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闻一多《忆菊》诗的绘画美新探|忆菊读后感

    闻一多《忆菊》诗的绘画美新探|忆菊读后感

    时间:2019-02-11 05:38: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闻一多借用绘画艺术对客观物象进行细致描绘的手法,把诗歌艺术形象化为绘画艺术形象,以鲜明的可见度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以写意的笔法随意勾勒出檐前阶下篱畔圃心菊花的形态;诗人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巧妙安排;《忆菊》中色彩的运用,与诗人一定的感情趋向相一致;诗人以满腔爱国热情放声歌颂菊花,赞美祖国。
      关键词:闻一多 《忆菊》 绘画美 爱国 新探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沟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古往今来,吟菊颂菊的诗画很多,不胜枚举,无以数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不但是著名诗人,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而且还是一位画家。早在清华学校读书时他就开始接受绘画的基本训练。以后留学美国,专攻绘画。这位一身二任的诗人画家在“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绘画艺术的技巧和表现方法渗透和吸收过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新月派的领袖,他在诗坛上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文学主张,对我国新诗的繁荣与发展影响很大。他不但在理论上大力倡导,而且很早就付诸了实践。1922年重阳节前一日,他在美国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忆菊》。这首诗吸收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将读者从听觉引向视觉,诗情画意互相映发,使读者进入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深刻的审美感受。
      1.《忆菊》造型生动。绘画艺术讲究画面形象的造型美。诗人借用绘画艺术对客观物象进行细致描绘的手法,试图把诗歌艺术形象化为绘画艺术形象,以鲜明的可见度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在诗的前五节,诗人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描绘了菊花的千姿百态。如果把第一诗节和第二节对照起来读,那么在读者的视觉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种画面:长颈的虾青瓷瓶里插着镶着金边的绛色鸡爪菊;六棱的水晶瓶里插着粉红色的绣球菊,紫藤仙菇篮里攒着“倒挂着一饼黄心的懒庸庸的江西腊”;守着酒壶的是长瓣抱心的白菊,陪着鳌盏的是密瓣平顶菊。这些花有的未放,有的将放,有的半放,有的盛放,诗人精细地描绘了花形花貌、花神花情,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绛色的鸡爪菊镶着金边,花瓣细长边缘呈钩状,花形松散;粉红色的绣球菊是碎瓣的,花形紧密,毛茸茸十分可爱;懒庸庸的江西腊垂着头,花瓣遮不住一饼蜂窠似的黄心;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此外,有的花形长瓣抱心,有的密瓣平顶。诗中描绘的这些菊花或俏丽或妖憨,使人感到细腻逼真,妩媚动人。第三诗节,诗人以写意的笔法随意勾勒出檐前阶下篱畔圃心菊花的形态。这些菊花被霭霭的淡烟罩着,被丝丝的细雨疏洗着。被烟笼雨疏的菊花远远看去是一片“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其画面的艺术造型单纯、明快。第四诗节中的画面描绘了一组非常名贵的菊花――“变色菊”。这里有: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由“小小的玉管缀成”的真菊;大似牡丹的菊王,“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张张都装上了银白的里子。”这三种“变色菊”,珍奇名贵,神态不一,但又以菊王为主,其他菊花穿插周围,恰如众星捧月,诗人用这种写意的笔法,真是妙不可言。
      2.《忆菊》色彩新颖。绘画讲究色彩美。20年代初,诗人在一篇讨论刊物封面设计的文章中,就注意到色彩搭配的美学问题。留美期间,他对重视色彩表现的印象派画风很感兴趣,并在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他又自称被意象派诗人唤醒了“色彩的感觉”,他曾在一首题为《色彩》的诗中界定了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因此《忆菊》诗中的画面非常注意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诗人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巧妙安排。他既注意以临、补色增强各种不同菊花的动感,又做到了设色的丰富变化与调和统一,避免诗中画面色彩的单调呆板。如,长颈的虾青瓷瓶里插着镶着金边的绛色鸡爪菊,虾青与绛色搭配在一起,虾青色偏灰且透明,绛色呈暖色,而金为调和色,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给人以朴素大方,古色古香的美感。六棱的水晶瓶里插着粉红色的绣球菊,水晶无色透明,粉红色温暖明亮,这两种颜色互相映衬,更显出绣球菊的清新鲜美,轻盈娇嫩,纯洁芬芳。紫藤仙姑篮与攒在其中的江西腊均为紫色,那“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花心是黄色,黄色与紫色互为补色,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到形象鲜明、醒目,别具一格却又不失和谐自然。转换视角,读者若将绛色、粉红、紫、白这几种菊花放在一起欣赏,在花色的设计上,绛色与粉红为临色,它们的组合,显得调和高雅;而色彩的胀缩感又决定了白菊与粉红菊要比紫色与绛色菊的花形蓬大。因此,色彩上的对比调和增强了这些菊花的动感,使全诗充满了欢快、跃动的色调。
      3.《忆菊》韵味无穷。诗人对檐前阶下篱畔圃心菊花的色彩处理是略施淡彩,轻拂丹青、勾勒出这些远景菊花是一片“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浅浅的黄、白、绿、紫这几种清淡的颜色,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诗中画面上远近菊花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和距离,使画面透气、富有立体感,同时也正是要以此为背景来衬托“变色菊”的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在设色上尽量做到多样与和谐相统一。在“变色菊”里,小红菊光彩艳发,绚丽照人;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三色相接,自然融和;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出笔便巧,清丽可爱;大似牡丹的紫红色的菊王则富丽华贵、色彩浓艳。诗人将红、古铜、黄、紫、绿、枣红、白、褐这多种颜色集于一束,真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读者不仅从诗中的画面上体味到了灿烂清新的意境,而且觉得画外有画,韵味无穷,色彩学理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色彩是有生气的,是属于感情方面的,可以寄托表达感情。《忆菊》中色彩的运用,与诗人一定的感情趋向相一致,它以丰厚的色彩浸润着思乡爱国的深情,以繁富和谐的色彩晕染对祖国的赞美和思念。
      4.《忆菊》构图精巧。《忆菊》诗中的画面在构图上也很有特色。一幅美的画面在构图上讲究虚实,主次、疏密、远近、开合、呼应等表现手法。诗人采用虚实相间,以虚显实,主次分明,疏密得体等手法构制了《忆菊》的画面。读者可以将这幅白菊图设想为长幅画卷。在构图上,以“瓶插菊”和“变色菊”为实,以檐前阶下菊为虚;以“变色菊”为主,以“瓶插菊”和檐前阶下菊为次;以檐前阶下菊为远;以“变色菊”、“瓶插菊”为近;以“变色菊”为密,以“瓶插菊”为疏。诗人匠心独运,合理布局,使整幅画面的构图既新颖得体又别开生面。《忆菊》借用优美的造型,巧妙的设色,新颖的构图等一系列绘画技巧“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百菊图,读之好像在观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
      5.《忆菊》爱国情深。绘画贵在神似,讲究“以形畅神”,“以形生情”。诗题《忆菊》告诉读者,这幅白菊图不是临摹写生,而是“心画”。而这只有技巧高超功底深厚、对菊花发自心底的爱的画家才能对菊花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熟烂于心,才能胸有成竹,画出菊花的神韵。闻一多在创作《忆菊》时,诗人久别祖国,远在异国他乡。重阳节的前一日,他心中默画出这幅白菊争艳图是因为他心中的菊花正是祖国的化身。菊花象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他愈将是菊花描绘得形神兼备,光彩照人,愈是显示出祖国的庄严美丽,愈显示出祖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的灿烂辉煌,愈能表达诗人的满腔爱国真情。所以在诗的后四节,诗人以满腔爱国热情放声歌颂菊花,赞美祖国。他说菊花是“自然美的总收成”,是“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他将菊花与西方两种花对比,“你不像这里热欲的蔷薇,薇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他极端鄙视象征资本主义文明的蔷薇与紫罗兰,而盛赞象征祖国的秋菊,他更将自己也化为菊花,他唱首:“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菊花盛开于秋季,鏖战秋风,拮抗严霜,古往今来,吟菊颂菊的诗画多得无以数计。晋陶渊明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代画家恽寿平画了没骨菊花并题诗“只爱紫桑处士家,霜丛载酒问寒花,秋窗闲却凌云笔,自写东篱五色霞”。这些诗人墨客往往借菊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孤傲的思想感情。闻一多一扫以往诗人画家借菊花抒发个人情怀的笔调,几乎用尽一切美好的词汇描绘菊花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将咏菊这一古老的诗画题材翻出了“我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赞美我如花的祖国”的新意。《忆菊》诗中有画,借景抒情,意奇词新,堪称咏菊诗中的杰作,划时代的诗画融汇的典范。
      诗人在美国受得是西方美术教育,可是在《忆菊》这首诗中他却没有借鉴西洋画的技法,而是借用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式,其原因何在?1925年1月,他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过的一段话,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决意归回后研究中国画,并提倡恢复国画的推荐我国文化……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病患。文化之被征服甚于他方之征服之百年被之。在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值得效仿。
      
      参考文献:
      [1] 张岩灵.创作随想[J].艺苑,2001(5).
      [2] 贾方舟.心灵化的完美[J].美苑,2005(4).
      [3] [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党中华.情在景中[J].美术大观,2009(5).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绘画闻一多忆菊美新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