲宗族社会,敬老至孝是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跨越社会分期在几千年民族融合过程中传承至今的文化精髓,笔者追溯渊源,试图考察周朝的长者崇拜与古代中国养老制度起源的关系,阐述如下。

    一、论题说明

    狭义上的周朝习惯上指西周,东周人们称为春秋战国。《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周朝在时间跨度上的界定,是指公元前约11世纪至前256年。本文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即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到赧王为秦所灭。本文论述核心是在考察周朝敬老养老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形成本朝人普遍对长者崇拜的风气。

    二、研究背景、现状及成果

    20世纪初至中叶的研究角度单一,大多以史学、伦理学和考古学为研究角度,汪震的《<易经>书中之古代人民的生活》、朱贻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以及迈五的《从殷墟遗文窥测上古风俗的一斑》。目前学界对养老制度研究不足,专论不多,经过前人近百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诸多成果。第一,基本上明晰了周代养老制度;第二,考古界证实了古籍文献中的记载是可靠的。

    三、崇拜长者的制度保障

    (一)养老年龄

    首先是养老的年龄规定。《礼记·王制》载:“五十始衰。”以五十为始,是周朝社会普遍认为的老龄标准,但说法不一。孔颖达《礼记正义》说:“此谓凡常之人有贤德,故五十始为大夫。”国家给予养老待遇的年龄界限应以五十岁为宜。

    (二)养老对象

    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为四类,一是养三老五更;二是子孙为国难而死,王养死者父祖;三是养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孙希旦《礼记集解》解释为三类,国老也,庶老也,死政者之老。

    概而言之,周朝养老对象分为三种:

    第一种,为国难死子孙的父祖受国家赡养;

    第二种,基层退休官员和平民阶层的老人。而在郑玄注释的《礼记》中认为“老人众多,非贤者不可皆养。”原则是“引户校年”,有德才的贤老。

    第三种,养国老,分为两类,一类是三老五更之人,指从朝中退休的国家高级官员中兼有德、才、望的老人。另一类是致仕的普通卿大夫,赡养条件和标准与三老五更之人有所区别。

    (三)赡养标准

    周朝养老制度细化量化规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且符合情理的赡养准则。

    首先是赡养渠道。主要有三种:子孙赡养、家族赡养和国家赡养。子孙赡养是基于社会风俗,礼仪教化而来的,主要以维系直系血亲延续血脉为主的家庭赡养,有很强的道德约束性,因此也不容易被破坏或终止。比如《礼记·内则》曰:“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子孙赡养是周朝养老制度中最主要的一种赡养方式。家族赡养是以维系血亲宗族为主民间自主赡养,家族内同姓血亲有义务赡养本族年长之人。《礼记》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国家赡养是以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基础为主的垂范赡养和人道赡养,是周朝崇拜长者最重要的体现,但国家赡养有严格的标准和层级区别。具体做法比如赡养经费是通过没收犯人的财产作为死政之老的养老基金,以养其长幼。

    其次是对赡养准则的精细规定。有六项标准,谓之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这六项《礼记》中的赡养准则传袭秦汉唐宋,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中国崇拜长者的极致表现。

    四、崇拜长者的社会风气

    周人“尚齿”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它象征着古代中国养老制度发源的文明与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长者称谓

    周朝对长者的称谓归纳为三类,即敬称、谦称及雅称。

    敬称有大老,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尔雅注疏》解释年九十且社会威望和影响力大的高龄老人,如伯夷、太公,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耆老,指年老位高的致仕卿大夫,《礼记·王制》载:“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和大夫,是告请天子或诸侯恩赐养老之人,与庶老相对,如孔子、晏子等人。乡老,指退休官员在乡中教学以养老。父师,是对告老还乡大夫的敬称,也称作上老,即国老。先生,年龄长且授业解惑的老年人。《论语》曰:“有酒食,先生馔。”以家中父兄对待,同时也是学识高深的人,君王使用以表礼贤下士之心。老夫,为年老男子的形象称呼,多用于文学表述中。杖者,指也是一种形象称呼。《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何晏在《论语注疏》曰:“杖者,老人也。”还有丈人等说法,和“叟”的相同。

    雅称有艾、耆、老、耄、期等叫法,是不同年龄长者的雅称,多用于书面表达。黄耇、黄发、鲐背、齯齿是形象生动的雅称。

    谦称有老夫,长者自称,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公羊传》载:“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老妇,指女性长者。《史记·赵世家》载:“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二)社会角色

    周朝崇拜长者的年龄和人生经验,乐于他们参与社会事物,他们或者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如国家官员和游说之士;或者普及民间教育,如传道授业者和致仕卿大夫;或者在家族和乡党中掌管事物,决策大事。

    伊尹、吕望、蹇叔等位高权重且年长的国家官员都出身低下,但学识智慧超群,就受到天子诸侯的信任和重用。在基层官员中,乡老一职也可由长者担任。

    春秋时期,士的阶层逐渐成为新兴社会群体,他们中有很多五十岁以上的名士,或奔走各国游说思想,或寄食作了门客,等待重用,他们为推动中国早期社会经济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带来了无可估量的裨益。如孔子到过卫、陈、蔡、楚,宣扬“仁政”,维护周室礼乐。孟子适齐、梁、赵、燕等国,可惜的是都没有被国君采纳建议。再如侯赢、唐雎,在国家危亡时靠强辩的口才挽救国家,他们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

    周朝以庠序供养长者,教育子弟,长者传授知识给年轻人,密切着国家前途与天子诸侯王的地位。致仕卿大夫师教于国学,退休底层官员教于乡学,而孔子兴办私学,开坛布教在周朝是个特例。

    五、崇拜原因及作用

    (一)尚齿

    本文讨论长者崇拜,老年人对社会贡献减少甚至零贡献,同时还要消耗社会生产资料,但周人却对他们的年龄、德行与威望近乎神秘的崇拜,所谓“尚齿”,就是长者崇拜。不是所有的长者都被崇拜,这与本朝人“贵亲”、“尚爵”、“尚武”等多样的崇拜有关。《礼记·祭义》曰:“周人贵亲而尚齿。”同族以血亲辈分排列,辈分相同以年龄排列。家族以外,以年龄大小排列。因此就有“朝廷同爵则尚齿。”的不成文规矩。“尚齿”在周人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着普遍作用,使奴隶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长者崇拜的作用

    崇拜长者可以巩固周朝统治,稳定社会,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被天子重用,他们忠于周朝,用言行影响教化百姓,起到定国安邦,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崇拜长者是周人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年长者为生活榜样,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对于周朝整个社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热词搜索:周朝长者风气崇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