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性情礼统一的价值追求_礼正性情

    性情礼统一的价值追求_礼正性情

    时间:2019-02-11 05:40: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关雎》主旨西汉以来后儒说法不一,楚简文献的出土,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关雎》的主旨。它实际上反映了孔子及早期儒家追求性情礼价值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关雎》 楚简文献 性情礼
      
      随着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孔子诗论》等几部较为重要的楚简文献的出土,《孔子诗论》中有关“性、情、德、命、礼”之说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因而,《诗经》的首篇《关雎》的主旨以及其价值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性、情、德、命、礼”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关雎》的主旨又与“性、情、德、命、礼”存在怎样的关联?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性情礼的内在逻辑性
      《性情论》第二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天、命、性、情、道呈现出直线的生成关系:由天降命,由命出性,由性生情,道始于情。如:天→命→性→情→道。《中庸》开头重要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从这句话可以得出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性(天命)――道(率性)――教(修道)与《性情论》第二简天→命→性→情→道相比,性(天命)――道(率性)――教(修道)少了一个“情”字,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生成关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谓:“道司(始)于青(情),青(情)生于眚(性)。……司(始)者近青(情),终者近义……里(理)其青(情)而出内(入)之,然句(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1}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性情教德”存在的生成关系:
      性→情
       ↓
      教→德
      那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这些简文里的“性、情、德、命、道”建立这样一种关系:
      天→命→性
      ?坻↓率
       情→道
      ?坨↓修
      教→德
      从《性情论》第二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中庸》开头重要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我们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关于“性”这个命题,而“性”经过“情、修道、教”这些关键环节最终指向“德”。“性”、“情”有什么真正的内涵?丁四新先生认为:简文的“性”应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广泛的范畴,它既统摄人的喜怒哀悲好恶的情气,又潜存着人向仁善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内含着智性、力能等素质。{2}所以丁四新先生将“性”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情”、“欲”、“理”、“力”、“能”五素。《性自命出》云:“情生于性。”《语丛二》云:“恶生于性”,“喜生于性”,“愠生于性”,“爱生于性”,“欲生于性”。“恶”、“喜”、“愠”、“爱”、“欲”这些都是“情”的范畴。
      由此可知,《性情论》第二简论述的“天、命、性、情、道”呈现出的直线生成关系:天→命→性→情→道,“情”由“性”生,由天命所降,它有自然性、原生态性。“性”包含了“情”,但个体毕竟存在差异,《论衡・本性》:“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情”与“性”两者之间是性隐情显的关系。但来自天命的“性”是内在的,要通过外物的感发才能唤起,人表现出来的“思虑、欢乐、痛苦”甚至“美恶、仁义”等种种感情是“性”的外在表现,那么这种未经雕刻打磨的“性”一旦被焕发成“情”而显现出来,其聚集的各种能量无论是善还是恶,就犹如洪水猛兽一般会伤害到世间万物。而如何让人的情感得到抒发、疏导呢?要“修道”,要“里(理)其青(情)而出内(入)之,然句(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第20―21号简还谓“君子美其青(情)……善其即(节),好其颂(容),乐其道,兑(悦)其教”。那么解决矛盾的焦点关键在于“节、理、教”。
      教什么?这就是儒家的六艺,《诗经》三百篇作为孔门六艺之一,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孔子及其后学者看得很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并把《诗经》的学习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敲门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而“礼”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礼”的教育是极为看重的,“学礼”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方式,“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可以治人情,礼可以节民心,《礼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必本于天,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以礼正也。”《礼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弄以防之。”《性自命出》篇所谓的“礼乍(作)于青(情)”(第18号简),那么主张教,主张教以生德,主张以礼约束情就构成了下面的逻辑关系:
      天→命→性
      ?坻↓率
      情→道
       ?坨↓修
      礼←教→德
      从整个逻辑关系来看,以“天”为出发点,“天”代表着人性的无法抗拒性,“情”则代表着人性的喷发性,“礼、德”则是最终归宿,而这一切严密的运行,要通过关键的环节“教”,“性”、“道”、“情”得到了洗礼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德”,外发于“礼”。只有通过教礼才能无限地制约“天”带来的人性的无法抗拒性以及“情”带来的人性的喷发性,从而达到性情礼的统一。
      二、《关雎》追求性情礼的统一
      《关雎》是《诗经》305篇的首篇,是孔子及其后学者最重视的篇章之一,有关它的研究在古人留下的各种诗话、词话、笔记、札记等著作中可以发现。它的主旨、在《诗经》中的地位以及其文化价值千百年来不断有学者阐释。
      “男女婚姻两性关系说”、“后妃之德”等等的言说,似乎仍然不符合《关雎》诗的真正主旨。
      上博简《性情论》《孔子诗论》的出土,为认识《关雎》的主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孔子诗论》:“《关雎》之改、《 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第十简)……《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第十一简)……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第十二简)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喻求女之]好。(第十四简)”③
      “以色喻于礼”是其重要观点,《关雎》的“礼”价值也在此。但“情”同样得到重视和认可,《性情论》第十二简:“君子美其情”;第十四简:“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人拨人心也厚”;第十八简:“(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第二十一简、第二十二简:“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情”与“礼”是儒家同样重视和关注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相克性,而《关雎》作为《诗经》305篇的首篇,《关雎》热情赞美了男女之情的同时,通过“教、修道”这重要的环节,解决了“性、情、德、命、礼”存在的内在矛盾,最终使性情礼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关雎》共四章,第一章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的好配偶,言人之天命也,第二章写求得与美丽的女子结合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也,第三章写男子凭着人本能的生理冲动、欲望去求,结果一无所获,随之产生的便是失望和无限的思念,第四章写在凭着本能原始的追求方式失败后,转向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取悦方式。
      细细品味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关雎》重“情”也重“礼”。第一、二章言男女之情的出现乃天命和人性所致,第三章当人性在不能彻底地得到释放之后产生了思念、忍耐、绝望等等种种情感的折磨,而这些曲曲折折的情感痛苦本身就是“修情”与“修道”的痛苦过程。这是本首诗的关键之处,也是人之为人的因素,是下章的伏笔。第四章言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礼”的方式使“情”得到了彻底释放,但这时候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此时的“情”已发生了变化,已迥异于前几章的“情”,它经过了“修道”,经过了礼的打磨与雕琢,转而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由性及情到礼正是《关雎》一篇所体现的“性情礼”的统一性,同时重点宣扬了“礼”的重要性及归宿性,这正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
      
      ①《性自命出》第3、17、18号简,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②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282页。
      ③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
      
      作 者:孙彩萍,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尚学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性情追求价值礼统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