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京味”影视创作与北京文人笔记

    “京味”影视创作与北京文人笔记

    时间:2020-04-17 05:17: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众多影视作品创作中,地域性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中国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典型的地域性影视作品目前有上海、北京、广东、四川、山西等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以反映当地的社会风貌、人文生活为主,在作品内容、人物语言甚至表演风格上都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而以反映北京地区社会风貌和人文生活为主的影视作品,经常被冠以“京味”的称呼。如“京味”电影、“京味”电视剧、“京味”话剧、“京味”电视纪录片等。“京味”是对北

    京地区特色的一种概括式的描述,以北京地区的社会、人情风貌、北京地区的语言为其典型特色。

    本文以“京味”影视作品指代以反映北京地区生活风貌为主的影视作品创作。在这些“京味”影视作品创作中,北京文人笔记对这些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北京文人笔记的创作价值非常值得当代影视从业者进行充分重视与运用。

    北京文人笔记包括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等。北京文人笔记小说给电影、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北京文人史料笔记为人文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影视“京味”特色与北京文人笔记

    美国著名编剧大师罗伯特 ·麦基在他关于剧本创作的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 [1]第十九章谈到作家的创作方法时强调,影视剧创作首要的任务并不是幻想出一个巧妙的场景然后根据场景进行创作,而是在创作之前,用大约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故事的每一幕,用卡片的方式,将自己对故事的研究记录下来,根据这些研究去创作出故事的步骤大纲。作家对故事进行的前期研究,是故事创作的创意来源,也是影视作品是否具有质感的保障。“京味”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进行作品创作之前,对所创作的作品内容、相关背景、人物特点等的研究就是在寻找能够真正引起观众兴趣的创意点。在这些前期研究中,北京文人笔记对这些影视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例如电影《霸王别姬》、电视剧《四世同堂》《京华烟云》《五月槐花香》《铁齿铜牙纪晓岚》等都是以不同时期的北京地区历史风貌、人物传奇为主要演绎内容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而与这些传奇故事相似的更多人物故事、历史故事,却大量被保留在了历代北京文人笔记的著作中。特别是在北京历史上曾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相关风云人物,都会在不同时期的北京文人笔记中找到相关的记载。这些资料有时可以和正史的记录互相印证,成为正史有力的补充;有时却能极大地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类艺术创作。因此,在不同时期的作家创作关于北京故事的时候,文人笔记经常是他们需要参考的重要内容。且不说传统曲艺中的传奇故事大多来自笔记及笔记小说的记载,现代小说、话剧的创作也对其屡有借鉴。但是“京味”影像作品的创作中,对北京文人笔记的重视却没有到位。

    在我们对北京地区相关人文笔记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时发现,大部分北京文人笔记是生活在北京地区的文人、学者通过笔记式的记录将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史料、轶闻、风土名物、历代典制、诗文评述、文坛逸事甚至是述异、幽怪、稽古考辨或地理、水利、象纬、律历、财赋、音韵、医药等的详细记录。由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皇城,文人笔记中关于皇家生活的记录更具有正史不具备的丰富性,其对宫廷生活、宫廷仪式、宫廷逸闻的记录经常让读者大吃一惊,叹为观止。这些丰富的笔记资料,在严肃的史学和社会学、人文学研究中经常是被简单地用作正史之外的参考材料来使用的,只有少数几本例如《万历野获编》《酌中志》《阅微草堂笔记》《郎潜纪闻》《夜谭随录》《燕京杂记》《池北偶谈》等因为其重要的细节性记录、佐证价值和优秀的文笔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对于以虚构想象为主的影视剧创作来说,文人笔记却是极好的影视剧故事创意来源。文人笔记在正史研究中被摒弃的“芜杂”,正是影视故事虚拟想象中所需要的丰富多样的素材与创意来源。以构建人物、历史传奇故事为主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这些需要丰富想象的艺术创作,大都可以在历代北京文人笔记那些被称之为“芜杂”的记录中找到一定的创意来源。宫廷秘闻为主的《酌中志》、鬼怪传奇见长的《阅微草堂笔记》等,其中很多作者记录的人物经历和志怪传奇都可以延展成一个能够充分调动观众兴趣的故事。虽然电影、电视剧作品中已经有一些个别作品例如《魅变》(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蓝本)、《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对其有所重视,但在梳理历代北京文人笔记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影视剧创作者在创作关于北京地区的影视作品时,对北京文人笔记的重视是不够的。或者说,影视创作者因为自身在故事的前期创作中,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不充分,才会出现各类关于北京地区的影视作品与历史时代不符,与人物特点不符,甚至与社会风貌、人文习惯都不符合的情况。而这些不符合,都是相关影像作品的质量频频被评论界和观众诟病的原因。

    因此,记载着北京城各个时代、内容丰富,有时是志怪传奇的文人笔记是影视创作者可以开采的创意来源的宝库。特别是在以擅长拍摄历史题材故事见长的中国大陆,北京文人笔记的创意价值是需要重新审视和挖掘的。

    二、人文纪录片创作与北京文人笔记

    北京文人史料笔记为人文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众多关于北京地区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北京人文纪录

    片是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分类。这种类型的作品并不是以虚构见长,而是采用纪实的方式,记录和展示有关北京地区的社会、人物及历史事件。目前比较知名的电视纪录片有北京电视台制作的《这里是北京》、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宝档案》《故宫》等。而在这些纪录片创作中,北京文人笔记在其创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资料佐证作用,以区别于正史记录的角度,展示了新的視角。

    出于对抓住观众兴趣度的需要,电视记录片的创作在 21世纪以来受到美国系列纪录片《探索发现》的影响,开始注重在真实记录的过程中加强故事演绎和悬念制造的能力。而北京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也延续了这一创作风格,将纪录片中需要展示的真实人物和事件用故事演绎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在关于北京地区的纪录片中,众多关于历史古迹、名人传记、宫廷秘闻和北京社会风俗、小吃等的纪录片都大量采用了北京文人笔记当中的资料。例如关于故宫的纪录片大量采用《酌中志》中关于明代故宫的记载,关于北京小吃、民俗的纪录片也会频频采用《万历野获编》《酌中志》《陶庵梦忆》等笔记中关于明清社会风俗、宗教仪式等的记载。还有关于北京历史名胜古迹、皇家园林、墓葬、帝王生活、后宫秘史等的记载。由于正史对当权者的历史记录多有隐晦之处,后世的纪录片展示中,就更会倾向于采用北京文人笔记中的资料去佐证和推论当时的历史、人物故事。

    查慎行客居北京三十余年,《人海记》系其康熙五十二年告归后,集其客居京师时之闻见杂录 [2]。本书所录多为明及清初典制掌故、人事琐闻。凡科试、职官、武备、宫廷、礼制、海运、图书、物产、人事等,均有涉及,大多得自亲闻,可以称之为第一手资料。而清初记事,更多亲历,颇可资考证。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记典制者有:《汉官给俸》《内阁墨判》《世祖受贺》《翰林外传》《明孝陵享殿》等。记科试者有:《满洲考试》《顺天乡试官员》《洪武科举》《岁贡恩贡》《殿试策进呈》《选历科程墨》《会试同门房刻》等。记武备者有:《八旗分驻》《满汉兵饷》等。记人物者有:《宋献策》《郑贵妃》《阮大铖复用》《刘念台》等。记物产者有:《沙果》《宝抵银鱼》《大内瓜子》《各省贡茶》《鹧鸪米》等。记图籍者有:《续文献通考》《石经山藏经》《乡会试录序》等。卷下多记人物、事件、物产等。有记人物者:《李襄敏诗兆》《唐文恪谥》《陈张后裔》《宋景濂迁葬》《朱文恪胪传》《阮大铖暴死》《马士英伏诛》《李林甫》等。有记图籍文献者:《宋潜溪集》《郑所南心史》《国朝人物编》《藏书之厄》《牧斋明史》《黄石斋著纂》《南内藏书》《韵府群玉》等。有记典制者:《明制宫衔》《入城治丧》《诰命移赠》《明初文臣无谥》《厂卫》《大臣赐第京师》《琼林宴尽七杯》《本朝内监书目》《元旦朝仪》等。有记北京景色者:《灯市》《兴隆寺八景》《阜城门西寺观》《北京廊房》《听经楼》等。

    这种以北京文人笔记作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和佐证材料的北京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文人笔记在北京地区相关影像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史料价值。虽然对于纪录片来说,采用野史还是采用正史作为纪录片演绎的资料来源历史学者们还有争议,但是北京文人笔记在北京人文纪录片中的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在北京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中,北京文人笔记作为历代文人记录下来的知识思想宝库,仍旧具有巨大的发掘价值。毕竟,关于北京的纪录片还在不断的创作中,编导们对于文人笔记的阅读和参照还将会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三、北京文人笔记与“京味”影视作品的质感

    影像作品的质量是创作者和观众都十分关心的重点,票房、收视、投资等等相关问题都与影像作品的质量直接相关。但近几年电影、电视作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雷剧”频出也是一直被评论界和观众诟病的话题之一。这些“雷剧”的出现都是由于影视创作者对于其作品质量的不重视或者说创作者的功力不足导致的。“真正具有戏剧张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具有生活质感的戏” [3],当下影视作品多“雷剧”,特别是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大量细节不符合史实,朝代乱用,语言乱用的情况都是影视作品缺乏质感的表现。增强此类影视作品生活质感的一种方式就是对历代文人笔记的重视。

    首先,影视作品的质感来源于对故事原创性的追求。重复是影视创作的大忌,但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却以重复、扎堆作为快速圈钱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经常出现一部作品成为热点,相似类型的作品跟风而上、泥沙俱下的现象。《致青春》火了之后,青春片扎堆。《泰

    》火了之后,喜剧片扎堆。《雍正王朝》火了之后,帝王剧扎推。《金枝欲孽》火了之后,宫斗戏扎堆。《潜伏》火了之后,谍战剧扎堆。《步步惊心》火了之后,穿越剧扎堆这些影视创作的乱象,不时引来广电总局的各种“限制”,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影视创作中原创性的缺乏。历史事实证明,扎堆跟风的作品从来很难出现真正的好作品,而真正具有生活质感的影像作品,是那些能够潜心于前期创作,在前期调研和各类细节讲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的作品。只有这些作品才能成为新的热点,也只有这种创作方式才是影视剧创作健康发展的方式。而文人笔记在影视剧原创性的挖掘上是具有极大价值的。

    历代北京文人笔记当中,既有宫廷逸事又有民间传奇,既有朝堂典章又有社会风俗,既有真人故事又有鬼怪记录这些丰富的文人笔记中储存着大量故事创作者渴求的原型故事,这些原型故事经过影视创作者真正的原创性建构,都将是能够吸引观众兴趣的好故事。这些文人笔记的价值在“京味”影视故事的创作中虽然偶有出现,但仍旧属于个别现象。对北京文人笔记中大量原型故事的重视,是增强“京味”影视剧创作原创性和生活质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影视作品的质感还来源于对人物生活细节的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虚构的,但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的细节却需要能够完成合理的构建以取得观众信任。失去观众信任的作品,故事讲得再好都不是一个可以打动人的故事。即使是架空历史的作品,在作者所营造的影像时空中,生活的各种真实细节也是构建人物性格和影响故事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遑论需要大量历史细节作为支撑的历史题材作品了。人类生活的大量历史细节可能在正史中的记载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历史人物的时候,但亲身经历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文人所留下的笔记,或者生活在当时的文人所采集记录的笔记,却是寻找和营造这些生活细节的可靠佐证。例如大太监魏忠贤的故事,如果参看刘若愚的《酌中志》,其人物从衣着、言语到日常行为,活动路线等等都能找到各种详细记录的细节。又如讲述帝王故事的明代、清代的朝堂、后宫戏,如果对当时文人笔记进行详细的研读,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需要避讳的语言在人物口中脱口而出,不会出现使用死后的谥号称呼自己,也不会出现文武大臣衣物乱穿一气等“天雷滚滚”的现象。

    如果影视剧创作中对故事的细节能够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服饰、行为、语言等细节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很多影视剧都能够从“雷剧”变为“正剧”。例如 2015年下半年的由现象级架构时空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就是因为创作人员对于大量人物生活细节的重视,使得一部本来忽略年代、人物生活细节只注重宫廷权谋、兄弟情谊的小说作品,成为被观众热捧的年度现象级电视剧。剧中的服饰颜色、造型、宫廷各类仪式的礼节、不同阶层的人物行为方式等细节的考究都成为网友热烈讨论的焦点。这种创作方式给了当下的影视创作者一个非常大的警示,只有真正注重生活质感的电视剧才能真正地吸引观众。而北京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大量细节,特别是历代宫廷、民间人物生活的细节,都是相关“京味”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真正具有“京味”的影视作品,一定是对北京地区各个朝代的细节都讲究到位的作品,而北京文人筆记,就是其中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综上所述,北京文人笔记在“京味”影视作品创作中不仅是重要的创意来源,还是相关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资料佐证和区别于正史角度的阐释方式。在“京味”影视作品的质感保证上,北京文人笔记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的原创故事素材,还能够提供各类原型故事创作时所需的诸如时代风貌、建筑环境、典章礼仪、民风民俗、人物行为话语等各种细节。北京文人笔记在“京味”影像作品的创作中,其价值需要得到重视和重新发掘。

    *本文为张智华主持的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文人笔记研究”(批准号14JDWYB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美]罗伯特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查慎行.人海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3]张智华.生活质感与戏剧张力[J].艺术评论,2015(4).

    相关热词搜索:京味文人北京创作笔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