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时间:2019-01-29 05:32: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
      
      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八部大王”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是土家族历史上的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由于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而成为土家先民崇拜的远古祖先。据史料记载,在酉水沿岸,曾有“八部大王庙”,但在早年已被毁,现存“八部大王之神位”残碑一块。“土王崇拜”是土司制度实施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其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作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梯玛”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治病消灾等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3、征战性
      
      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具有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军的作用。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动作,“锐气凌人”。
      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保留着古代巴渝舞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特色。“每岁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
      认真比较,摆手舞中仍保留着征战性风格特征,在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舞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对”,“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锦。摆时舞者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地打着“十二月”、“农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战士的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巴渝舞主要用于军队鼓舞士气,而摆手舞则重在祭祀。而且在摆手舞中至今仍有“大摆”一节,须持长矛、木棍,作斗争姿态。由此可见,摆手舞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保留着“征战性”的风格特征。
      
      4、审美性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是由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映所构成。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得以遗存(包括动态形象、表演程式、服饰道具、场地等)。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是土家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1)质朴、厚重之美
      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规模上看有“大摆手”、“小摆手”。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战争等宏大场面,表演时舞者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间还要穿插“毛古斯”,表现内容除了神话传说、祭山狩猎外,还有土家先民生殖崇拜现象。“小摆手”则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的场面,舞姿轻柔细腻,表演时很少用道具,也没有服饰的限制,表现的生活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插秧、打蚊子、抖跳蚤、牛擦背、打糍粑等。
      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表现了土家先民对先祖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和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的信念。
      (2)舞乐结合,自然和谐
      《乐论》载:“歌以言志,舞以喧情”。宋代《通志・乐略》谓:“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阐述了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伴奏,三者和谐统一,自然流畅。
      摆手歌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土老司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祭祀祖先、民族迁徙等;另一种是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反映生产生活的情景。在原始的摆手舞中还有打击乐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低沉、浑厚,气氛庄严。
      摆手舞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现象的一朵奇葩,它的产生发展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罗岚(1980―)男,湖南衡阳人,现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路教育与民间舞蹈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土家族摆手特征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