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

    时间:2020-03-26 05:22: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从世界分布、主要寄主、经济重要性、传入可能性和风险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病菌是特别危险的有害生物。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非疫区输入、输出国应严格检疫、进境口岸加严检查等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风险评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中图分类号S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6-0144-03

    Risk Analysis of 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 Introduction to China

    YANG Wanfeng1, LIU Yan2, YAN Fenghua1

    (1.Lianyunga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42;2.Lianyun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AbstractThe risk of C.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 introduction to China was assessed from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hosts, economic impact, possibilility of entry and establishment, and difficulty of management.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risk of C.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 introduction to China would be very high. Following the risk analysis,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bacterium introducing to China was suggested as followed: nonepizootic input;the exporting countries should be strictly quarantine;the entry port should strengthen to check.

    Key words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Risk analysis;Plant quarantine harmful organisms

    基金項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13IK277);江苏局科研项目(2017KJ29)。

    作者简介杨万风(1979—),男,江苏兴化人,硕士,从事检疫性细菌致病性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22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是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为害菜豆等豆科作物。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菜豆萎蔫病菌传入和发生的报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显著提升我国豆科作物的品质,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我国先后从国外大量进口菜豆、大豆等种子以及作为加工用途的大豆、绿豆、菜豆、豇豆等货物。随着进口量的增加,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本着既保护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防止该病菌随进口货物传入,又对贸易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的原则,笔者对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进行了风险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危险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

    1风险评估

    1.1病菌分布

    1922年菜豆萎蔫病首次在美国发现,一直是菜豆生产上危害较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北美和大洋洲。在美国,主要发生在东北部各州,而在澳大利亚则主要发生在南部及维多利亚州。该病在欧洲土耳其发生情况较严重,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亦有发生。目前,有该病发生分布的国家有: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委内瑞拉、阿尔巴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土耳其、比利时、保加利亚、意大利、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前南斯拉夫,非洲的突尼斯、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国家[1-2]。很多国家将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列为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也将其归类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

    1.2寄主

    自然条件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主要侵染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多花菜豆(P. coccineus)、利马豆(P. lunatus)、赤豆(Vigna angularis)、豇豆(V. unguiculata)、绿豆(V. radi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大豆(Glycine max)和丁癸草(Zornia glabra)。人工接种情况下,黑吉豆(V.mungo)、豌豆(Pisum sativum)、玉米(Zea mays)等均可被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侵染[2]。

    1.3主要危害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通过带病种子或病残体越冬,侵染后通常可导致幼苗死亡,若种苗存活,则无叶片生长。菜豆最典型的症状是幼苗叶片逐渐萎蔫,伴随退色,植株矮化,幼枝枯死。褪色叶片通常具深绿色、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变色区首先软化,随后干枯,叶片水渍状接种点产生白泡。有时缺乏上述症状,叶片表现为金黄色坏死斑或叶片仅部分萎蔫[2]。

    大豆的幼苗和成株均可感病。叶片首先出现退绿小斑,后扩大,沿叶片边缘开始退绿至中脉。染病组织干燥、变褐而死亡,在有风的情况下,变褐部位脱落,叶片显得粗糙。当种植带菌种子时,种苗矮化,叶片边缘坏死或叶片上有坏死斑,豆荚形成不正常,但在豆荚和茎上没有症状[2-3]。

    据报道,1976年在美国俄克拉河马州,由于萎蔫病的发生使菜豆产量损失达20万t,严重的田块减产高达90%。1982年美国衣阿华州感病大豆田达84%,有些品种种子感病率高达30%。198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绿豆和豇豆的叶片侵染率在5%~90%。在哥伦比亚,菜豆萎蔫病菌侵染丁发草及菜豆种子分别达88.8%和52.5%,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1]。这些报道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严重危害性。

    1.4寄主重要性

    大豆、菜豆等豆科作物的经济地位极其重要。我国各地均有大豆的种植,其中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为主产区。而菜豆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高寒、冷凉地区,黑龙江、新疆、四川等省(区)为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豆栽培面积达890万hm2,总产量达1 380万t,而菜豆的种植面积全国也有50万hm2,总产量近100万t。近几年来随着进口大豆的冲击,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仍然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另外,我国每年出口大豆和菜豆数量均达几十万吨,菜豆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0%,我国豆类作物的生产在世界上仍有重要地位[4-7]。

    1.5经济影响性

    我国的豆科作物多数品种极易感染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如果菜豆萎蔫病菌传入我国,肯定会大幅度侵染我国的豆科作物,引起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也会严重影响我国优质豆类种質资源的出口。为应对控制病害流行采取的疫区划定和加严检测等方法会缩减豆科蔬菜和种子的流转,经济和社会成本大幅增加。除此之外,控制病菌使用农药亦会对生态产生无法核算的环境成本。

    1.6传入与定殖的可能性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是一个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靠种子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国际贸易中带病的种子。子叶带菌传给叶片或直接进入维管束组织,引起系统发病。病菌在无雨的情况下也能侵染,但不能通过气孔侵入。病菌一旦进入植株,即在维管束组织定殖。病菌再侵染主要通过伤口,在一定的条件下,南方根结线虫提供病原侵入的伤口。低温、雨水和大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优质种质资源频繁流动交换,进口豆类货物量逐年增加,豆类萎蔫病传入的风险加大。我国种植的豆类多数是易感作物,种植区域较为集中,多数产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生长。如果该病菌传入,极易造成我国豆类作物的严重损失。

    1.7风险管理的难度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主要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潜伏期时从外部表现上很难诊断,只有通过分离培养、鉴定来确定病原的种类和诊断病情。病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存活,存活期在20年以上[1]。一些国际学者对该病菌的形态、发生、传播、流行、检测、监控、防治等进行了较多的深入研究,发明了分子等检测技术[8-11]。然而我国研究机构对该病菌的研究不深,发明的检测技术手段也较少,仍停留在采用常规方法分离检测病菌。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病原菌感染时多数豆类种子并没有显著的病害特征,存在病原菌漏检的可能性。我国当前的检疫方法难以截断其长距离传播,另外细菌性萎蔫病害一旦发生,也没有适合的杀菌剂处理和防治,除非退运或销毁,没有更有效的检疫处理方法。

    1.8风险评估与分析

    参考前人发表的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方法[12],从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主要分布范围、潜在经济或生态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入可能性和风险管理难度5个方面分析,结合国内外重视程度、豆科作物的栽培情况、生物的传播特性、国内截获频次、检疫处理难度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赋值(表1)。按评价方法的计算程序和公式,得到下列评价指标(Pi)和有害生物风险综合评价值(R):

    P1=3.00

    P2=0.6P21+0.2P22+0.2P23=2.40

    P3=Max(P31,P32,P33)=3.00

    P4=5P41×P42×P43×P44×P45=2.27

    P5=(P51+P52+P53)/3=2.50

    R=5P1×P2×P3×P4×P5=2.62

    按照R在2.5~3.0为特别、2.0~2.5为高度、1.5~2.0为中度、1.0~1.5为低度危险的分级标准[12],确定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在我国是特别危险的农业植物有害生物。

    2风险管理

    2.1非疫区输入

    强制要求出口到我国的豆科种子及货物不得来自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疫区。输出国应提前向检疫机构提供国内豆科作物分布情况、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疫区和非疫区详细分布图。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我国认可的官方措施,在非疫区对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进行疫情监测,确保非疫区内没有危险性病害发生。输出国官方植检机构也应及时向我国通报本国豆科作物本底调查情况。

    2.2输出国应严格检疫

    向我国出口的豆科种子及货物必须来自无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发生的农场或田块。输出国官方对豆类种植基地实行备案登记措施,并向我国检验检疫机构提供该名单且获认可。作物生长期间应严格执行病原菌疫情监测工作。在货物输往我国前,在实验室严格检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检测合格后在植检证中注明详细的检测情况。

    2.3进境口岸严加检查

    我国各指定口岸检疫机构应对进境的豆科种子及货物实施严格的产地检疫、口岸现场查验及抽样检测,进境的种子应在隔离苗圃中执行隔离检疫。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减少和限制引进种子、种苗的审批数量,加强入境后的后续种植监管。一旦在检疫中检出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将会对货物进行退运、销毁等检疫处理手段,并采取暂停或禁止该国豆科作物的输入许可。

    3结论

    经对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及评价,发现该病菌在我国是特别危险的有害生物,并提出了减少其传入我国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将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赵友福.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J].中国进出境动植检,1994(3):38-39.

    [2] 种焱,洪炜,宁跃明,等.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检测方法:SN/T 1586.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 赵友福,高泉准,陈红燕,等.菜豆萎蔫病菌的种子检验鉴定技术研究[J].植物检疫,1997,11(3):129-133.

    [4] 王雪尽.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及对策[J].经济问题,2010(1):81-86.

    [5] 柴岩,廖琴.中国芸豆生产现状与对策[EB/OL].(2008-11-25)[2017-02-03].http:///show.php?articleid=1802.

    [6] 董良利,田森林.山西发展芸豆生产的优势与对策[J].杂粮作物,2006,26(1):54-55.

    [7] 马永华.国内外粮食豆类安全生产指标的比较[J].粮食工程,2007(3):62-64.

    [8] MIZUNO A,NOZU Y,KADOTA I,et al.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protein complex derived from 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flaccumfaciens[J].Ann Phytopath Soc Japanese,1995,61(1):69-74.

    [9] COLLINS M D,GOODFELLOW M,MINNIKIN D E.Fatty acid,isoprenoid quinone and polar lipid composi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rtobacterium and related taxa[J].J Gen Microbiol,1980,118(1):29-37.

    [10] DIATLOFF A,WONG W C,WOOD B A.Nondestructive methods of detecting 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flaccumfaciens in mungbean seeds[J].Lett Appl Microbiol,1993,16(5):269-273.

    [11] MCDONALD J G,WONG E.High diversity in 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flaccumfaciens characterized by serology and repPCR genomic fingerprinting[J].Canadian J Plant Pathol,2000,22(1):17-22.

    [12] 蔣青,梁忆冰,王乃扬,等.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植物检疫,1995,9(4):208-211.

    相关热词搜索:萎蔫菜豆病菌传入中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