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艺术与科学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案例

    艺术与科学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案例

    时间:2019-02-28 05:42: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与科学的比较,提出两者根本的不同,要遵循这两种学科的自身规律,才能正确地看待艺术,合理地运用科学的观点。   关键字:艺术 科学   
      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在物质领域主要是科学的进步,在精神领域主要是艺术的发展。两者虽相互影响作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标准及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我们既不能单纯地以艺术的方法从事科学,更不能简单地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
      今日世界,追求物质,看重科学,这当然没什么错,可若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就大不可取了。首先,两者在目的上就不一样,科学研究的目的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产力。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艺术创作的目的则是对美的追求。前者注重实效,探索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可大力推广。后者注重感受,表露的是艺术家的情怀,其创作成果具有独特性,而不可重复。因科学与艺术目的不同,各自衡量标准也不一样。
      科学的评判标准具有唯一性,可用对错来衡量,并可在现实中找到答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5年已经建立,而到了1919年的日全食得以证实。才轰动世界。拿医学来说,能将疾病治好的方法就是对的,就是科学;不能将疾病治好的方法就是错的,就不是科学。从而对科学成果的价值也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飞机比火车快,飞机票就比火车票贵,彩色电视比黑白电视更还原现实,所以黑白电视就要淘汰,就这么简单。艺术的评判标准却具有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每个人因所处文化历史背景、成长环境与自身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也形成了对美不同的理解。画家们因感受的不同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观赏者因理解的不同有着各自的标准。每一种标准都不能简单地套用在所有艺术作品中。西方人说中国画没透视、没光影、没色彩,不等于中国画不对;中国人说西洋画没文气、没品味、没学养,不等于西洋画不行。标准不同而已。艺术虽然标准不一,无对错之分,却有高低之别。这一点中国人早就认识得很清楚,所谓对书画的“逸、神、妙、能”之分,“能”之高者尚不及逸之下品。区别艺术之高低可不像科学那么简单,要具备相当的修养才行,还往往曲高和寡。比如,大家都知道王羲之,而能欣赏到王羲之书法之美的人却寥寥可数。倪瓒画中的那一团清气又有几人能呼吸?所以,艺术的价值不能以眼前的效益来衡量。凡高的《向日葵》卖得比齐白石的画价格高若干倍,并不说明凡高的艺术成就比齐白石也高若干倍,欣赏对象的经济能力不同罢了。凡高活着的时候,也只卖出一张画,而某些现在活着的画家成功地出售自己的作品,也并不说明比凡高强。
      科学与艺术在思维方法上也不一样,科学是在百分百客观的前提下,以严密的逻辑、求证的方法,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艺术则要在主观驾驭客观的前提下,真情发挥,自然流露的。对待科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研究中如有什么说不清,自然无法推进。对待艺术要存在一点“不为什么”。在创作中若什么都说得清,什么都有道理,那艺术就死亡了。往往正是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才是艺术真正价值之所在。作为科学家,没有理性的求索是不行的,人类每一项发明创造不都是在无数次实验与无数次失败中产生的吗?所以作为科学家的爱迪生说“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就不难理解了。而这一说法若用之于艺术则并不适用,客观地讲,艺术的天才,灵感与汗水起码各占50%。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见学生卢棱伽所作《庄严寺三门壁画》,叹曰:“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相类是也,精爽尽乎此矣”;一月后,卢棱伽果力竭而卒。可见艺术的成就不是光靠汗水能得到的。而作为艺术家,感性往往与个性相伴随,个性较强者。感性也比较强,所以一味循规蹈矩,没有一定的个性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家鲜明的个性在其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往往又是其作品价值的重要成分。个性是多样的,大体分为两种:一属激烈豪放型,如关西大汉执铁琵琶唱大江东去。此类人物,恃才傲物于内,潇洒痛快于外,至极则易放浪形骸,悲观自残。一属忧婉淡泊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此类人物,孤傲清高于内,温文平和于外,至极则易跳出红尘,精神自慰。前者较为醒目,后者较为含蓄,但都可成就辉煌之艺术。对于艺术家的个性行为,只要不伤及社会,我们也要多一些理解与包容。抹杀艺术家的个性,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至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方式,则完全不同,可概括成以下两条线:
      
      科学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基础与理论根据。拿电脑来说,没有386就没有486,没有486就没有586。牛顿临终前曾说:“我不过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不时捡到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而喜悦,而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发现。”虽然牛顿所研究的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比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在现代经典物理学里已成为基础知识,但没有它,就不可能有能量守恒和转化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更不会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创立。
      今天,人类的科技或许已算发达,但一百年后看今天,可能和今天看原始社会差不多。艺术则不像科学那样直线单向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循环性,如上图。在每一个阶段会产生一个高峰,涌现若干大师,而不同阶段的艺术高峰又不具可比性。拿西方艺术来说,希腊是一高峰,文艺复兴是一高峰,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高峰。而米隆的《掷铁饼者》(图1)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图2)与莫奈的《日出》(图3)是不能比较论高低的。中国艺术在绘画上,宋是一高峰,以荆、关、董、巨为代表(图4);元是一高峰。以赵孟�、元四家为代表(图5);明是一个高峰,以吴门四家、青藤白杨董其昌为代表(图6);明末清初是一高峰,以四僧、四王、龚贤、恽南田、陈洪绶等为代表(图7);近代又一高峰,以吴俊卿、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图8)。若将以上所提诸家作一比较,虽有传承,却无高下。至于“超越古人”的口号,试问难道后人就非要比古人强才算厉害不可吗?也许拿着后人的标准看古人,后人会觉得自己厉害,但后人的后人也拿自己的标准看后人,那后人的厉害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古人对后人的超越又当如何看待呢?
      科学与艺术因上述区别,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什么关系呢?两者作为文明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一定关系。从狭义上讲,科学的进步,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认识的提高,艺术的表现多少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中国艺术不明显,西洋艺术则很突出。比如因解剖学的发展,绘画对物体形象的表现也准确了,从而造就了文艺复兴三杰笔下的伟大作品。后因光学的发展及色彩学的出现才使印象派画家们表现色彩成为可能。而后来的高技派更与科学技术分不开。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也可从广义上看,科学进步除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改变着世 界。生活在世界中的艺术家们,自然也会变化,如今日之中国,喝着可乐、开着汽车、打着电脑的艺术家们是很难画出高山流水的幽古了。艺术对科学有没有什么影响与作用呢?有的,只不过需要一个中介,就是思想。比如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虽是在人文主义思想下产生的,而其本身又承载并宣扬着人文主义思想,并鼓励着科学家们在人文主义思想下展开对自然科学的大胆研究。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艺术不只是简单的反映社会,其有自身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则体现在艺术对社会的引导性。
      作为科学家与艺术家要看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但在具体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时,还是要遵循这两种学科的自身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科学,合理评价艺术。不能笼统地将它们混为一谈,更不能把艺术作为科学的附庸。
      何为“书脊”?“书脊是封面的一部分,它处于前后封面之间,遮护着订口,正当设计的脊侧,所以又称为书背或背封。”这是余秉楠先生对现代书籍中书脊所下的定义。那么,何为“广告性”?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具有广而告之的性质。即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达到宣传效果,而“宣传”的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信念。广告性不一定以盈利为目的,但一定具备传播特性。书籍本身就是为了宣传作者的理念和想法,所以传播目的显而易见,但作为商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以盈利来换取的传播途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广告性。然而,在大多数的设计师眼里,书脊设计是被忽略的,他们并没意识到书脊才是阅读过程中映入眼帘的第一视觉印象。在书架上几乎所有书籍杂志都是以直立成排的形态树立在某一格栏里,其能看到的仅仅只有书的脊梁。那么要怎样从书堆中脱颖而出呢?这就不得不对书脊设计的广告性进行研究。
      1、信息传递
      书脊作为一个小型的广告牌,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表达整本书的内涵,确实需要时间思考,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商品基本信息的传递是在这个广告牌上必须体现的。就比如一张优秀的广告海报一定要传递出广而告之的是什么产品或表达的是什么思想,视觉上的冲击力再大,让人看完却不知所云。这也是一个失败的广告。所以信息传递是书脊设计诞生时独有的功能,也是现代书脊设计中必备的因素。
      在以往阶段的书脊设计中信息传递并不是一直被遵循的准则,如《对联选》是一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有240页的厚度,但设计师在书脊上只用花纹图案来表达,让读者完全不能理解花纹和书之间的关联,放在书架上也毫不起眼。即使对书名、出版社名进行设计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如果书脊背景颜色与书名颜色相混,使读者感到模糊不清,甚至字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就不能很好地将信息传递出去,读者不能领会书籍内涵,就没有取下来翻阅的欲望,更不用说购买了。只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清晰、醒目,才能使人体会到书之所谓,才能展现书之价值。
      书籍根据内容分为政治经济类、文化史学类、科学技术类等几大方面,根据内容的不同设计也有所不同,而与封面具有整体一致性的书脊,也会由此而变化。所以单纯的排列各个名称,是不能满足内容差异所带来的变化要求的,这就需要设计师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在书脊上为整本书来做广告。
      2、艺术表现
      汉斯・皮特在《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中这样说到:“一本书籍一生的百分之九十显露的是书脊而不是别的。”当书籍摆放在图书馆或书市的陈列架上,书脊要吸引读者阅读或购买;当书籍放置在家居或办公书架上,书脊要给人百看不厌、值得品味的感受。这些都是要充分利用设计的元素来体现的美学功能。
      文字,是书脊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现阶段的大量书脊的文字使用黑体,之所以黑体被大众所接受是因为其朴素、简洁,无装饰,十分醒目。在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的情况下黑体的运用是最保险的,最能被认可的。然而这只是广告性的一部分,随着书脊设计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方寸之地上的字体也可以千变万化。而这变化的重点在于符合书籍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封面封底的字体风格统一协调,而“风格”也就是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籍的种类繁多,文字的风格也不少。清新秀丽的文字适合散文、小说类的书脊;活泼有趣的文字适合幽默、儿童类的书脊;古朴怀旧的文字适合诗歌、历史类的书脊;正统严谨的文字适合科学、技术类的书脊等等。这是对文字和书籍内容的统一感受,是需要设计师的常识和经验来配合的。
      康定斯基认为,每一种色彩代表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和文字一样可以传递出信息和情感。黄色给人温和、光明、希望的感受;蓝色则让人宁静、永恒、理智;红色代表活力、热情、亢奋。这种熟悉的色彩感染力在生活中无处不见,而在设计书脊时也有其相应的对照。黄色的明快鲜艳是最适合儿童类的书脊,让小朋友在还不认识字的情况时,就会下意识地去拿书翻阅。红色革命的象征非常适合中国近代革命类书脊,想了解这部分历史的读者,在远处没有看清楚字体的情况下,也会容易找到他们想看的书的区域。书脊的色彩多样但也应该遵循统一中变化、变化中统一的原则――与封面、内涵相统一,从中寻求更能抓住读者的组合方式,不同的色彩变化,不能脱离书内容的约束。
      关于图形的设计是书脊中最容易忽略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不能表达广告性的元素。殊不知图形比文字更能直接地展现书籍形象或内容。在书脊上的图形运用就是一种说明性的视觉语言,是书籍设计中某一符号的整体延续。特别是在系列图书的书脊设计,图形不仅是单本书籍的整体概括,更是系列书籍成套的视觉识别标志。通过图形让读者只单单看到书脊就产生共鸣,这是书脊广告性的最好体现。
      
      结语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书脊超过5mm(包括5mm)应对其进行设计,标注书名、作者、出版社等。所以书脊的重视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师觉悟的问题,而提升到国家规定的必备阶段。5mm以上的书脊通过设计可以很好地表现广告性的两个重要功能――信息传递和艺术表现。然而5mm以下的书脊,文字元素已经无法运用,但是色彩和图案的延续仍然能抽象地传递书籍内涵给读者所带来的第一感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表达书脊广告效果的方式不仅仅只是文字、色彩和图形这三个基本元素,肌理效果、形态变化都可以让书籍更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需要设计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读者接纳新事物能力的扩展,两者同时进步才能促进图书事业的加速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