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推荐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推荐

    时间:2021-08-21 10:02: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 (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经历认识、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根据折线判断增减幅度的大小并进行合理预测。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考考你——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吗? 上升——下降——起伏不定,有升有降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这个学术报告厅,你知道是哪年建成的吗?不知道吧,老师告诉你——(课件)2003年。请问,2003年你几岁? 生:??

    师: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你知道什么是“非典”吗?

    (课件)解释:“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一旦染上,就有死亡的可能。(展示图片)那时,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国家领导人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一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会播报疫情发展的情况。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在这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病人人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2003年。

    2、展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简单回忆。

    师:这是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的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当天病人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什么?(统计表)

    这就是我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统计表,同时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有关这些数据的统计表。请看看,是每天都统计吗?”

    生:不是,每隔5天统计一次。

    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5月1日,6日各增加了多少病人吗? 生:5月1日新增122人,5月6日新增70人。

    师:对,这就是统计表的优点,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加病人的人数。

    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统计这些数据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这就是根据刚才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条形统计图,根据这幅图,你能很快看出什么呢? 生:??最多??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它能更形象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课件)你能用手势,把条形统计图中病人人数的变化表示出来吗?

    生比划。

    师:如果把大家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路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比一比,找一找,你能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或它们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中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这些点和折线各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板书:点、线)

    解决点:

    师:首先请看这些点,你知道这些点用来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数量。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吗?我们以第一个小圆点为例,这里的11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月26日有病人113人。 师: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课件)看点所对的横轴和纵轴的信息就是这个点表示的数量。 师:嗯,说得真好。谁来说说1

    22、70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

    师:新增病人在几月几日最多?几月几日最少呢? 生:5月1日最多,5月31日最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看点上的数字。

    师:这是一个办法,如果点上没有数字(隐去数字),现在谁能看出什么时候最多?什么时候最少?

    生:看小圆点,5月1日的小圆点最高,表示数量最多,5月31日的小圆点最低,表示数量最少。

    师:原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的位置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师:说得真好。(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探究线的作用

    师:研究完这些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 生:7条。

    师:这7条线段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 生: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 生:倾斜方向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生: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倾斜度大,有的倾斜度小)

    师: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 有谁知道,折线上升和下降分别表示什么? 生:人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师: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

    生:26日到5月1日这段表示人数增加。其余的都是减少。 师:结合点上的数据看的,对吗? 生:对。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是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是表示——数量减少。

    师:如果线段是水平的,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不变。

    师:说得真好。(指着图说)那这表示人数减少,这也表示人数减少。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得最多?能看出来吗?(课件展示线段。)

    生:5月1日到6日减少最多。(原因那条线段陡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比较图中数量的大小(算出来的)。

    师:(算出来,)除了比较数量的大小,我们再看看这两条线段还有什么不同?

    生2:一条线段越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减少得多,一条线段越短,倾斜程度越小,表示减少得越少。

    师:说得真好。(课件)(看来,线段的长度和倾斜度影响着数量增减的幅度。)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变化分成这五种情况。线段上升,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上升。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上升。线段下降,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下降。线段下降,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下降。线段水平,表示数量——保持不变。

    所以,折线统计图中这些不同的线段反映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从5月1日到6日减少了几人?(112-70=52)6日到11日减少了几人?(70-42=28)

    师:通过验证,充分说明了,线段的长短和倾斜程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师: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和观察线段的变化都能看出新增病人数量的变化,你会选用哪种方法?

    生:我会选看线段的变化,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还能从线段的倾斜程度上直接看出数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病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生:整体呈下降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一下6月初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

    A、会很少了,没有了。(大家说可能吗?)

    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没有问:确定是下降吗?会不会增加呢?

    1、不会:有的病人是潜伏期呢,可能会暴发了呀?会:也有可能。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大,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

    B、会增加。(大家说有可能吗?)

    大家预测的情况都有道理,不过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从后来的事情证明,到了6月初,(课件)新增病人的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到了6月10号就完全控制住了。

    (4)你了解新增病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预设:

    A、有新药物。(医学的进步)B、白衣天使。(对,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C、人们讲卫生了。(好的习惯发挥了作用)D、?师: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战胜了非典。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谁来用上语文课上学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又??)

    师:说得真好。老师用一首儿歌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解释儿歌表示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首儿歌表示什么

    折线图,很常见。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制作的方法是:先根据数量描出点,然后把各个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后面两句说的是他的特点: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再次齐读儿歌。

    三、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图,很常见。你们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 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除了孩子们刚才举出的股市分析图和心电图。看一看,这是十年来中国黄金价格走势图,能看出它的价格走势是怎样?(上升)这是今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图,又是怎样的呢?(下降)这些离我们好像有点遥远,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课件)这是昨天我测试的我家网速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家的网速比较稳定。你看这些折线都只有小幅的变化。再看一个,这个统计图的变化就不稳定了。这是我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一年来在淘宝网进行网购的消费趋势统计图。在这个统计图里,你能找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什么时候消费最多?消费最多的还有哪个月?一个:我家装修房子。一个:双十二活动。(本来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了,但网上的活动吸引了我。)

    从这个起伏不定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其实是很矛盾的,你看,当我发现我用了很多钱的时候,我会克制自己一段时间不去买,但一段时间后,我又控制不住了,禁不起诱惑有下手了。根据这个趋势,你预测一下,今年下期,我会在什么时候再出现一个网购高峰?看到我这样参加网购,你有什么想说的要说给我听吗?

    师:我一定虚心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合理消费,计划开支。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身高变化统计图

    师:看了我的消费趋势图,再来看看你们。孩子们身体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请看,这是陈东的妈妈记录的陈东十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是这样的。请睁大眼睛,静静的、仔细的观察。(课件)

    师: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飞跃期,在这两个飞跃期中,身高增长特别快,你能发现在哪两个年龄段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0岁到2岁和10岁到12岁,因为这两条线段倾斜幅度最大。 师:12岁以后身高的增长呈怎样的趋势?

    生:12岁以后身高增长缓慢了,因为12岁以后的线段倾斜幅度越来越小。(小幅上升,小幅增高)

    师:根据统计图呈现的趋势预测陈东18岁时的身高是多少? 生:172厘米,173厘米。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12岁以后身高增长得缓慢了,所以不可能增长得太多。师: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预测的也比较合理。现在,请拿出你的右手,用手势表示出陈东16年来的身高变化的趋势。 生比划。

    师:嗯,不错,现在请你比划出陈东30——4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成年时期,身高进入平稳阶段,不再长高,所以比划的手势应该是水平的。)

    师:60——7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这个时候是老年时期了,脊柱会变弯变短,老年人的身高就会有小幅的降低。)

    2、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 又换牙,到了成人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3、(课件)毛衣衬衣统计图。

    现在我们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一帮这位粗心的会计。师:这是根据某商场去年7至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量制作的一张折线统计图,粗心的会计忘记给统计图添加标题了,你能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哪张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哪张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吗?生:左边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右边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 师:为什么?

    生:因为

    7、8月份热,买毛衣的人少,买衬衣的多;

    10、11月份天气冷,买毛衣的人多,买衬衣的少。

    师:如果你是经理,根据这幅销售图,在进货方面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 生:

    7、8月份多进衬衣,少进毛衣,

    10、11月份少进衬衣,多进毛衣。

    师:看来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生意头脑,是的 ,要让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课后拓展

    其实啊,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

    课件:(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古人用“结绳记事”正是统计思想的一种体现。如今统计图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用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等等。人们的创造力很伟大呢。

    师:除了人类,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统计方式,请看。树的年轮、鹦鹉螺的纹路、乌龟背上的纹路等等,大自然像这样的统计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数学。未来的世界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想和大家一起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大家知道吗?每年去参观的同学都非常多,这里老师收集了从1998年到2004年参观科技展览人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出示课件)

    二、合作学习

    1、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进行再整理,画出统计图。看这是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2、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获得哪些信息?(生回答)

    3、提出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2001年、2002年相同)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2004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4、师:其实根据这个统计表除了可以画出条形统计图之外,还可以画出其它的统计图。

    5、现在我们还是用横轴表示年份,用纵轴表示人数,把表示年份和人数的线段制成这样的方格。(出示课件)

    6、根据每一年人数的多少在方格图中描出相应的点,例如:1998年参观展览的有3万人,我们就要先找到表示1998年的那条线,再找到表示3万人的那条线,它们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描出的点,这个点就表示1998年有3万人参观,还要在这个点上标上数据。

    7、会标了吗?那咱们就来标一标试试。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方格图上标出所有的点,看谁标得最准确。

    8、展示学生的结果。 (1)出示一个没标数据的。

    师:同学们看,他标对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2)出示有数据的。

    师:那这个呢?标对了吗?同学们仔细看,你能看明白吗?这个点表示什么?(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3)师: 这也有个8万,这两个8万一样吗?(生回答)你是

    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也就是说这个点表示既要看横轴也要看纵轴。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前面的点都是整数,这个点(2004年参观的13.6万人)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

    师:很好,现在你们已经把各个点都找出来了,能依次把这些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吗?动手试一试。(生活动)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创作了一种新的统计图,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生回答)

    三、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1、启以引导:看看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课件出示: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到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还能看到整体变化的趋势。)(板书: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

    2、师: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陈东妈妈记录的陈东0 ~10岁的身高统计表。(课件出示)

    3、你能根据这个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吗?

    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10页统计图。

    5、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课件出示3个问题)

    ③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咱们学校这几年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的情况,最好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生回答)

    师:为什么?(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小结: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这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呢?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你喜欢的数据分析一下,把你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然后今天的家庭作业是:

    1、 完成111页的做一做。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单元编写意图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五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教材还提出了这些数据对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有什么帮助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教材中统计内容的学习素材,都力求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我国居民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情况”“降水量的比较”“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和消费的财富的比较”。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学生开始懂得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

    3.在数据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5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学习应注重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此,在评价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内容。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没有整理的数据,然后请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并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这些数据;也可以直接呈现统计图表,让他们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作出预测和决策。统计图表的绘制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教学案例研讨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58页)

    (一)教学过程片段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生1:我想双手投得远一些,因为两只手的力气会大一些。

    生2:我感觉应该是单手投得远一些。

    生3:我也认为单手投得更远,我曾经试过。生4:我想可能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

    师: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师: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生:可以,但是比较困难,应该画成统计图进行比较。

    师: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其中第一组是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了两个统计图;第二、三组都将两组数据画在了一起,其中第二组把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了一起,第三组把两个条形并排挨着画。)

    师: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生1: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把每个同学两次投球的成绩画在一起,比较起来很清楚,第一幅图是分开画的,不好比较。

    生2:我感觉第三幅图更好一些,他们是把表示每个同学两次投球成绩的条形并列挨着画的,更便于比较。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但第三幅图应该用两种颜色分别表示两种投球方式,并在旁边标注一下,那样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师: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

    生2: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

    生3: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生4: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师: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一下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请各小组考虑一下能否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图表达呢?

    教学设计:韩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二)案例点评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请学生猜一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当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统计图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前面的猜测,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数据的作用。特别是有学生自己提出要做实验试一试,这既激发了学生亲自收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抽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个问题小学生不必讨论。对于学生的亲自做实验的想法,教师给予了鼓励,并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比较三种情形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开一个“口”,这个“口”可能是数学的(抽样的代表性),也可能是现实生活的。

    (三)思考与讨论

    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读统计图的能力?对此你是否有设计?

    2.你是怎样组织“实践活动”的?写出成功案例的片段。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投球游戏的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首先,教材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阐述理由。学生根据经验有的可能猜测单手远,有的可能猜测双手远,也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想知道哪种情形远,需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材出示了第一活动小组7名同学单手和双手投球的数据,根据实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收集数据,或者课前收集自己投球的数据,课上进行汇总。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使学生再次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从而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统计图比较;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说一说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含着信息的。特别地,学生可以就到底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展开讨论。从教材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试一试

    先让学生把统计图补充完成,再引导学生读图,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

    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并运用学过的统计图对数据加以整理。然后把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进行比较,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读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 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 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 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 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邓玲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

    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旨在锻炼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5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扇形图,又称扇形统计图,它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扇形统计图》整合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教学追记: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我主要联系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六年上册第57-58页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据统计,中国的肥胖儿童逐年增加,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肥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饮食习惯呢(课件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 这是专家通过研究制定出的适合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质量,并用直观的宝塔图形式表现出来。(详细介绍平衡膳食宝塔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们需要的哪种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设计意图: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渗透了健康饮食的教育。

      2.对比归纳,分析特点。

      笑笑对她们一家三口一天的食物摄入做了一个统计。(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师:从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如果老师把最后一列隐藏(课件利用摹布遮住最后一列)

      师: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图中的数据呢? (条形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

      师:大家再来看一下这张统计表,现在有“约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这一栏,那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约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二、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约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呢?(不能)有没有哪种统计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论)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对数据特点及统计要求的分析,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式,自然地引入扇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讨论。

      师:这种统计图是把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在一个圆里,那么大家想一想:(出示课堂活动卡)

      (1)如何来体现各种食物的摄入量约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呢? (把圆分成几部分……)

      (2)怎么分呢?学生小组讨论分法,然后全班汇报。

      师:根据数据把圆分成五部分。(课件出示)每个部分都像什么形状?(像扇子一样)对,所以叫扇形统计图。

      师:你们觉得每部分应该表示哪些食物的百分比呢?(最大的那块是谷类,最小的……)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完整的扇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 )。

      (2)用圆内各个扇形表示( )。

      (3)扇形的大小反映各部分数量占( )的( )。

      (4)通过读扇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察、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说一说教材第58页第一题。

      仔细观察两幅图,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的他配有哪些不同?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进行交流:校内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一年级学生略多一些,上课时间六年级学生略多一些,六年级学生还有自习时间……。 你能根据统计图算出两个年级的学生每天上课、校内外活动、睡眠的时间吗?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汇报时,说说自已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六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够吗?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议。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本课内容是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专门设计的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范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范例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范例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看完沪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折线教学设计统计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