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简帛文字_秦至汉初的简帛文字与隶变

    简帛文字_秦至汉初的简帛文字与隶变

    时间:2019-02-02 05:30: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文章以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为研究资料,对早期隶书字体的形体特点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隶变的手段及规律;多角度审视隶变的影响。以期以此一角,展示出古今文字过渡阶段汉字的使用情况,透视汉字发展的规律。
       一、引言
       “隶变”是用一种新的笔法改变篆书笔法的文字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中的重大变革之一。由隶变而产生的汉字字体就是隶书,隶书包括古隶和今隶两个阶段,“把篆文充实起来,使其跨入新的时代而又呈现出一种新面貌的书体叫做‘古隶’”,古隶阶段是隶变发生的主要阶段。
       秦至汉初简帛文字,时间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所载文字大部分都是古隶,是研究古隶及隶变的重要资料,本文即以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为主要资料,以期窥见早期隶书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二、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的特点
       从字形来看,秦至汉初简帛文字表现出笔画平直性、型态过渡性和部件独特性三方面特点。
       (一)笔画平直性
       笔画的平直性是本时期简帛文字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文字的使用范围扩大,为了书写方便,不断改变篆书的形体和笔势,字体和笔画逐渐趋向省简和平直。简牍帛书书写的快捷,使得竹简文字用笔变化丰富,对比强烈而流畅,很多线条的形态及书法方式与行草用笔趋于一致。”。
       “直”是隶变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别早期隶书和正规篆书的主要特点之一。睡虎地秦简中,很多字变圆转笔画为平直的笔法。如 “上”、“下”二字,峄山石刻分别写作“ ” 和“ ”,而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中,中间的竖笔被拉直,分别被写作“ ”和“ ”。在笔画的平直化过程中,笔画原有的长度变短,以至于简帛文字较秦篆来说显得扁平。
       (二)型态过渡性
       秦至汉初简帛文字呈现出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形态,篆文在不断地解体,隶书却尚未定型,文字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桂馥曰:“篆之初变乎隶也,尚近于篆。”以睡虎地秦简的部分偏旁为例,一个偏旁有多种写法,有的接近篆书,有的更接近隶书。例如:止,大致有五种写法,分别是 、 、 、 、 ,它们之间差别很小, 的写法接近篆书, 的写法则和今隶相似,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是文字逐渐演变的最好例证。
       (三)部件独特性
       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的部分字形,上有别于秦篆,下有异于今隶,时代特色鲜明。这种特色在秦至汉初并非偶见于个别文献资料,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有的甚至为后来的文字所继承,富有研究价值。
       例如“左”,《马王堆・阴阳五行》甲之六作 ,从口,与《班簋》作 、《包山楚简》49号简等作 、郭店楚简《老子》丙6、8、9号简作 同,而与《说文》小篆从工作 者异。《阴阳五行》此字应是受下文“右”作 类化而把“工”写作“口”。
       妾,《睡虎地・秦律》50号简等作 、《马王堆・称》148行下作 ,上从立,与《包山楚简》173号简作 、《楚帛书》丙作 、《古玺汇编》5491作 同,与《说文》小篆所从异。
       三、秦至汉初简帛文字所反映的隶变手段
       从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的资料看,这一时期的古隶已经具备了隶变的全部手段。裘锡圭先生将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方法归为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省略、偏旁变形、偏旁混同五类。赵平安先生依据隶变与表音表义有无关系将隶变分两种情况考虑。与表音表义无关的隶变手段有九种:直、减、连、拆、添、移、曲、延、缩;与表音表义有关的隶变手段有八种:省形、省声、换形、换声、增形、繁声、把象形表意部分改成声符、把象形部分改成表意偏旁。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将隶变的基本手段概括为直、并、拆、省、增、变形、混同七种。
       直:把篆文的弧线、曲线、半圆形的线,拉伸成为直线、或变成折线等节奏明确、棱角感强的线条,象形程度大大降低。例如:目字几乎每一笔都被拉直,变成了竖横的组合,轮廓更加分明。篆文里的女字,从字形上可以看出是女子弯曲身体、跪在地上;隶书里,该字的弯曲部分被平直化,书写更加便捷。
      并:将篆文字形分开的结构连接、合并为较简单的笔画结构。有两笔合为一笔的,有偏旁和偏旁合并的,也有部分结构合并的。合并字形部位和笔画的字,往往还伴随着笔画的平直化。例如:“寒”、“塞”、“襄”三字,繁复结构被合并,尤其中间部分,几个相似结构全被合并,字形更加简单。
       拆:将字形中相连的部分拆开,和“并”的隶变方法相反,往往把一笔拆为两笔。例如:“午”字上边的撇和横,以前是连为一笔的,隶变后的字则将二者分开。“子”字头部像半圆形的笔画,改成近似横钩的一笔,这就和子字的现在写法很接近了。
       省:隶书有时直接省去篆文的一部分,隶变初期,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省去重复或者中间的一部分。黄文杰先生在《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中总结了30多个同形删减的例子,如双目变一目,双虫变一虫,三口变二口等。一个字的中间结构是最不显眼的,改变它们基本不会影响整个字的框架,因此很多隶变后的字都是中间部分发生变化。例如:燕字,在《银雀山・孙膑兵法》里简省掉中间的口字;采字,将中间象形的手的部分拆开。
       增:在原有的形体上增加一部分形体或笔画,既有增加形旁的字,也有增加声符或一部分声符的字。例如:睡虎地秦简中“莫”在《马王堆汉墓帛书・》里写作“暮”,增加了形旁“日”;《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在“原”的基础上增加了形旁“氵”;“卵”在《马王堆汉墓帛书・》里写作“ ”《睡虎地秦墓秦简・》写作“ ”,又增加了一个声符。除形体的增繁外,笔画也有增繁的趋势。如“然”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写作“ ”的同时,甲本中还有增加两横,写作“ ”的情况。
       变形:指一个字在用作偏旁和单独成字的时候写法不同。例如:大字,小篆里从大字的偏旁,写在上作大,写在下横笔变得弯曲,它的演变是很细微的。而隶书的偏旁写法往往会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混同:指在字形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把所处位置相同的不同偏旁变成相似的或者是相同的偏旁。这种隶变的手段简化了文字的形体,使汉字更加便于书写。选取哪个偏旁作为隶变后字体的偏旁,主要是依据简便的原则,笔画多的偏旁被笔画少的偏旁混同,生僻的偏旁被熟知的偏旁混同。例如:活、括、适的偏旁,本是“ ”,隶变为“舌”字,隶变后字形更简单了。
       隶变的手段多种多样,以致于隶变现象纷繁杂芜,放到每个字本身上,更是变化各异。但是从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的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隶变初期最大的趋势是简化。繁复并不是汉字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却始终伴随着简化而存在。“在趋简的潮流里,有些人的好繁是免不了的。”隶变“增”的这一手段就是繁化的体现,但文字发展的总趋势依然是简化。
       四、结语
       秦至汉初是隶变的关键阶段,古隶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简帛则是隶变初期阶段的主要书写材料,简帛上的字除政府文书等官方文字外,还记载了许多日常使用字,除了少数仍用篆文书写外,大都用古隶抄写。秦至汉初简帛文字是我们探讨隶变现象的重要依据,是古今文字发展轨迹研究的关键,是研究文字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黄文杰.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小木太法.汉代隶书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1989(1).
       [4]瓮子杰.汉代隶书产生的原因[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文字秦至汉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