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细读《祝福》_细读经典

    细读《祝福》_细读经典

    时间:2019-02-12 05:38: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祝福 语境 空白隔断 细节生活感 时间折叠 人性   摘 要:本文试图在对《祝福》的创作技巧、主题认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加深对鲁迅这篇心血之作的理解。具体来说,词句的上下密切相连、时间折叠和隔断的技巧、“空白”的妙境、细节的生活感,都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体现出鲁迅作品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小说代表作《祝福》,自1924年发表以来,备受人们普遍的推崇,对它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学者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对作品主题的观察与理解,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观点迭出,这些不同角度不同表述的观察,使这篇小说丰富的主题被不断揭示。本文试图通过对《祝福》的主题认识、创作技巧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加深对鲁迅先生这篇心血之作的理解。
      
      解读《祝福》叙事技巧对主题意蕴阐释的意义
      
      读者为何会被小说感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技巧。《祝福》以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个强调句式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为什么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正是这个引起疑问的强调,使读者掉进了作品设计好的叙事真实感中,使之被带进作品。而“旧历”、“年底”这些散发着已失去的感伤味道的词语无不使这篇作品笼上了一层陈旧、衰落、颓废、哀婉、凄凉的气息,将一种厚重的悲凉感渗透在作品的文字里。特别是“旧”字,一下就把沟通作者、作品叙述者、读者的往日回忆的怀旧色彩散在了故事的序幕里并延续至剧终。后面用来形容景色特征的“灰白色”“沉重”“钝响”“幽微”等词句,妥帖精细地绘出沉闷、压抑、死寂、阴冷、毫无生气的景色背景,这就是“我”的主观视角下的所观所感,为下文“我”回到久违的故乡做好了情绪、环境、时代背景的铺垫,且使全文皆蒙上了我这种沉闷抑郁的主观色彩,暗示“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走进故乡鲁镇的。
      下段开头一句:“我正是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再次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旧历年底之夜、地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乡村鲁镇、人物是新知识分子“我”和故乡人们。既是回故乡,我们会自然的根据生活常理推断:年底回故乡,本是为了让自己常年漂泊在外的孤独疲惫的身心有一个温暖安全的港湾栖息,所以,在年底这样一个祝福迎神的日子,作为常年客居他乡荣归故里的“我”应该是备受亲人们款待的、并且是备感欣慰温馨的。然而,下文又交代了“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既然故乡已没有家,为何回去呢?为的是在那片童年记忆中留存了温馨感的土地上寻找踏实感。这一句表明“我”与平常人回家时的企图是一样的,但“已没有家……”――“我”所预设的情感触动却与这企图形成强烈的反差,表明“我”预料到回家乡寻找心灵慰藉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依然是故乡亲人们眼中的客人,回乡后依然是化不开的郁结;而既然如此还依旧回去圆梦,足见愿望之强烈。因此造成了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遇挫、构成悬念,使读者马上产生了对之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进一步将读者往文本的内部更深处拉去。同时,“既然回故乡,已没有家”,暗示了“我”对故乡的一切的距离感、隔膜感,也突出了“我”无论生活还是心灵,此时都无法从故乡获得滋润,仍然处于孤独漂泊的状态。
      另外,从整个作品看,在故乡进行精神还愿不成,爱之切离之也绝,这样写也为下文决意离开的情结的成熟与情节的成长做好了铺垫。但是,他决意要走了,他要到哪里去?作品并没有交代。他能到哪里去才不会有孤独感?鲁迅在《娜拉走后会怎样》中指出了娜拉出走的出路:死亡,堕落,或回家。那么,“我”走后会怎样?我们可以推测,只要时代生活仍被这样的风气包围,“我”便和娜拉一样,要么堕落,要么死亡,要么和故乡人一样生活。否则,“我”是没有出路的,“我”将注定是孤独的灵魂漂泊者。
      作为叙事技巧的空白隔断也具有重要作用。《祝福》的叙事时间“年底晚上――第二天――第三天――下午――第二天傍晚――第三天夜晚(除夕)”存在时间的折叠,这个结构很巧妙,在交待近日所做的反复重复的行为中,突出了鲁镇并未受新思潮影响的“守旧”和在时光河流里仍保留在旧历中的静止的状态。“我”以新思潮影响下的知识分子目光看鲁四爷,更觉其陈腐之气浓,而人们仍然过着习惯了的、麻木浑噩按四季轮回的程式化生活。这些人不但与鲁迅是相互孤立的,从女人通红的胳膊泡在水里洗着自家准备祝福的东西可以看出,他们各过各的生活,彼此间也是孤立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他们的日常生存境界。
      作者在这个折叠的时间段里,精确地摄录了鲁镇过年的风俗,正是这些忙忙碌碌的琐碎生活、这些似乎与祥林嫂的故事无关的年俗生活的交代,使“我”对鲁镇的冰冷和虚伪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反衬了“我”与鲁镇的疏离感,从而由对鲁四爷的失望转向对他希望自己传道解救的“市民”的失望与悲凉。这些为“我”“决计离开”积蓄了情感、氛围、事由等各方面的准备,使“我”刚回鲁镇又绝尘而去有了合理的逻辑。这些忙忙碌碌的琐碎而又充满忌讳的喜庆色彩的年俗生活,使人们忽略了孤独的祥林嫂,为下文面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未激起人们的同情、相反是憎恶其死得不是时候的冷漠反应,铺好了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也为“我”作为这个社会中成长起来、带着旧思想印记的拯救式布道者,却为自己无法用先进的理论来拯救祥林嫂而感到悲哀恐惧无措,做好了思想上的铺垫。在这些铺垫的基础上,“我”绝尘而去合理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价值被凸显了。
      接着上文的隔断,接下来的是多重视角下对祥林嫂一生的刻画。放在鲁镇的他视角下刻画祥林嫂,全面折射了社会的文化心理状态。“看见的人报告说”是旁述视角,映射了她在婆家悲惨的非人生活,只是鲁镇人眼中一个淡淡的动人的故事;卫婆子的谈资式的转述,描写了鲁镇市侩对祥林嫂短暂幸福的鄙视和艳羡。“但”字与上文形成突转,交代了命运的转折,“竟、又、仍然、只是、也”等词,使故事一波三折、达到高潮,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慢慢推向顶峰。暗示下文当卫婆子再次将神态不济的祥林嫂领到鲁四爷家时,等待大家的将是一个更为凄惨的致命性打击的祥林嫂故事。
      作品的第二三四个隔断具有时光穿透感。②作品以回忆的方式将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段连接起来,其中二三隔断空白显示了时间的延伸。在时间的绵延中将祥林嫂的死放大到整个鲁镇来写:她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年在祝福声中走来,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写出了小镇的静止、愚昧、麻木、自私、冷漠、死寂。运用对比将作品的主题意蕴放大到整个社会;点与面的巧妙结合,使作品具有时光穿透力。在这里,“我”与作者的身份重合,隐含了作者对人类炎凉世态的悲慨。
      从读者解读的角度说,作品的细节所释放的生活感,也对主题意蕴的深层阐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细节的生活感使读者不断添加个人的生活经验到文本里去,增加了文本的思想含量和情感分量。比如,当我们读到卫老婆子的转述,会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田间地头话桑麻的某个镜头与之联系起来。读者个人情感的加入,也使作品所构造的叙事堡垒更加真实。因而细节的生活感又来自现实生活所发散的艺术魅力。例如,祥林嫂第二个丈夫的死和祥林嫂巧合地死在除夕夜,都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个人身体状况影响:感冒形成肺痨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不治之症,老弱贫困挨不过寒冷的冬天更是普遍现象。有了这些生活的真实做底子,故事自然就散发出真实的艺术魅力。
      总之,这种词句的上下密切相连、事件折叠和隔断的技巧、“空白”的妙境、细节的生活感,都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体现出鲁迅作品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对《祝福》思想意蕴传统定位的再思索
      
      作家是靠记忆写作的。一个作家的创作欲望来自于他自身的经验,因为某个缘起触发,使他将现实与过去相联系,并以文字的方式抒写下来,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从鲁迅少年时代为了谋生遭遇的世态炎凉的角度讲,他想写进小说的绝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更是对他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全面的清理和总结。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封建力量已经衰落,经济实力更是不堪一击,反封建、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锋芒日益显露,人们为了生存其思想也在悄悄地多元化。经历了艰难的鲁迅,苦难被其放大,人性的丑恶留下难以磨灭的心头阴影,因此,这种悲剧更是为了揭露人性的多面性,特别是人性之恶,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
      所以,《祝福》来源于现实,具有浓郁的哲理意蕴和人文风俗丰韵,是那个时代、社会、整个民族乃至世界人性反映。鲁迅不是为了编故事,而是为了鞭挞社会的阴暗面。可是,作为介入生活的作家,由于个人思想高度和小说所构造的社会画面的复杂包孕性,使《祝福》里有了太多用封建性、国民劣根性、麻木、愚昧等词语无法来界定的民族传承在里面,这种看得见的黑暗面,像一张摆脱不掉的罗网,才在古今的社会下显得更加悲凉;在人性的善恶对立中,才有厚重的精神文化分量。或批判,或厌恶,或憎恨,或同情,或嘲讽,或期待等,都显示了这不是一部过时的小说,而是一部以现代的形式表达自己化不开的情结、用理性话语无法言尽的情感境界、哲学思索!年少谋生的路是孤独凄凉的,造就了鲁迅思想的孤独性;“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旁观者视角,使他冷静的洞悉了人性的弱点和邪恶,也使之成了穿越时空、超越肉体凡胎的悲观主义小说家。
      因此,《祝福》篇幅虽小,但同样是具有民族、哲理文化意蕴、艺术技巧高超的具有厚重分量的伟大作品。
      作者简介:陈冬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7级硕士。
      
      参考文献:
      [1] 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 史志瑾:《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增杰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 胡经之等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责任编辑:赵红玉)

    相关热词搜索:细读祝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