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

    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

    时间:2020-04-01 10:07: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孔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道德教化的目标分为君子、贤人、仁人、圣人等层次,其中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孔子的教化途径分为自修之道和施教之法,强调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共同努力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化;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7)03-0136-03

    孔子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尤以道德教化思想为最。研究孔子的著述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恰恰以孔子道德教化观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著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对孔子关于道德教化的目标、自修与施教之法略作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孔子道德教化的目标

    孔子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培养目标看,孔子提到的概念,有“成人”、“君子”、“贤人”、“仁人”、“圣人”。根据孔子的论述,依境界的高低,我们可以将其道德教化的培养目标整理成如下序列:

    君子(成人)→贤人→仁人→圣人

    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是圣人。《论语》一书,“圣”和“圣人”各出现四次。孔子答子贡问以“博施”、“济众”为“圣”,是将“圣”德定位于政治功能,体现了孔子最高的政治追求。孔子三次提到“圣人”(其余一次,是子夏的话),都是指道德极其高尚的人。如“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1]214。“大人”古称在高位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注》:“谓天子诸候为政教者”,刘氏称之为“贤德之君”[2]139。现在“圣人”与“大人”并列,可见“圣人”偏重于指道德高尚的人。但细看《论语》里堪称“圣人”的典型人物,如尧、舜、禹,则不但品德高尚,而且充满智慧,才能卓著,施政有方。他们既是道德楷模,又能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83圣人是很难见到的,孔子一生都未见到过,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他称颂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1]98孔子对尧、舜、禹等圣人的品德、才智和功绩给予了无与伦比的赞美。

    二是仁人。在《论语》里,仁人极少提到。而且,孔子评价过许多人,绝不轻许以“仁”。如楚国的宰相子文、齐国的陈文子(名须无)都只能称“忠”和“清”,算不上“仁”[1]54。在孔子的学生里,只有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1]63,即偶尔短时间地想想“仁”罢了。像子路、冉求、公西赤都只能于施政、理财、外交等方面各展其才干,“仁”是说不上的[1]48。被孔子痛痛快快称为“仁”人的,据《论语》所载,只有殷代的微子、箕子、比干[1]234

    三是贤人。贤者,是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但要次于圣人。贤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1。贤人的高尚尤重于品德,而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超凡脱俗、清逸高雅,“贤者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1]187,“伯夷、叔齐何人也?”“古之贤人也”。贤者在见识、能力上高于常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1]249,贤能的人能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孔子认为其弟子中颜回够得上贤人。“贤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1]63-65,后世称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足见孔子培养的人才之多。

    四是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第一,君子的道德境界要高。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40修养“仁”德是君子最高的道德追求。但“仁”是一个多元的范畴系统,所以,君子的道德修养,包括许多德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3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00-201

    这里所列部分引文,就包括了“孝”、“悌”、“忠”、“信”、“义”、“谨”、“孙”(谦逊)等德目。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贯穿着“中庸”的原则。如:

    君子周而不比(团结而不是勾结)[1]14

    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原则求和谐,不盲目附和)[1]167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合群而不拉帮结派)[1]202

    君子泰而不骄(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1]168

    待人接物如能处以“中庸”之道,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虽刚正不阿却宽厚平和、不骄不躁的境界。

    第二,君子的才识、仪容、言行的修养要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184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215“……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1]256智、容、言等的修养,与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内在心灵美与外显的仪容美协调一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68

    第三,君子要善于理政。修身是为理政,理政的根本在行德治。德治包括正己和正人两方面。“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153,强调首先要正己。正人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9-10。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乐是道德教育十分重要的手段。个人修养要“文之以礼乐”,教化民众也离不开施之以礼乐。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如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15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8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39-4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201;等等。通过这些比较,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德行品性上的差距。

    五是成人。孔子关于“成人”的概念,与“君子”类似。试举例说明:“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176公绰即孟公绰,孔子十分尊敬他,称他“为赵、魏老则优”[1]175,做晋国赵氏、魏氏诸卿力有余裕,因为他“以德显”。这里说他“不欲”,就是赞美他品德好。冉求(冉有)的“艺”,受到孔子不止一次的肯定。孔子答季康子问,“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1]64这个“艺”是指能干、办事能力强。“知”、“不欲”、“勇”、“艺”四项实际上就是智(包括知识、智力、能力)、仁、勇三方面,再加上礼仪对言行的规范,音乐对心性的陶冶,就可以造就多方面发展、内外兼美的人,这就是“成人”。这四项要达到的目标实际和“君子”差不多,可见,“成人”与“君子”应该是同一层面的概念。

    “圣人”、“仁人”、“贤人”、“君子”、“成人”的内涵经过后世儒家的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层次分明、内涵明确的儒家理想人格目标,这种多层次的人格修养对于明确当代道德建设目标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二、孔子道德教化观的修身之道

    在孔子看来,人们只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想。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45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85“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也!”[1]37可见,仁德虽然目标高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成为具备仁德的人。

    1.博学慎思。孔子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提倡博学慎思。他所说的“学”与“思”,多指道德修养方法的自学与深思。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1]244又说:“不学礼,无以立”[1]217。明确把“学”作为做君子和自立的先决条件。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223可见,任何一种美德的确立,都离不开“学”这一环节。他不仅强调“学”,而且也注重“思”,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十分重视“思”在自修中的作用,认为君子在日常处事中应时刻注意思考,以达到自我完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4。“学”与“思”在道德教育中是同等重要的,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误入歧途,漫无归宿。孔子还告诫学生思考问题必须与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内省自克。在道德修养中,孔子非常重视自省,认为外在的道德观念只有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提出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不断地进行反省。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内自讼也”[1]59。曾参是孔门中内省的典型,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办法,每天都要反复检查自己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是否有过失,如果没有过失就可以内省不疚,如果有过失则在内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改正过失。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200,教人宽以待人,严于责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在自省的同时,孔子还提出进行克己的要求。“克”,据《尔雅释诂》训为“胜”,又引申为“约”。“克”己就是以“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也是孔子在道德修养中所重视的重要手段。他说:“克己复礼为仁。”[1]145这是说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同时,他还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45

    3.慎言力行。慎言力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儒家学者非常重视实践,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用“刚毅木讷近仁矣”[1]14反对言过其实,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之,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50。孔子主张将慎重言语、躬行实践作为道德教化实施中的基本要求,说明一种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准,并不是听你说得是否精彩,而是要看你做得如何。

    4.择师慎交。孔子力论从师的必要和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2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其基本条件是经验。但经验需要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累,无法一蹴而就:良师的传授则更为便捷。只要有他人在,便应从中寻觅可以师法者。“子入太庙,每事问。”[1]2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298向郯子请教官制,向苌弘学乐,向师襄习琴,向老子问礼,孔子虚心从师为后世树立了楷模。从师不能盲目,择良师而从,善者从,不善者改。孔子这里主要论品德的学习。其实任何学习都是这样。朋友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交友要慎之又慎。孔子论“益者三乐”,其一便是“乐多贤友”[1]213。他还反复强调“无友不如己者”[1]4,便是从正(“贤”)、反(“不如己”)两方面指出交友必慎。“友其士之仁者”[1]197,则提出了择友的首要原则,对方要有“仁”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君子为友,才能成为君子。

    三、孔子道德教化观的施教之法

    孔子不仅注重道德教化中主体能动的自学、自制、自律的自我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教化中客观因素的影响,主张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来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

    1.强调身教示范。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必须自己带头搞好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给百姓以身教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60又说:“政者,正也。”[1]15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62这就是说,要正人,必先正己;自己不正,岂能正人?孔子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注重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感化作用,提倡身教的原则,要求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高,他的学生对他都十分敬仰和钦佩。他的弟子们以日月作比颂扬其德行之高深和不可逾越。“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1]215孔子作为教育者,他学识广博,精通文章典籍,对于音乐、体育也富有修养。不仅如此,他在研究学问、教育学生、待人处事等方面都非常的认真、严谨、诚实。他告诉学生,学习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5。他主张忠诚守信,做错事就要勇于改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4。《论语·子罕》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指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大,孔子在修身方面以此自律。孔子认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于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孔子正是用自己的德行影响和教育着他的学生,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身教示范也成为儒家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2.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化原则,指教化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尤其是他的长处和短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扬长避短。孔子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他在回答学生关于道德的提问时,总是针对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回答。例如,《为政篇》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10-12这里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同是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孟懿子不懂孝道,表现为“违礼”;孟武伯不懂孝道,表现为对父母担忧;子游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敬重父母;子夏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孔子在道德教化中倡导因材施教,认为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已有的道德水平和基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3.重视循循善诱。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有自己独到的道德教化方法。他的学生颜渊曾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106这里明确谈到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循循然善诱人”。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启发式”的教学法。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77这是说,老师的教育中,举出“一隅”为例(以启发学生由此一隅而联想推及其它三隅),而有的学生不动脑子,竟然不能从此“一隅”而推及其它“三隅”,这说明该生不可教,故“不复也”。这里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促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如前所述,孔子在道德教化领域作出了杰出的理论创造。这些理论创造,对我国道德教化思想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孟子、荀子以及历代儒家学者,虽然道德教化思想体系各有所别,但在基本倾向上,都同孔子的思想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张德文.人性善化与人格提升[M].香港:春风出版社,2006.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黄显中

    On Moral Educ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ZHANG Guo-qiang

    (Xiangt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Xiangtan, Hunan 411102, 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an ideology system. Its objectiv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Gentleman, Man of virtue,Man with softy ideals and Sage, between which Sage is the highest.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paths are self-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He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joint effor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Keywords: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object; method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教化道德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