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篇(完整文档)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8-26 14:4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

    【教学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利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并深情地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与战争年代距离遥远,要让学生跨越时空去感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学生的搜集资料,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等是学好课文的前奏。学生特别需要一些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才能与课文情境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相信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二、欣赏图片,谈感受

    播放战争中孩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

    师: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远在海湾地区的伊拉克。同学们,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但你们知道么,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像伊拉克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三、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作者向谁呼吁,内容是什么,你从中有什么体会?

    五、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用心体会。

    2、交流:

    两年以前,牺牲──一个维护和平的人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蓝盔──一个爱妻子和孩子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硕士──一个有才华的人

    3、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⑴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⑵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地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想象此时此刻我和妈妈的心情。(朗读)

    ⑶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师:爸爸为和平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斑斑血迹就是爸爸光辉生命的。见证哪!(朗读体会)

    ⑷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且学生谈到从这里感受到雷利的爸爸一心为和平,牺牲后还念念不忘,你从这三个和平感受到什么?

    过渡:我的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4、爸爸还有未了的心愿,因为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我们禁不住要和本文的作者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段话,自己放声地读,有感情地读。谁想呼吁,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升华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我们,制止战争,能做点儿什么呢?

    七、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呼吁: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阳光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2

    主题与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教学过程

    片断一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

    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片断二   巧设情境,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

    (生读句子)

    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

    (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

    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

    师:同学们,看到爸爸临上飞机时还那样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听着爸爸这坚定充满信心的话语,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

    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

    师:小作者和大家一样也期盼着爸爸早点回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再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

    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片断三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指名读,评议;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强烈的呼声。

    (全班齐读,教师引读。)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

    收获与启示:

    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有待改进的问题: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qing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专家点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张继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通过资料查阅,信息分析,激发起让世界远离战争,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动情引入,感受战争

    引入: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多媒体放映)

    解说: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新世纪,“9·11”引起的连锁反应彻底击碎了世界的宁静,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烟四起,昔日的学校成了废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们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1、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2.、读通课文

    同学们,带着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仔细入神地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的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畅游网络,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进入“网海采集”了解有关维和行动,蓝盔部队的资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两年以前,让我们跟随着雷利的思绪回到两年以前,爸爸临上飞机的那一刻,在爸爸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父亲要送我蓝盔?

    “蓝盔‘:荣誉的象征

    齐读最后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坚信爸爸会回来带着蓝盔)

    对蓝盔的期待中转向失落

    4.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的“……鲜血“(音乐)此时此刻,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怎么做?

    (扑到爸爸的身体上大哭)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对话)

    再也看不到父亲深情的母光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很伤心。仅仅就是伤心?

    是什么让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

    爸爸的嘴张着,似乎还有未了的心愿要传达给大家,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点朗读)

    5.了解战争的罪恶

    雷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呼唤和平,他看到了什么?

    (看战争的视频)

    教师解说:战争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二十多亿人口被迫卷入战争。

    那些死去的战士们,他们也是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只是战争让他们走进了罪恶!

    许多年前迈克杰克逊唱了一首叫《heal the world》的歌。歌前有这样一段童声的旁白:  拯救这个世界,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忏悔!然后要做的正如迈克杰克逊所唱“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拯救这个世界/把她变的更美好/为了你也是为了外我/为了全世界!”

    三。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1.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孩子们,为了地球的未来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雷利。

    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仅仅是孩子的呼声吗?

    是全世界的呼声。

    过渡: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而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啊!

    (生自由读)

    2.创设情景呼吁

    (1)现在你就站在曼哈顿联合国会议大厦内,面对各会员国代表呼吁。(听了你的呼吁,各国代表一定会向人民传达你的呼声)

    (2)现在你正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直播现场,摄象机正面对着你,要你向全球亿万观众呼吁。

    (3)现在请你们面对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战争的人,请大声疾呼!

    过渡:你们的呼声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四。课外拓展

    1.看有关与战争的诗歌,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在留言班板上写下你的呼声。

    4、指名读呼声。

    5、师小结: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将来你们就是和平的使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4

    教材解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望”作结,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后的悲痛和盼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5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学习内容: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信中对爸爸的描写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激qing——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后思考练习2)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要和平不要战争)。

    ⑤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意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下课。

    [意图: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界并不太平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应围绕思考·练习2、 3题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后思考·练习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突破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感悟语句,突破难点,情感共鸣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强化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又在“小练笔,道心声”内化情感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以“评价”为杠杆力——促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学校“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摸索,努力实施,尽量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努力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如在听写词语后,让学生对照屏幕同桌互评自改,促进学生把词语写正确,把字写工整漂亮;在突破难点时,让学生互评感受,读中互评,以评促理解,以评促朗读;在小练笔、道心声时,又让学生互评行动,互评语言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7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之催人泪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一下三点:

    1、反复诵读

    让孩子在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2、悉心揣摩

    通过多揣摩,让孩子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的可贵。

    3、适当补充

    适时补充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让学生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缺少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图片、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美好生活片断,指名学生交流感受(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使学生感受和平的愉悦)

    师: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但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痛楚。学生浏览有关战争图片或视频,然后说感受。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使人们流离失所,饱受煎熬,战争使人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受具体化、形象化、深刻化。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自主感悟

    在本环节中,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质疑:例如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设计意图】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公民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师: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

    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父亲的句子勾画出来,选择一处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写好了在组内讨论,交流。

    (1)自主学习,写批注。

    学生批注1: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

    学生批注2: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

    学生批注3:从“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朗读感悟1: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读出父亲的万般柔情亦或志在必得的士气,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感悟2:通过临上飞机前的美好回忆和迎接父亲遗体归来的悲痛场景,体会“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联系上下文理解“沉浸”、“巨大”的意思。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把所思所感写在留言板上,再与全班交流。)

    留言板留言:

    生1: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生2: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骨肉分离这种痛带给雷利一家的只有无尽的悲伤。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师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配上低沉的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将从“找、读、说”三个层次着手,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倾诉怀念之情,达到同悲、同痛的目的。

    师:爸爸壮志未酬,为和平而倒下了。那么世界太平了吗?

    教师请学生默读第6至8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

    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意思,汇报观后感受,交流对“世界并不太平”和“弥漫”的理解。

    生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塌,死亡3000多人。

    生二: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师:同学们,只要有战争,就一定会有牺牲。我们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上演着一场战争悲剧;我们正享受着和平的安宁时,也许有人却因战乱而失去了生命。和平之花是如此的娇嫩!雷利大声呼吁——(指板书,生大声说)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课件)

    师: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呼声。

    师:这仅仅是全中国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心声。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吧。(多媒体出示如下语段,播放《明天会更好的音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和交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品味升华

    师:请在书上留言,写下你的感想:

    生1: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2:战争是阎王派来威胁我们的恶魔,和平是上帝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让我们赶走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生3:和平就像一道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少了人们的维护,这道七色彩虹将不再美丽,愿全世界人们共同来描绘这道彩虹,让它更绚丽,更迷人!

    (教师查看留言,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留言都很精彩,愿和平鸽叼着橄榄枝,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由自在地飞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有效地发挥教学成果的共享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特点,开展更充分、更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沟通情感,分享智慧,将和平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8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 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③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 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 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 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9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单元的第15课,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和渴望和平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辨别信息的能力。

    4、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

    一、 解决文中生字新词。

    二、 了解书信格式。

    三、 标注自然段,划分意义段。

    四、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学习课文直接写父亲卓越的句子。(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前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亮文本主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深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雷利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板书:痛失父亲、世界不太平)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之情吧。

    二、解读文本,悟信中悲情。

    (一)感悟“痛失父亲”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正文部分的2——4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2、学生汇报。

    预设:学习回忆“机场送别”这一场景。

    (1)自由读,一家人机场送别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体会到这一点的呢?(2)学法指导:我们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抓住关键词语,慢慢读,细细品,我们就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3)在两年前一家人机场送别的那一刻,你看出他们的悲痛之情了吗?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反而令作者悲痛万分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4)想不到机场一别竟成永别,两年多来,这个慢镜头不知在雷利的脑海中回放了多少次,渐渐的,他对父亲的印象便久久的定格在了这一刻。每当想起这一刻,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那可亲可爱的爸爸,这怎能不叫人痛心呢?谁来读?

    (5)小结:刚才我们从作者回忆一家人机场告别的场景中,体会到了他对父亲的深深地怀念之情。接下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呢?

    学习“机场迎接爸爸灵柩归来”段:

    (1)出示片断一:自由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呢?(“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又能说明什么呢?“染红”“浸满”又该怎么理解?)

    (2)学法巩固:就这样抓住关键词语,慢慢读,细细品,我们便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3)面对父亲这覆盖着国旗的遗体,血染的征衣和浸满了血的手表,雷利会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4)在撕心裂肺的痛哭后,他发现了。出示幻灯片:“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儿一连用了四个“听见了”难道他们真的听见了吗?与其说是听到的,不如说是想到的,与其说是想到的,倒不如说是从爸爸的行为中感觉到的,谁来读?一连三个“和平”,只是简单的重复吗?谁再读?这不仅仅是爸爸的呼声,更是雷利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在场的叔叔阿姨的呼唤,还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唤。一起读。

    (5)接下来,让我们亲眼目睹这令人揪心的一刻吧。(师解说:鲜花捧来了,“蓝盔”回来了,但是父亲却永远也回不来了……谁能想到,他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见面的呢?没有掌声,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此时此刻,谁又能不为之伤心呢?谁又能不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落泪呢?

    (6)谁来读?谁还想读?(配乐读)

    (7)刚才我们又从“我”和妈妈迎接爸爸灵柩归来的这样场景中体会到了雷利刻骨铭心的失父之痛,接下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父亲有才华。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读一读。这样的父亲,该用什么词语形容呢?

    小结:这样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又执法公正的父亲,却在维护世界和平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怎能不叫人痛心呢?因此,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读板书)

    (二)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是谁,这样残忍,让雷利失去了亲爱的父亲?又是谁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是战争,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才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再次回读板书)

    2、回首当今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5、6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读懂些什么?

    3、出示“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又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再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的方法理解它。“和平之花”指什么?“娇嫩的和平之花”又指什么?为什么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呢?

    (1)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部分内容地理解吗?

    (2)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中的真实场景吧。课件出示一系列图片。师解说。

    (3)当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时,你有何感想?

    (4)不错,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学到这儿,你还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是啊,这里有你、有我、有他,还有全世界那些热爱和平的人,就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向加利先生倾诉心声吧。(再读第七自然段)

    (5)教师激情朗读:“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人类家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的确,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却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加叹号)

    三、直面对话,唤内心真情。

    1、写话练习:雷利的这封信我们已经读完了,但此时此刻,相信大家的心情也一定不平静,心里有话要说吗?请把你内心的独白写下来吧!可以写你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你对这些不幸家庭的同情,可以写你对挑起战争者的控诉,也可以写你的决心。

    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把你内心的独白表达出来吧。

    3、布置作业:

    给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孩子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问候,以及共同争取世界和平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痛失父亲      世界不太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搜集家庭一起外出游玩,购物等的照片;

    2.搜集近年来的局部战争情况资料;

    3.了解联合国,维和部队情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引情

    1. 观看课件,两组图片,形成强烈视听感观冲击,强烈对比,形成基调。(观看伊拉克战争灾难课件,加上音乐和旁白。)

    师:同学们看了之后有何感想

    生:我感到……

    生:我感到……

    师:无情而残酷的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也是孩子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和他们相比,我们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生活如何啊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

    生:我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了孩子都有这样的幸福,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师:读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什么呼声

    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先把生字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们的。

    (1)学生朗读课文

    (2)汇报检查难读的生字词,难写的字(简要评价).

    (3)简要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二,再读课文,质疑全文。(教师归纳成几个主要问题)

    1.老师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再读课文,用笔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自已提出问题。(放背景音乐《琵琶语》)

    3.四人小组讨论,归纳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4.学生汇报并板书。每组同学板书一个,后面的同学有相同的就省略。

    5.教师归纳成三个主要问题。

    (1)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雷利在为谁呼吁 呼吁什么

    三,默读课文,寻找答案。(放背景音乐《琵琶语》)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追寻答案)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

    先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倾听雷利的呼声。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1.回顾问题。

    上一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好的问题,现在来回顾一下,是哪几个问题

    可个人回答,也可齐答。投影问题。

    2.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投影)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投影)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投影)

    生: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出色的人才。(投影)

    ⑵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如果你是雷利,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可先默读画出,再回答)

    汇报:

    ①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师: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未)语泪先流。)你能否带着这一心情读出来

    有谁更能体会雷利的心情 (配哀乐读)

    你们都是小雷利,请大家沉痛地一起读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到"浸满了凝固的血".(配哀乐读)

    ②师:爸爸是不是就这样离我们远去 还有没有未了的心愿 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师:是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请你呼唤:和平;

    妈妈听见了,请女生呼唤:和平;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请男生呼唤:和平;

    全世界都听见了,请全班一起呼唤:和平!

    ⑶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师:"爸爸"在呼唤和平,可世界和平了吗 再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小组讨论。

    汇报。

    ("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

    师: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当代发生的战争。

    生: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

    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

    生: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⑷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①师:和平之花是如此的娇嫩,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②孩子失去父亲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啊!如何才能避免雷利的悲剧不再其他孩子身上上演,我们该怎样呢 学生随自己的理解说。

    (呼吁和平,制止战争。)

    ③是啊!雷利和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课文中雷利是怎样呼吁的 默读课文。

    谁来读读雷利的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投影。

    ④为什么要这样呼吁

    为了…. 为了…. 为了….全世界….(投影).

    ⑤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⑥我们虽然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齐声朗读投影:"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再回顾前面提到的问题。投影并回答,总结学法。

    (1)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雷利在为谁呼吁 呼吁什么

    三,即时训练,深化内容——抒情

    师:同学们,面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雷利发出了自己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而做为每一位同学,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你能做些什么

    生:(自由交谈)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给发动战争的布什们,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生:(自由练笔,写后交流)

    四,作业。

    1.感情朗读全文。

    2.将自己写的信和父母交流。

    3.有条件的同学找一找俄罗斯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读一读。

    板书设计:

    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因为战争失去父亲的痛苦心境。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以悲愤音乐及情境做渲染,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上仍存在的不太平的硝烟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酌情感。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

    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屈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

    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引导

    生结合国际形势发育,例举目前的国际战况)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生发言)

    3.好‘还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的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题,读

    题: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雷利这是说给谁听的呼吁?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根扼要求自学,允许讨论。

    3.汇报自学情况。

    (1)生字学习情况。(生字卡抽查)

    音:卓(zhuō)越素(sù)质蓝盔(kuī)

    凯(kǎi)旋手腕(wǎn)硕(shuó)士

    弥(mí)漫硝(xiāo)烟灵柩(jiù)

    形:弥碗盔硝柩

    你腕炭峭疚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2)请一学习小组开火车读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个个曰孩子写给联合同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信个用极富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渎课文,按老师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读出情感。

    1、在读第一部分时要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

    2.在读第二部分时,语气要加强,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六、作业。

    1.抄下来印象深刻的语刘。

    2.试着背诵最后三段,加上感情后作为演讲词在早会时演讲。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

    卓越素质维和执行联和国

    给予凯旋手腕弥漫硝烟

    2、指名上前就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作演讲,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情绪。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巾读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找句展开教学。)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

    少地区还弥漫苦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投影)

    (1)这句话不太好理解,你读懂了吗?(引导生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并找山具体事例来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讨论: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十(引入学习下一句)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引读—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那么我们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每组派一代表做记录,将想出的办法记下来.然后派代表上前汇报。全班综合后,由班委执笔,向全校同学发出一封倡议书—号召全校小朋友为维护和平出力。

    3.梳理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1)写信格式的复习。“称呼、问候、正文、祝语、署名、日期”这是一封信的基本部件,注意他们所在的位置。

    (2)想想体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a.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b.告诉他们有许多人关心他们、爱他们。

    c.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3)可单独完成,也可几人合作。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四、小结。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和平出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写信。

    3、收集有关世界(伊拉克)战争的资料,为维和收集证据。

    4、写一写,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2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

    教学流程

    一、 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 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 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 刘玉楷、林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②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

    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①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②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③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④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⑤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⑥(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⑦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①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③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相关热词搜索:呼声教学设计中国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第一课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ppt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设计图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试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阅读答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