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抗战时期辗转广西的粤剧名伶马师曾及其粤剧团

    抗战时期辗转广西的粤剧名伶马师曾及其粤剧团

    时间:2020-03-27 05:19: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马师曾(1900-1964),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他独创的“乞儿喉”及“马腔”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加入方言俚语,活泼滑稽,被粤曲界评价为“史无前例,后乏来者”。

    过去一直都有贺县(今贺州市)人在媒体上只言片语自豪地称当年(抗战后期)马师曾、红线女也在县城八步唱过戏,笔者小时候跟着保姆在街坊串门聊天时。也曾听大人们小声谈论当年看戏的回味和马师曾在八步的磨难岁月;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曾经常下户下市场做走访工作,在走街串巷与调查户家人和调查点人员特别是一些老街坊聊天时也听过很多类似的回忆。马师曾不屈日本侵略者、不当亡国奴、不畏贫穷,颠沛流离辗转广西到八步,受尽磨难还坚持宣传抗日的不屈爱国精神,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佳话。就这一史源,近年来笔者又走访了一些街坊、老者,结合原来听到的星星点点,归集出这一史稿,以飨读者。

    马师曾早年在广州将西方电影《贼王子》《璇宫艳史》改编为粤剧,自编自演的剧目主要有《龙城飞将》《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野花香》《审死官》《汉奸的结果》等;在1950年代改编的《搜书院》和《关汉卿》,以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迎合社会大众的唱词,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及夏衍、曹禺等文学大师的高度赞扬:他致力于粤剧的推广与改革,是第一个率先在粤剧中使用方言俚语并引用西洋乐伴奏的人,还开创了在粤剧剧团中使用女花旦、男女合班的先例。1956年3月。周恩来总理自己买戏票到前门大众剧场观看了马师曾和红线女进京演出的《搜书院》,演出结束后,周总理特意到后台看望了演员,肯定了马师曾对粤剧改革的成绩和马师曾、红线女对粤剧的贡献,并称粤剧是“南国红豆”。与马师曾有过10年婚姻的粤剧大师红线女曾深情地说:“我最欣赏他两点——是爱国之心,二是对粤剧的坚持。”

    红线女(1924-2013),原名邝健廉,原籍广东开平单水口泮村,出生于广州黄沙。6岁就跟舅父靓少佳到戏院,躲在侧幕看戏,边看边模仿。8岁时会跟着留声机学唱粤曲。12岁那年,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不到19岁因救场显能得到马师曾提拔当正印花旦。从此跟随马师曾颠沛流离演戏谋生,宣传抗日。两人合作演出的剧目有《刁蛮公主戆驸马》《苦凤莺怜》《昭君出塞》等。

    广州虽然是粤剧活动的中心,但从1929年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广州警察局借故勒令马师曾主持的“国风剧团”停演6个月等原因无法在广州的舞台登台演出。他被迫举家迁往香港,另行组织剧团。至1930年代初,马师曾已经红遍东南亚。据马师曾与红线女的小儿子马鼎盛的纪实作品里提到:(马师曾)在广州、香港演出,名气越来越大,收入颇丰,我的二婶做大家庭的管家。每年“家用”已是10万大洋。10万大洋在1930年代算是一笔可观数目了。

    1941年12月26日,香港沦陷后第二天,日本侵略者为了粉饰太平,特派人上门要留马师曾在香港工作并请他登台演出,许以重酬。此前,日军迫近香港时,日本侵略者就曾派特务汉奸多次迫令马师曾组织剧团慰劳日军,马师曾称病都拒绝了。这次,马师曾佯装承诺,点头答应,然后连夜化装带领全家大小11人乘渔船冒险逃离香港潜入澳门。这一举动,可谓是全然不顾他在香港那相当可观的家产了。日本侵略者大肆搜捕仍抓不到他,就没收了他所有的家产。

    1942年春夏之交,匿居数月的马师曾为了谋生,只好偷偷离开澳门,来到了当时还属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今湛江,1899年被法国“租借”时叫“广州湾”。1945年抗战胜利回归后定名“湛江”),组建了太平剧团。此时,全国已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当时省港的粤剧界艺人们不愿留在沦陷区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登台演出,纷纷逃离香港、广州,南下广州湾驻足。他们有的原班人马齐来,有的结伴而来组班,有的单身前来搭台,当中著名的艺人有薛觉先、梁醒波、谭兰卿、郎筠玉等。在演出之余,他们还组织抗日剧团,编演抗战节目,进行救国宣传。其中,马师曾组成的太平剧团,就编演了《卫国弃家仇》《秦桧游地狱》《洪承畴》《救国怜香两情深》等宣传抗日救国、痛斥汉奸为内容的剧目,广受观众欢迎。也就在此时,17岁的红线女跟随何芙莲加盟太平剧团。

    那时,驻足广州湾的戏团大多都创作抗日的戏目,马师曾也将太平剧团改名为“抗战粤剧团”。日本侵略者闻讯后,指派日本文化特务禾田久追踪到广州湾,威迫并利诱马师曾返回香港,马师曾临危不惧,严词拒绝。随即,他率领全团60多人。连同眷属共百余人逃过寸金桥(原叫赤坎桥,是法国租借地地界),后又逃到遂溪县。

    恰在此时。一位广西戏院商人来找马师曾洽谈商业演出业务,马师曾提出四六分账,对方同意了,马师曾決定带领抗战粤剧团共百余人转移到广西玉林演出谋生。这百余人从广东遂溪出发,经廉江石角进入广西陆川到达玉林,他们不顾劳苦,一路步行,沿途仍然演出,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用义演义唱募捐得来的钱财和衣物。支援前线抗日战士,救助后方苦难同胞。

    在途经容县时,剧团里一些容貌姣好的女演员在演出时频遭当地恶少、军阀滋扰。有一次,被人称“黄二少”的当地军阀子弟强迫将3个女演员送到府上陪酒,马师曾冒险多方斡旋,化解危机。

    1942年秋,到达梧州的抗战粤剧团在梧州大南戏院演出《刁蛮公主》《宝鼎明珠》《野花香》等剧目。在梧州,马师曾看到忍辱从香港逃离流落到梧州的张瑛、梅绮夫妇等名演员也逃难到此。便收留他们一起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

    1942年11月27日,马师曾带领的抗战粤剧团抵达了桂林。这时的桂林,已成为我国大后方重要的抗日救亡文化中心。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募捐活动蓬勃开展。马师曾的抗战粤剧团一到桂林。就得到了知名的文化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生的热情鼓励。那时,郭沫若任国防部二厅厅长,掌管全国的抗日演剧队,见到这个剧团来,就与田汉商议把这个粤剧团纳入张发奎的第四战区,发一张委任状,任命马师曾为中校团长,剧团每人发一套军装,有符号、襟章。自此,抗战粤剧团便躬逢其盛,积极投身到桂林文化界劳军义演、抗日救亡募捐义演中去了。他们主演了《烽火奇缘》《四进士》等粤剧,并热心参加其他的抗日救亡活动。

    在向广西玉林转移时,因何芙莲不愿前往,其担任的第二花旦便由红线女充当。一天,剧场正排练新戏,突然,陆小仙(蓝茵)腹中绞痛,患了急性肠胃炎,被送到战时医疗站救治。但是这晚的戏票已经全部售出,且时间快到了。急得直冒冷汗的马师曾就让勤学苦练了一年的红线女顶替出场。他知道,当晚待演出的剧目《软皮蛇招驸马》的大部分词曲红线女早已记熟。开场前,马师曾召开全团大会来个总动员,叮嘱大家通力合作:马师曾一再嘱咐叮咛红线女,万一出错要随机应变,随时“执生”;马师曾夫人梁婉贞帮红线女换衣服,读曲。有着极好天赋的红线女一展身手救场成功,台下观众的反应特别好。连演了3天后,红线女就直接与马师曾配戏成为了正旦,那年她18岁。在演戏中,马师曾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及红线女特有的“女腔”,风靡一时,给撤离家乡到桂林避难的观众留下深刻隽永的印象。尤其是逃难到此的广东难民,更倍感亲切。

    桂林观众对马师曾的抗战粤剧团如此热心关注,更激起马师曾、红线女的创作和演出热情,马师曾自编、自导、自演,夜以继日地演出一批新编的抗战粤剧,宣传抗日救国,深受群众的青睐。1944年2月至5月,在欧阳予倩、田汉、李文钊等知名文化人士的积极奔走下。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活动在桂林举办。西南8省近1000名戏剧工作者参与。共演出60多个剧目近180场,马师曾率团参加了这一汇演,获得一致好评。6月的一天,夏衍兴奋地对马师曾说:“日军节节败退,抗战胜利在望,你那个‘抗战粤剧团’不如改名为‘胜利粤剧团?”’时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的瞿白音笑起来,告诉夏衍,马师曾已经在几天前就改了。马师曾唱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田汉也和上气势激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倭寇誓不还。”

    1944年夏,日军在攻陷长沙、衡阳后锋芒直指广西,桂林告急。日军飞机对桂林的轰炸越来越频繁。7月5日桂林警备司令部首次下达疏散命令,后又于9月8日再次发出紧急疏散命令。那时候逃到桂林的难民很多,人口已超过50万,战局的发展变化之快出乎人们的预料。要在短时间内疏散这么多人,真是难上加难。桂林火车站人头涌动、水泄不通、缺水少食景况混乱,公路、水路交通工具严重匮乏。本地人多往郊区县乡投亲靠友疏散,外乡人只有向西、向南继续逃亡。

    在极度慌乱急迫之中,马师曾带着胜利粤剧团不得不随逃亡人流向广西的东部疏散。没有船车等交通工具,他就带领剧团人员,背着三寸金莲的母亲经阳朔徒步到了平乐县。平乐县城讲的是桂林话,听不懂粤剧且难民大多只是途经此地暂时歇息,缺乏粤剧演出条件,胜利粤剧团无以为生只好宣布解散。为求生计,马师曾带领愿意继续合作的胜利粤剧团余下人员,翻山越岭辗转到达桂东的贺县八步镇(今贺州市八步区)。

    当时的八步镇是平乐专署所在地,桂东地区政治文化中心,是闻名于世的“八步响锡”流转地和生活物品的集散地。偏安一隅,是一个没有遭受到日军蹂躏过的安全区。小小的八步忽然聚集了大量拖家带口逃难而来的人们,一时人满为患。但在八步,仍然经常要躲避日机的轰炸。马师曾们到八步后租住在当时著名的工矿企业家伍展明等人家(俗称伍家大院)的后院。这时,稍先他们一步的相继从桂林、昭平也疏散到了这里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已经在这里继续开展着各种抗日救亡的爱国宣传活动了,从桂林方向逃难而来的各地难民又聚居此地,还是适合粤剧演出的。马师曾决心重整旗鼓,开展粤剧演出宣传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撤到八步的文化界人士很多是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护送和接应的,有的还有国民政府的工资保障,而马师曾一行颠沛流离辗转逃难到此,一切事务完全要靠自己去张罗,所以境况非常窘迫。

    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使马师曾积劳成疾。未等胜利粤剧团开始演出,马师曾就吐血病倒了。胜利粤剧团顿时群龙无首,只好再次解散。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夫人再也经不起贫穷艰困的煎熬而离去。马师曾顿时坠人到痛苦的深渊里。

    平日里最钦佩马师曾的超群技艺和高尚人格的红线女,在他最需要慰藉之时,及时伸出了温暖之手。在舞台搭档红线女的精心护理下,马师曾很快康复了身体,俩人在八步开始了他们的登台献艺求生计生涯。

    当时的八步虽然贸易繁荣,但人满为患,兵荒马乱,百姓的生活也不宽裕,但马师曾的演出还是得到以广东籍商人为主的八步商会的支持,由八步商会出钱出力还有一聂姓商人捐赠木材搭建了一个简易戏台(即八步粤剧院,今贺州市八步区人民路4号)给马师曾作为演出戏棚。一开始,去欣赏粤剧的观众不多,且戏棚的上座率很不理想,只有商会的一些商贾去看,加上天黑后一般不能点灯(防给日机当目标),所以时演时歇。演出收入十分微薄,难以维持生活,有时还得向人借米下锅。83岁的秦姓老人回忆说,他就曾经见过剧团在演出后收到观众带来的红薯。马上就在戏台后面架起锅头煮红薯吃。生活颇为落魄。

    马师曾后来除了在八步粤剧院、八步桂剧院(今八步区体育路11号)演出外。白天还经常到有人聚集的诸如一景茶楼、趣乐茶楼甚至还到过较远的乡下和矿区表演。以增加收入。如1944年末,莲塘立琴庙庙会打蘸。马师曾在马尾河河畔的沙滩搭棚唱了3天:房东伍家也介绍马师曾到他们的矿点去唱戏。但是,如果八步公园有集会宣传抗日的时候。他也会到公园里的灵峰戏台去唱戏,配合抗日宣传,参加募捐筹款活动支援前线。当地老人谭婆婆回忆说,那时街坊们也穷,也难拿出看戏的钱。但是看到马师曾当时在八步确实窘迫,还要孝敬三寸金莲的老母亲,街坊们就有的带着米,有的带着一点肉,有的带些青菜、红薯等甚至还有带盐油酱醋的去看他唱戏,帮助他渡难关。

    笔者小时候听街坊老人讲故事时回味说道:马师曾表演时的72个“气儿喉”。是他演戏中的最精彩一幕。他的“氣儿喉”独特的唱腔。“气、呀”二字。一口气能连续108个,然后即按唱曲词,此时会赢得观众不绝的掌声。抗战胜利后的演出,湘、粤、桂边境各县的群众也有闻讯远道(有的还是挑着谷子)而来,观赏他的演艺。

    后来,日本侵略军侵扰到了贺县边境。八步也不安宁了,马师曾和红线女就往纵深山区转移,到了离八步较远的一个矿场避难(今黄田镇新路矿区),求得一个伍姓锡矿矿场老板的允诺,借居在矿场的工人宿舍里。这个矿场。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半山坳里,四周很少农户,生活条件颇为恶劣,十足的穷山沟。就在这如此荒僻艰难的矿区里,马师曾和红线女仍然毅然背起服装箱笼,沐雨栉风,穿山进洞为矿工们唱戏。

    1945年七八月间,马师曾和红线女的第一个女儿就降生在这荒僻艰难的穷山沟里。在这次生产中,红线女疼痛、发高烧、发恶性疟疾,在马师曾的精心、艰难护理和好心人的帮助下,红线女终于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并慢慢地恢复了元气。

    1945年8月16日傍晚,整个八步因欢庆抗战胜利的爆竹声、锣鼓声沸腾起来,人们涌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呼声响彻天空。难民们相继离开八步返回家乡。由于缺少盘缠和红线女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马师曾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一家家一户户先后离去。曾经喧闹熙攘的八步也逐步恢复原来的清静。唱戏收入自然也更少了。直到这年初冬,马师曾和红线女得到了广州一位班主的邀请回广州演出,这才得以离开八步,踏上回程。

    由于种种原因,当年随马师曾辗转到八步的部分抗日粤剧团的一些小角色演员、跑龙套演员、杂工等的部分人员没有跟着马师曾一起回广州,留在了八步。后来他们自己组建了一个叫“八步粤剧团”的剧团。新中国成立不久,因当地观众太少,这个剧团整体调到了陆川县。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时期粤剧团名伶粤剧广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