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从几部中外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几部中外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时间:2020-04-05 05:11: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差别很大,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外电影中清晰地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体现出了中西思维方式在语言特点以及伦理观、价值观上的异同。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电影的内涵,加强东西方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中外电影; 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 语言特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DYC);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GG055)。

    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所造成的。”[1]而根据思维方式,思维学“可以细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灵感(顿悟)思维学”[2],它在很多艺术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对电影就有一定的表现作用。

    电影是一面镜子,是社会文化生活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电影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剧情的婉转曲折,都必须通过丰富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观众可以融入其中去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语言、思维以及文化。在英文原版电影中,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一、中西思维方式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异

    关于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3]从语言逻辑思维的角度看,东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人重整体思维,西方人重细节分析

    东方人注重各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电影《刮痧》就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刮痧是中国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医治病手段之一,效果很好。电影中的爷爷帮他孙子刮痧,是帮孩子治病,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在美国,他们只看到外表,却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以为是孩子受到虐待,所以这成了美国法律和律师对主人公起诉的理由和判罪依据。

    另外,西方人重细节分析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西方语言中的语序、语法和词形富于变化。季羡林先生说:“……西方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表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西方与中国的语言的差异……简而言之,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西方印欧语言有形态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尽量用语法变化的形式来表达得尽可能的清楚……”[4]

    例如迪斯尼的第五十部动画长片《魔发奇缘》(Tangled),讲述了长发女孩Rapunzel的故事。她自幼被女巫Gothel困在一座与世隔绝的高塔上,无法实现长久以来逃出高塔去看灯笼的心愿。就在这时,帅哥大盗Flynn Rider无意间来到高塔,所以Rapunzel请求Flynn带她逃出高塔,而Flynn说“No can do.”拒绝了她。“no can do”按字面直译是“不能做”,这是一个不符合通常的英文语序、反倒跟中文语序一致的特殊短语,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雨果》(Hugo)是美国电影大师Martin Scorsese拍摄的首部3D作品。影片中男孩Hugo看到书店店主Labisse又在送书给有缘人,不禁想起自己不久前也收到过他送的书,于是和女孩Isabelle分享了自己对Labisse的印象。他感叹道“Hes got real…purpose.”(他可真有意义)。Isabelle没听明白,问Hugo这话是什么意思,Hugo解释道“Everything has a purpose…”(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目的)。这里出现的“purpose”从“Hes got real…purpose.”来看是不可数名词,从“Everything has a purpose…”来看是可数名词。那么它到底可数还是不可数?一般来说,如果purpose翻译成“意义”,它就不可数,如果翻译成“目的”,它就可数。总之,这个词相当灵活,没有固定用法。

    (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Alfred F.Bloom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多地采用直观式、形象性思维,从总体上直接把握思维对象的本质。反之,母语是英语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注重理性思辨和逻辑体系的论证。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的反映是,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但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例如2012年情人节档期上映的美国动作爱情喜剧《特工争风》(This Means War)中,美国中情局特工FDR Foster和Tuck Hansen同时喜欢上了事业有成的女强人Lauren Scott,为了赢得美人归,两人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追女战。FDR发表了自己对于追女人的看法:“And like anything,practice makes perfect…”(追女人就跟其他事一样,熟能生巧。)这里的“perfect”由“完美的状态”翻译为“巧”,也就是由一个相对抽象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词。

    又如电影《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中,David Norris和Elise Sellas是一对恋人,但他们的关系遭到了一群自称是隶属于联邦的命运规划局的人的阻碍。后来,David向命运规划局的高层领导Thompson发问,为什么非要拆散他和Elise才罢休,Thompson解释道:“In small doses,Elise was the cure.But in large doses,she rubs off on you.”他把Elise比喻成了药,“小剂量(in small doses)使用,可以治病;大剂量(in large doses)使用,则会产生不良影响”。这里的“rub off on someone”是英语中的常见短语,表示因为经常接触而受到影响,正面、负面都可以,具有抽象意义。但在汉语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为“近朱者赤”或“近墨者黑”。

    (三)中国人重曲线思维,西方人重直线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受儒家思想以及“中庸”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和含蓄美,提倡一种内敛矜持、隐晦婉转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国人说话不那么直截了当,喜欢绕一些圈子。而西方人更善于显性思维,所以他们比较直率坦诚,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直入主题,不喜欢兜圈子。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

    例如《早间主播》(Morning Glory)中,Becky Fuller在纽约的IBS电视台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接手Daybreak这个早间播出的脱口秀节目。她几经周折请到了巨星级的新闻主播Mike Pomeroy来担任主持人,这么一来,节目现有的主持人Colleen Peck不满意了,面对Becky列出的一大串具体的工作安排,她直截了当地问了Becky并没有提到的一个关键问题:“谁说结束语?”(Excuse me.Who is going to say goodbye?)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人的直线思维。

    前面提到的电影《命运规划局》中,在David和Elise重逢后,Elise非常直白地用了“scare the shit out of me”来描述她的恐惧。在不能用shit这个脏字的场合,也可以说“scare the crap/hell out of me”。后来,David直截了当地向命运规划局的高层领导Thompson发问,为什么非要拆散他和Elise才罢休。(Tell me why I cant be with Elise?)而Thompson也不兜圈子,如实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四)中西方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和现象时所取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

    例如在一部由蓝天工作室创作的非常出色的动画片《里约大冒险》(Rio)中,蓝色金刚鹦鹉Blu和Jewel从大坏鸟Nigel的魔掌里逃了出来,但他们被链条锁在一起,而Blu又不会飞,不得已,两人只好一路走下去,一直来到了丛林里。Jewel见惯了丛林的“惊悚”场面,对Blu说:“Thats why we stay on the trees and not on the ground.[points to the trees]After you.”(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栖息在树上而不在地面逗留的原因。说罢往树的方向一指:你先请。)“after you”是英语中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时的习惯说法,而汉语中常说“您(先)请!”由此看来,一件事情、一个举动或同一种意思,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来表示。

    二、中西思维在伦理观、价值观上的不同

    中西方的道德观念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国家、民族和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所以,重整体、轻自我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反之,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个体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公民而不是家庭成员,因而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所以,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

    伦理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总要涉及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标准,并反映出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中国电影《花木兰》是由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在此片中,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中国传统的孝道的集中体现,而英文电影《木兰》(Mulan)是由美国人在自己的理解下制作而成的,它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木兰替父出征的一个潜意识就是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而且,木兰在第一次战争中受伤时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了,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委以重任,并发挥了领导作用。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另外影片中还有几处情节的演绎完全当代化了,融汇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封建等级思想相去甚远。

    再如《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里的经典对白:“People who have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Sam,do you think theres someone out there that you could love as much as your wife?” 这句台词就体现了中西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认为曾经深爱过一个人,对他的爱越深就越不会爱上其他人,否则就不是真爱。而美国人认为,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再一次去爱,这是对爱过的人负责的表现,是对生命的理解。

    三、结 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尽量避免由此引发的交际失误。而多看英文原版电影对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是,在看电影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透过经典对白体会其语言上的特点,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靠语言来表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3-24.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6.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8-100.

    [4] 牛道生.英语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44.

    [作者简介] 杨耀(1976— ),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思维方式几部看中中外差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