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凝重浑厚,平稳舒缓

    凝重浑厚,平稳舒缓

    时间:2020-03-27 05:17: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戏曲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传统声腔,这四大声腔系统的各剧种,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它们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京剧属于皮黄腔系统,而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个特性不同但彼此互补的声腔汇合而成。西皮的音调,是北方的梆子腔(秦腔)流传到湖北襄河流域而形成襄阳腔,襄阳腔又进一步与湖北地区某些民间音调结合形成了西皮腔;二黄则是兴起于安徽、江西、湖北等沿长江地区(有人认为“二黄”就是江西宜黄地名的谐音),其音调从当地的民歌音调发展而来。属于皮黄系统或包含有皮黄声腔的剧种,有京剧、徽剧、汉剧、赣剧、湘剧、祁剧、桂剧、粤剧、川剧等。各地的皮黄剧在风格上虽也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西皮、二黄作为主要声腔,都以胡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且都采用共同的定弦法;在音乐结构上,都属于板腔变化体;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行当唱腔的分类及发声方法,也大体相似。

    1790年,安徽的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随后湖北汉调的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同台演出,他们带来的南方皮黄腔在京城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一个京音化的新剧种——京剧。京剧是皮黄腔系统的后起者,但在艺术上却成就最高,可以作为皮黄腔系统的代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专门来谈谈二黄腔的艺术特点。

    一、二黄腔的基本特点

    总的来说,二黄腔的曲调多为级进,其旋律流畅稳健、深沉细腻,浑厚低沉、委婉流畅,具有许多南方音乐的典型特征。整体音区偏低,其旋律的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旋律的节奏紧凑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性场面和慷慨感叹的人物情绪。我们可以听《杜鹃山》中柯湘唱的“乱云飞”、《钓金龟》中康氏唱的“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除三害》中周处唱的“一席话说得我羞愧难尽”等唱段,体会一下二黄腔的这一特点。

    二黄腔的起落音都在强拍上,叫做“板起板落”(即每句唱词的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都落在强拍——“板”上)。其旋律多在“5”“2”两音周围进行,以“2”音为主,“5”“6”为骨干,曲调多为级进,节奏平稳,曲调舒缓、流畅、深沉,擅长表现忧郁、感叹、悲愤的情感。在为二黄唱腔伴奏时,主要伴奏乐器京胡的定弦为D调的弦。二黄唱腔有生、旦之分,生角上句多落“1”,下句多落“2”,是商调式;旦角上句多落“1”,下句多落“5”,是徵调式。二黄的旦角腔与生角腔相比较,旦腔更细腻、委婉、柔和些。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在演唱实践中形成了男女在使用音区上的不同,旦角比生角的音区高四、五度,如果用同一调门唱,则女腔处在较高音区,所以曾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的说法。

    二黄腔中还有反二黄,与二黄是转调关系,一般比二黄低四度,音域较宽,京胡的定弦为1 5弦,调子较二黄低沉。板式基本上同于二黄。反二黄在传统上多为生、旦行采用,而净角一般不唱反二黄。反二黄声腔的旋律起伏较大,曲调性很强,一般多用于悲剧场面,表现剧中人悲愤、苍凉、 压抑、慷慨的情感。如《野猪林》中被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的林冲所唱的一段反二黄“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那透骨的悲凉、英雄的无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唢呐二黄则是不用胡琴而用唢呐伴奏的二黄腔,只是行腔因受伴奏乐器的影响,带一些喇叭味道,且略显平直,腔调浑厚古朴,气势磅礴。唢呐二黄的调门比较高,在京剧里使用不太普遍。《龙虎斗》中的赵匡胤,《青石山》中的关羽,《罗成叫关》中的罗成等,都有唢呐二黄的唱段。

    二、二黄腔的板式

    前面我们说过,京剧皮黄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板腔变化体(简称板腔体)。这种音乐结构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并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将基本的上下句音调变化为各种板式、不同腔调变化的音调,以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这种音乐结构,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多种发展形式为特点。

    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其他板式都是以原板为基础演变发展而成的。二黄原板是中等速度、一板一眼的唱腔(老戏迷在听戏时,板位常用掌击,眼位常用食指或中指点敲),在简谱中一般记为2/4拍。二黄原板唱腔的旋律温和平稳,级进旋律多、大跳旋律少,适用于剧中人的抒情或叙事。二黄原板除了单一板式的独立唱段外,也可作为二黄成套唱腔中的主要唱段部分。如《借东风》中诸葛亮唱的“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一段,以叙述性的二黄原板音调,将赤壁之战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括。

    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展宽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一板三眼的二黄慢板,在简谱中一般记为4/4拍。二黄慢板也称慢三眼或正板。比慢板速度稍快一些的叫中三眼或中板,比中三眼再快一些的叫快三眼。二黄慢板唱腔细腻、节奏比较舒缓,适于抒情;中三眼、快三眼则叙述性较强。如《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二黄慢板唱段“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以委婉抒情的音调,表现了她对隐蔽在芦苇荡中的伤病员的牵挂和对复杂情况的思索;《宝莲灯》中刘彦昌唱的“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则是大气、醇厚的著名老生二黄快三眼唱段。

    二黄散板是用拆散手法将原板的旋律变化成自由节拍的唱腔,一般不作为主体板式,而常出现在一个大唱段的开始和结尾,散拉散唱,根据剧情的需要其速度可快可慢。

    二黄摇板与二黄散板唱腔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摇板的伴奏和唱腔的关系是“紧拉慢唱”,即胡琴的过门儿比唱腔的节奏大约紧(快)一倍。摇板擅长表现比较激动或紧张的情绪,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如《八大锤》中王佐唱的“到营中—月整未遇巧机”、《女起解》中苏三唱的“忽听得唤苏三魂飞魄散”等,都是二黄摇板。

    二黄滚板也属散板类型,它以散板为基础,在散唱中加紧节奏,即一字比一字紧,由松散状态的散唱,过渡为1/4节拍的垛唱,再由垛唱渐渐放慢,恢复为散唱。因为它常在哭诉时用,故又称为“哭板”。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爹莫说,爹莫谈,十七年的苦水已知源”一句,就是二黄滚板。

    导板是自由节拍的散板类唱腔,往往只有一个上句。回龙是有板眼的正规节拍,往往只有一个下句,常用于导板之后,做为导板与主体板式之间的连接句。如《借东风》的第一句(上句)“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为二黄导板,紧接着第二句(下句)“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即转为一板一眼的回龙,其后再进入二黄原板的主体唱段。

    三、在听京剧时怎样分辨二黄腔

    人们最初接触京剧时,往往分辨不清什么是西皮腔、什么是二黄腔;而内行人只要上耳一听,就知道这个唱段是西皮还是二黄,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如何分辨一个唱段是不是二黄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辨:

    1、二黄腔是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旋律有着许多南方音乐的典型特征。其曲调多为级进,旋律凝重、平稳、顺畅、深沉,不像西皮腔那样活泼跳跃。你听《借东风》,诸葛亮唱的第一句“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导板唱腔,那顺畅、深沉、凝重的唱腔风格,一听即知是二黄腔的唱段;《智取威虎山》中参谋长唱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一段,那平稳的、娓娓道来的曲调风格,也能让人明确分辨出是一个二黄腔唱段。

    2、作为唱腔衬垫的器乐前奏、间奏(俗称“过门”)方面,二黄腔也有其特性音调。为巩固大家对此特点的印象,请听《元宵谜》中的“那日风波平地起”、《捉放曹》中的“一轮明月照窗下”等唱腔,听多了以后,我们就会记住这种类似北京人调侃时说的“俚根儿楞”的音调,一般情况下也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所听的唱段是否为二黄腔了。

    类似分辨京剧唱腔的类别、板式,体会不同唱腔的韵味特点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些“内行看门道”的意思了。为了做一个京剧的内行人,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再结合这些知识去听、听一些京剧唱段、看一些京剧剧目,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地领略到京剧艺术的妙处了。(责编:孙达)

    相关热词搜索:浑厚凝重舒缓平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