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爱之《战马》

    爱之《战马》

    时间:2020-03-24 05:14: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原著《战马》是由英国著名作家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导演斯皮尔伯格将这部作品改编搬上大银幕,上映以来广受好评。

    [关键词] 小说改编战争题材动物电影象征意义影视美学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以“一战”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前额上有着白色十字花纹的乔伊原本是一匹在乡间干活的小马,但是命运却安排它走上了战场,故事通过马乔伊的视角向观众全方位的展示了战争的残忍与人性的美好。传播学权威施拉姆教授认为:“我们让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负担了帮助我们的孩子们长大成人的任务的主要部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说出特定时间的特定节目所有的特殊效果,但其长期的效果将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所有时日之中。”①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与认知作用,必然是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感人,起到潜移默化的长期教育作用。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将这种影响范围以及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一、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说:“一种艺术绝对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②因为电影《战马》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所以故事中总是带有一种儿童般的天真和近乎童话式的乐观,这种主题情绪导致影片甚少表现战争的无情和杀戮,就连资本家剥削雇农,都带着一丝的宽容和忍耐。

    在原著小说中是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一战爆发后,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偿还债务,无奈之下乔伊卖做军马。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丽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艾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而另一边,小艾米丽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艾米丽的祖父了解到艾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艾伯特。小说格调温馨感人,充满青春励志的元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而本书在被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改编成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与原著不同的是斯皮尔伯格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更加艺术化的处理。小说与剧本的不同主要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小说以叙述为主,而剧本的表现手法是以对白为主。在《战马》的小说中,艾伯特的父亲与债主交涉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在剧本中,这段着重以艾伯特的父亲与那些人的对话来为后面的父亲无奈卖马的剧情做铺垫,也就造就了“战马”的产生。在电影中,导演还简化了爷爷,艾米丽和乔伊的相处过程,并没有将艾米丽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着重表现出来,着重刻画的是艾米丽和乔伊的短暂而愉快的相处的过程。在电影改编中有详有略,可以更好地为故事情节和主题表现服务。小说塑造人物可以调动一切手段,而剧本塑造人物只有靠台词和动作。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可以调动叙述,白描,对话,动作,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一切文学手段来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而剧本中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只能依靠台词和动作这两种外化的基本手段,同时还要肩负推动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还有搭建结构的重任。电影中艾伯特看着乔伊出生,看着它成长,到与它相处共同成长,这一段故事都是以艾伯特为视角,到战中,战后,随着马的奔跑,战争的百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及影片结尾马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艾伯特一家三口在经历战争洗礼后紧紧拥抱在一起。与原著以马的旁白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不同,这是一部以马为主题而非以马为视角的影片。

    二、战争题材电影的异同

    《战马》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的电影。一般描写战争的电影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实践,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种以反映战争实践为主,人物和真实的情节的描写,形象的阐释某一重大的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比如说在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一场和英格兰军队对抗中,全景介绍场面的壮观,而镜头接着去摇到每一个苏格兰士兵,然后俯视镜头拍摄英格兰的军队,带有讽刺的意味。但是在《战马》中,以亲人的死或者民族受辱为代价激起的反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复仇的快感得到了释放并不是它要传达的终极主题。当战火硝烟一切落幕之后,能留下的就是那些温情的画面。斯皮尔伯格抓住了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于战争的苦难与血腥并不能感同身受的特点,通过动物为切入点,将人性作为主题,深刻的挖掘人性。在原著中,这是一部儿童类型的作品,它区别于儿童片的重要一点在于这个影片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这与以往儿童故事总是发生在阳光下幻想中是完全不同的。《战马》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人与马之间由心而生的故事。情感基调并不像以前那些战争片一样是壮义悲歌,慷慨赴死,整个影片在斯皮尔伯格的手下很好的规避了战争所具有的血腥与屠杀,以史诗般的手法拍摄这个发生在一战战场上的温情却又不煽情的时刻。

    三、动物题材电影的异同

    “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媒介,其通俗性引起了电影史学家和社会史学家在观念上的一个转变,从电影作为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之源发展为把电影看成是民族文化。进而言之影片是社会的再现,尽管这种再现是间接的,隐晦的。这就是说,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主题,故事最终都是从它们的社会环境中派生出来的。”③建立在现代科技手段基础之上的影视艺术,不但能够十分逼真的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面,还可以让人们从中观察到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状况和时代风云的变迁。

    《战马》是一部讲述人与马之间故事的影片,主角是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但是这部影片与众多描述动物的影片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区别,那就是马的人格化。它将马作为叙事的主题,这种叙事手法除了在动画片,在影片中是很少见的。前几年有一部电影也是和战马一样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导盲犬小Q》,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描绘了一条导盲犬的一生。片中绵绵不绝的狗和人相处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充满温情的氛围,生动的表现出动物与人类的自然交流。同时,导演着意刻画无言的导盲犬的静态表情,巧妙地令经历几度生死离别的小Q的悲哀也渗透到观众心中。这部电影不是一部单纯描绘动物故事的电影,而是一部讴歌生命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电影。在大多电影中,狗是作为主人的心灵慰藉而出场的,《导盲犬小Q》算是一个另类。而以马为主体就更少了。虽然在很多战争题材的片子中也会出现,但是在这些影片中的马也只是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道具而出现的。但是在电影《战马》中,几乎每一个爱马的人都会给马取个名字,这表明他们赋予了马人性。马不止是生物,更不是只能任人宰割,病了就遭到抛弃,老了就宰杀的畜生。从一开始,影片就奠定了马与人的亲密关系,马的人格化将马至于与人并肩的地位。为影片后面乔伊回应尼克斯队长战前对它的祝福,乔伊与托普顿在战争中兄弟般的友谊,乔伊与小姑娘艾米丽的嬉戏,以及最后条件反射般的回应了小主人的召唤等等具有人情味的事件打下了铺垫。

    四、马在故事中的定位

    马作为一个人格化的主体,以不同的身份在故事中转换,串联起整个故事。在影片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战争双方五分钟的停战,这部分画面最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此时战事逼紧,画面也是蓝黑的冷色调,人性压抑,但是此时乔伊在无人区中狂奔,冲破重重阻碍,冲破铁丝网,这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表达,它点燃了在战壕里的交战双方对生命的渴望,对冲破束缚期盼自由的向往。乔伊冲破铁丝网的画面提醒着士兵们自己并不是战争中杀人的工具,在乔伊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个德军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然后战壕后立刻扔出了五六把来,落在水坑里,让人忍俊不禁但又感动不已,体现出了战争中的一丝温情。

    马在影片中对故事情节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比如说乔伊和艾伯特的关系背后隐藏了另一条线索,即艾伯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关于“家园”的主题。《战马》将“家园”这一宏大的主题隐藏在战争之后,撇开战时家园的支离破碎这一时代背景不说,艾伯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盲目的崇拜父亲,在生活和人生的选择的各个方面都与父亲作对,但是这样一个孩子在经历过战争的催化以后,一切都变了。当战火熄灭之后,战后的夕阳显得格外温和,此时,艾伯特真正的理解了父亲。导演也想借此告诉人们只要有了爱,战争终会散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女孩艾米丽和爷爷用大人一样的语气说着“战争夺去了所有人的一切”,此时导演没有像往常那些战争题材的影片一样将战争怎样夺去了所有人的一切的过程搬上本片,而是通过小女孩对死亡的态度来表现出来的。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乔伊和艾米丽的短暂的相处时光也没有多少悲伤的情绪。影片中艾米丽在愉快的教乔伊赛马的技巧,时光仿佛回到了没有打仗时的一个午后黄昏,乔伊将艾伯特摔下马背时的那个单纯无忧的时光。此时画面的色彩也是与战争中格格不入的暖色。乔伊与艾米丽象征着战争的苦难中那纯真的美好,一切都是有希望的。

    战马乔伊在本片中的象征意义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甚至它的一举一动都对本片情节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五、影视美学中的音乐之美

    影视艺术具有综合性,表现在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④

    电影《战马》的插曲音乐是由世界级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所配。在电影《战马》中,他使用了主题式变化的方法来为此影片配乐。他为电影中的主角和主题谱写了一段主旋律,然后在影片中随着角色的遭遇和剧情的转折,将这个主题变换出各种情绪的节奏。

    在这部影片中,大气而磅礴的配乐,凸显出战马的特质。激昂而又催人泪下的配乐是乔伊咆哮的穿越无人区时的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舒缓而又优美的清音则是乔伊和艾伯特阔别已久终于相聚的感动。

    《战马》的音乐跌宕起伏,前一秒还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下一秒就转为笛子、钢琴等单个乐器演奏的舒缓、抒情的音乐,然后又回归到交响乐。出色的配乐可以唤起观众对那个年代,那片土地,男孩和马的多重情感。作曲家约翰不是靠思考作曲,他是凭借感觉,把他看到画面时所感受到的情绪谱写成了音符。这些不同主题的美妙音乐将整部影片连接在了一起,为影片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林伍德曾说:“如果一件制造品的设计意在激起一种情感,并且不想是这种情感释放在日常生活的事物当中,而要作为本身有价值的某种东西加以享受,那么,这种制造品的功能就在于娱乐或消遣。⑤影视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娱乐或宣泄的文化产品,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的生理和心理享受,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其中。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战马》,秉持了斯皮尔伯格气势磅的大片气质,用一匹马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残酷之下人们细腻的情感,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是导演并没有如《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壮烈的战争片。本片围绕着“爱”而展开,无论是人与人,人与马还是马与马之间都存在着细腻的情感,他深度挖掘战争背后的小人物,甚至是动物,并不在爆破和枪林弹雨中展现战争的惨烈,而精确的拿捏住了人性,透过这些情感,导演将他想要表达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展现给观众看。观众在电影《战马》中不仅获得了生理的享受,还得到了心理的关于“爱”的情感的认知。

    注释

    1: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

    2: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3: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4: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订版。第202页。

    5: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作者简介

    侯雨颀(1991年8月3日),女,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影视美学,影视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战马爱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