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践的演变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践的演变

    时间:2020-04-07 05:18: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卡内基·梅隆大学(CMU)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成熟三个阶段。“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教育哲学的提出,代表CMU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专注于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卡内基专业计划”的推出,确立了CMU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20世纪70年代融合国际视野、技术手段、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元素,学校发展出更加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演变的历史中,CMU适时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高瞻远瞩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培养、多学科融合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

    关键词: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创建于1900年,是美国也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根据英国2014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对世界大学的排名统计分析,CMU位列第24位。其计算机、机器人科学、理学、美术及工业管理专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本科教育中,CMU始终坚持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多学科知识理念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其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其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确立和巩固的发展脉络,以期为国内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技术性、教养性、技工性”——通识

    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1903-1935年)

    CMU创立于1900年,正是美国工业革命对技术人才迫切需求的转型时期。学校所处的匹兹堡市是美国宾夕法尼亚西南部的工业重镇,地区建设对实用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出许多专业技能型学校,卡内基技术学校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学校,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在创办之初就表现出独特的办学构想,他将学校建在自己早先面向全区市民兴建的图书馆、艺术馆与音乐厅附近,构筑起一个学校连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大文化教育系统。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图书馆、艺术馆与音乐厅毫无疑问“成为学生获得思想富足与心灵进化的一条水流不竭的溪流和通往知识殿堂的人生阶梯”。浸润在知识和艺术熏陶的文化氛围中,卡内基技术学校的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文气息。对学生人文素质陶冶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办人卡内基先生己意识到通识教育的文化魅力与教育价值。首创时期的两位校长Arthur Arton Hamerschlag和Thomas Stockham Baker秉承卡内基先生的办学设想,在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做了最初的探索。

    1.第一任校长Arthur Arton Hamersehlag时期

    秉承卡内基独特的办学设想,第一任校长Arthur Arton Hamerschlag上任伊始即旗帜鲜明地提出其教育的哲学思想与治校原则,代表了学校通识教育理念正式开始生根发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人教育意识,即Hamerschlag校长提出的“技术性、教养性、技工性”教育哲学思想。在他写给创始人卡内基的信件中他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技术性”即能够应用科学原理;“教养性”即“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教养的人;“技工”即个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拥有的技能。他认为,技术培训是可以通过自学和他人的传授达到的,但这个过程是一种较为粗糙缓慢的过程,作为学习者根本不可能深入而透彻理解技术背后的本质东西,这样的培训仅停留在熟知的基础上,我们称之为经验的获得,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出拥有技术并且接受良好教育的技工人才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2)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他积极主张和推动学校通过成立免费公共演讲机构,邀请社会著名人士,开设校园演讲活动,鼓励各学院学生进行社会公众参与来获得专业领域外的多元化素质和能力。Hamersehlag校长的教育哲学理念在其将近20年的治校生涯中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这一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学校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至今。(3)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Hamerschlag校长提出构建学校交叉学科与实验的想法。通过发挥校内学科优势,与校外强效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展交叉项目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1916年,卡内基工学院成立应用心理部门,集中6个分支部门共同开展人类工程的研究。一战期间,该部门开展的心理测试研究为美国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这开了学校独特卓越研究项目的先河。

    1912年卡内基技术学校升级更名为“卡内基工学院”,开始给学生提供四年制学位证书,成为正式意义上的大学机构。1910-1920的10年间,学生数量从原先的2224人增加至5000人左右,招收规模增长一倍。为顺应学校升级调整的需要,学校开始集中关注于大学水平即注重学生系统知识与整合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项目。在课程研习标准上,Hamerschlag校长进一步提出学生接受共同基础课程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的入学第一年接受人文、社科、自然基础知识的学习(英语、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绘画、店铺经营实践),通识教育教育课程体系初具雏形。

    2.Thomas Stoekham Baker校长时期

    1922年,Baker继Hamerschlag校长之后出任第二任校长,这个时期正是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从深入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到开始反思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实用主义观念强化了美国实用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卡内基工学院为代表出现了偏重技能化与职业化的教育倾向。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之外,学校给工程学院的师生安排了较为繁重的专业技术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师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与知识比重的不相协调。此种状况引发了许多教师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反思。30年代,卡内基工程学院率先向学校发出“工程学院的课程安排应培养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工程师而非工程技术员”的呼声,作为对这个呼声的回应,Baker校长对原先设立的通识学习部门(英语、历史、数学、现代语言、心理和教育)进行优化改革,设立了基于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集中课程。与此同时,Baker校长继续传承学校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传统,1924年开始组织物理与化学的应用研究,利用大型公司、企业及校内合作力量支持研究项目,整合不同领域专家交叉学科的研究力量,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多领域资源融合预示着通识教育的知识融合理念的兴起,发展出CMU通识教育的特色性。

    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将CMU通识教育思想看作是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阶段。肇始之初的CMU只是一所技术学校,但创始人敏锐地意识到文化素养对技术人才的价值所在,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第一任校长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一方面提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应用与学习的教育教养性,初步提出并实施了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在此基础上,Baker校长更是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推向系统专业的方向,成立独立的通识教育部门。在课程领域之外,CMU通过多领域资源的整合开创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培养的学科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发展出CMU通识教育的特色性。CMU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在其初期的萌芽阶段就体现出其独具魅力的学院特色,并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二、“卡内基计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与完善(1936-1972年)

    经历最初30多年的发展之后,CMU由当初的技术学校转型为提供四年制大学文凭的地方性大学,其外部建设和教育项目都在不断发展。但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大萧条以及学校前期治理遗留下问题,学校的发展遭遇到一系列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包括学校财政资助逐年减少、教职工的工资加薪、如何提高工程学院设备资金预算等。在这样艰难的内外部环境下,学校校长和教员秉持其高瞻远瞩的治校理念,自始至终将学校发展重点放在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内部改革上,其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项目在此期间得到突破性进展。1936年,Robert Doherty到任CMU校长后,全力推动全校范围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被称为“卡内基专业教育计划”(The Carnegie Pla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确立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卡内基专业计划形成于美国严重的社会大萧条背景之下,Doherty校长希望,学校的教育应塑造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至于陷于环境急剧变化的危机中。在计划项目设立之初,Doherty明确提出其项目的目标在于:“塑造学生能力与特质,使其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进行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处理。使其成为一位不断自我学习和进步思考的工程师而不是能力单一的技术工程员,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中合格的公民。”这就指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以下的内涵:(1)学生能够对日后职业与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处理;(2)成为不断自我学习与总结反思的社会综合性人才;(3)成为富有社会公德与文化素养的合格公民。

    2.课程设置

    为实现通识教育计划的目标,在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上,Doherty校长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与学科背景对学校的本科理工学士与社会人文社科学士的课程进行系统专业化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上采用“基础专业课程+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框架体系。在课程设置要求上,自然科学领域,所有工程与科学专业学生修习通用基础性系列课程,通过基础性课程的基础研习,提高自身问题解决的能力。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同样需要学习本领域基础性课程,并在大学二年级增设社会技术性项目,此类项目也是自然社科领域学生需要修习的课程之一。除本专业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学习外,两个领域的学生还须研习跨学科的基础性通识课程,课程比例占所有课程安排1/4。工程与科学领域的学生要求修习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包括英语、历史、经济学等课程。两个领域的新课程均集中于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在本质以此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Doherty强调让学生享受课程内容,规定每天在下午4:30前结束学校的所有课程,原本周六的实践课程被安排到暑假为期六周的学术项目中。

    3.课程管理

    (1)任课教师资格。为保证课程开展的质量与效率,学校聘请不同专业学科领域富有潜力的教职员工特别是自然、人文和社科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课程导师,在保证卓越师资的前提下着手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和实施。

    (2)课程编制与实施。学校教员作为课程的关键成员充分参与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过程,通过每周非正式团队讨论及员工兴趣小组交流等途径为专业计划开展提供资深的建议与想法。学校课程委员会作为计划的组织与协调者,会根据现实发展及时调整与更新有效的课程体系,研讨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特别是1948年学校提出使用“员工评级表”,通过细化和量化的方式考核和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CMU经过前期历届校长的精心治理,学校无论在校园资源建设、学科调整还是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上均取得长足的进步。1965年,Horton Guyford Stever接任校长一职后,在其治校的第三年,卡内基工学院与梅隆化学院进行强强联合,成功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Stever校长主持CMU7年,将学校艺术学院与商学院推向繁荣,女子学院转型为实力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新兴的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学院调整的背后均要求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相结合,促进该校学生科学领域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素养的融合。人文社科学院的转型成长充分证明学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重视,使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课程设置得到不断完善。1968年,提升教师在学校政策层面的发起、思考和推荐的权利,特别是教学质量提升方式的参与领域,同时也体现学校在思考与关注通识教育上已从前期课程本身研究延展到管理层面,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进入一种新的关注视角。

    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CMU通识教育的确立阶段,主要得益于Doherty校长于1936年领导的卡内基专业计划项目。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从全校教育政策层面正式进行系统明确的课程专项计划,明确提出提高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教育目标,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进行分项专业基础课程及通识性课程设置训练,从而形成了正式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调动全校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确保教育教学品质。继任的Warner校长与Stever校长继续将Doherty校长的改革项目进一步推广与深化,各学院无论是项目设立还是课程设置在质量层面都更加完善。特别是1967年学校跻身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行列,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己不仅对其内容本身进行考虑,而且将其思考延伸到通识课程的专业化管理层面。

    三、“国际性、基础性、跨学科、社会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高度成熟(1972年至今)

    二战后的几十年,CMU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金时代”后,70年代的学校整个外部环境陷入多重危机,军事上遭受越南战争的困扰,经济上面临战后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接踵而来通货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使CMU发展面临重重阻碍。面临严重的高等教育环境危机,包括CMU在内的美国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这其中知识和信息改革无疑成为当时乃至此后数十年美国高等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卡内基·梅隆大学敏锐捕捉到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学科,并适时开设与科技应用发展相关联的电脑科技软件、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开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学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CMU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与项目研究依托信息技术背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Richard Michael cvert作为学校的第六任校长在1972年至1900年的治校生涯中,实时把握学校发展机遇,通过众多的技术科研项目推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随着学校国际影响的增强,学校关注的焦点也转向国际性发展方向。交叉学科科研技术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出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要求。1985年设立工程设计研究中心(EDRC),这是卡内基第一个国家级奖励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并将其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一环着力发展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学院利用卡内基梅隆强大计算机综合实力的优势,从原先四个专业方向发展到七个方向,进而形成综合能力更强的院系学科以此不断回应和引领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每个星期都会组织核心课程教师参加会议讨论,此目的在于开发各学院之间的相关交叉课程,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环节被提上重要的议程,1982年,学校成立大学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员工午餐会议、个人咨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调查与研究等”项目,学校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列为学校关注的重点环节。

    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学校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一直进行不断的调整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变化背景下学校内在精神的升华,在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上体现一种稳健与求实。为保证教师与学生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效果,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援助,注重学生研究创造精神的培育。此阶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关注的重点已经具体到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性领域。通识课程的实现形式也更具多样化,学校提供专项资金开设更富学科交叉性和社会基础性的通识课程,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与途径,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个性人格和专业知识能力。计算机学院推出关于“社区中的计算机科学”——让学生走进社区将自己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在社区中应用与推广,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更体现出CMU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科研与社会运用相连接”的独特理念。现今,CMU己形成各学院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设立专门化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和专业网站进行课程管理与资源援助项目,形成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与管理系统。

    这一阶段CMU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在原有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与手段融入原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国际的视角更多地关注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性价值,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在高度系统化与规范化的通识课程设置要求外,以师生的成长性发展为方向对通识课程进行管理,更多关注课程过程性中间环节的管理与评估,通过专门性的管理机构与专业化的援助途径进行更富人性化与特色化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进而形成更加成熟的包含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体系。

    从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不仅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能力为目的,制定富有个性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且适时地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高瞻远瞩的通识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国际视野与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科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发展等,形成其独特的通识教育魅力,对我国工科大学如何构建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教育课程理念实践卡内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