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诱惑与英雄的“自我认知”

    诱惑与英雄的“自我认知”

    时间:2020-04-22 05:18: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的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首先,史诗里的第一个诱惑值得探究,寓意深刻,远不只是试图劝诱处于饥饿中的耶稣施展神力摄取食物,而旨在通过撒旦试探耶稣的身份来展示耶稣坚定的“信仰”。其次,第二个诱惑虽然依然以食物为诱饵,但与第一个诱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与其后的几个诱惑情节一起构成史诗的第二重诱惑,是世间荣华的典型代表,锤炼的是耶稣的“自制”和“忍耐”等。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诱惑揭示出比“完善‘内在精神’”更深奥的哲理,因为要在不期而至的诱惑面前坚守信仰、忍耐、自制等“内在精神”之美德,前提在于,人必须首先达成“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身份;只有耶稣这样的人才能始终抵御诱惑,才能证实自己身为精神英雄之原型,才能成为弥尔顿史诗里的主人公和英雄。

    关键词:弥尔顿;《复乐园》;诱惑;英雄;“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4−0108−08

    根据弥尔顿的具有悖论性的“诱惑观”,“诱惑”往往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①[1]。弥尔顿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如是说②,“诱惑”能苦炼意志,试炼信仰,“使信仰经过试炼,便生忍耐”(WJM: XV, 89);显然,弥尔顿认为,对于真正的英雄而言,“诱惑”在完善其“内在精神”之品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弥尔顿在史诗《复乐园》里将耶稣塑造为基督式精神英雄之原型,因为在弥尔顿看来,只有史诗《复乐园》所塑造的被重重诱惑所包围的人之子耶稣,才能代表人能达到的至高英雄主义,而撒旦实施诱惑的无人目睹的荒野给英雄提供的是展示英雄主义的“原型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遭遇重重诱惑,通过始终坚定抵御诱惑并最终摧毁邪恶而成长为英雄。

    为充分体现史诗主人公耶稣身为精神英雄之原型的意义,诗人弥尔顿从《圣经·新约》里选择耶稣在荒野里受撒旦试探的情节作为史诗《复乐园》的故事框架,并将《圣经》里的诱惑拓展为十个诱惑,具体包括史诗第一卷的“变石头为面包之诱惑”,第二卷的“筵席之诱惑”和“财富之诱惑”,第三卷的“荣誉之诱惑”“大卫王位之诱惑”和“帕提亚帝国之诱惑”,第四卷的“罗马强国之诱惑”“希腊文化之诱惑”“暴

    风雨之逼诱”以及“塔顶之诱惑”。而其中,第一个诱惑虽然只占史诗四卷中第一卷的三分之一篇幅,却足已揭示史诗的主题,尤为关键。

    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解读:一是认为第一个诱惑旨在试探耶稣的神性,而承认耶稣的神性相当于放弃他的人性,使他失去人类道德和信仰楷模的价值,因此,史诗的第一个诱惑没有分析和解读的意义④;二是认为史诗的第二个诱惑与第一个诱惑一样,都是撒旦用“食物”作诱饵来引诱耶稣犯罪,因此第二个诱惑只不过是第一个诱惑的翻版⑤。本文认为这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

    第一种解读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弥尔顿在史诗里将耶稣塑造为自始至终坚定抵御一切诱惑的精神英雄之形象,且相应地将史诗风格变得如《圣经》一样简洁朴素。或许正因为如此,加之史诗中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三个多世纪以来,《复乐园》似乎不大受学者欢迎,国外的评论不多,而国内的评论极少。结果,同一主题的两部史诗《失乐园》和《复乐园》却有着

    截然不同的命运。相比而言,《复乐园》“似乎没有得到多少评论家的注意,是弥尔顿诗歌中最不受欢迎的作品”[2](44)。然而,《复乐园》在西方史诗传统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失乐园》,甚至可以说,《复乐园》和《失乐园》一样具有非凡的史诗艺术价值。弥尔顿在《复乐园》里从根本上对“史诗”展开实验性的创新。这一实验的成果就是他在《论教会政府必须反对主教制的理由》(The Reason of Church- government Urged against Prelaty)中所提及的“简短史诗”(the Brief Epic)。关于“简短史诗”的史诗类型、意义、特点和艺术价值,笔者在另文中进行专题探究,在此仅讨论与“史诗英雄”密切相关之点。

    鉴于史诗英雄耶稣的双重身份⑥,他战胜撒旦的诱惑是基督教中一个深刻的悖论:如果他不是神之子,他不可能彻底击败撒旦,但如果他仅仅依靠神性战胜撒旦,他等于挫败了自己道成肉身拯救人类的使命。同样,弥尔顿在《教义》里也反复强调,耶稣的神性与人性不可分离。但弥尔顿着重强调,人性是耶稣身份的基础和根本,而神性是抵御一切诱惑之后自然达至的最高境界之完美人性,并认为,上帝宣称耶稣为“神之子”完全是因为耶稣完美的人性,耶稣与上帝间的父子关系并非自然而是隐喻。

    在史诗《复乐园》里,弥尔顿进一步艺术地将耶稣作为人的精神英雄之原型来塑造,特别深刻地突显耶稣身份中的人性,将耶稣塑造为有着完美品行的人,即“人的内在导师”[3](24)和“真正的老师”⑦。尤其是,史诗在刻画撒旦前去诱惑耶稣之前集中渲染耶稣本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他的内心独白,这充分地揭示出他身份的本质。艾伦认为,耶稣本人的内心独白独特地体现了其身份中的人性[4](82),因为独白这一戏剧性技巧最能揭示的是人性在最关键时刻的犹豫。从耶稣的独白中,读者似乎听到耶稣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读到耶稣的自传,和耶稣一起经历其成长,体验耶稣孩提时的平凡和勤奋,见证他在别人玩耍时却为了“将来伟大的事业”而独自走进圣殿坐在老“拉比”中学习和辩论⑧。读者还从耶稣的独白中知道耶稣“英雄行为”之愿望的演变。首先,耶稣希望用武力将以色列人从罗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镇压全世界的暴政,“直到真理得解放”(PR I. 221)。后来,耶稣转向智慧,希望“用有力的话语克服自愿的人心,/用说服的方法代替恐怖的手段”。耶稣对自己出生和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奇事既确信又困惑,如同平凡的人在面对伟大的时刻所经历的那样。耶稣说,“我知道时间将到,/我不能再这样默默无闻地活着。”(222-23)另外,耶稣的独白还揭示,他和诸多伟大之人一样,虽然思想繁杂,但“只一心一意认真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为推进真理和正义而生,也渴望英雄的行为和事业。虽然在他人眼里,耶稣出身低微,但母亲多次私底下告诫他,“要思想崇高,还要培育它们,/使它们能够高飞,飞到无可比拟的高,/高到神圣美德和真实价值所能升举之处”,并要耶稣知道,“你本来就不是平常血气人之子”(235)。虽然耶稣知道自己的救世主弥赛亚之身份,来到世间是为了拯救他人,但耶稣同样知道,要完成使命,他必须先经受试炼。

    相关热词搜索:认知自我诱惑英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