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拉丁美洲又一次“文学爆炸”:什么是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拉丁美洲又一次“文学爆炸”:什么是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时间:2019-02-13 05:45: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世界末日之战》      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是第四十一届国际笔会主席、秘鲁当代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VargasLlosa1936一)的近作。自一九八一年十月在西班牙出版以来,掀起了拉丁美洲的又一次“文学爆炸”。
      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拉美重要的出版社相继大量印行。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欧洲国家也陆续出版它的译本。出版量、畅销量和国际影响不亚于当年之《百年孤独》。以评论严谨、评价严格而著称的秘鲁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阿尔贝托・桑切斯写道:“《世界末日之战》是巴尔加斯・略萨已出版的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作,它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经过锤炼与推敲,把虚构与史实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热情激荡的一八九○年的巴西形象,即一个从君主制向共和体过渡的形象。”
      《世界末日之战》之所以轰动欧美,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就题材来说,它使旧的史实寓出新意。《世界末日之战》的题材是陈旧的,这段史实出自巴西名著《腹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共和革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关头,社会动荡不安,有个名叫安东尼奥的人来腹地宣传原始基督教义。他预言一位英明的君主就要降临,把一切受苦受难的信徒救出苦海。饱受压迫和剥削的腹地牧民――甲贡索人信以为真,纷纷皈依,并把安东尼奥称为“劝世者安东尼奥”。追随安东尼奥的人日益增多,甚至有些外地流窜来的盗匪、流浪汉和冒险家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安东尼奥打算在若塞罗城订购一批木材以便在卡奴杜斯这里盖一座教堂。但是由于若塞罗市政长官认为安东尼奥及其信徒图谋不轨故意拖延交货日期。卡奴杜斯居民得知原委,非常气愤,扬言要袭击该城。若塞罗市政长官故弄玄虚,写信给司令长官,要求派兵前来保护。于是双方冲突日渐激烈,真的爆发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牧民起义,政府三次派兵镇压,都被起义军打败了。第四次出征动用了全国军队的精华。由陆军部长亲自统帅用德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六千名士兵前来镇压几千名以火枪和牛叉自卫的甲贡索牧民。当地全体居民奋勇抵抗,最后,政府军实行焦土政策,大炮把整个的卡奴杜斯夷为平地,然后扑进镇里对居民进行血腥屠杀。全镇居民视死如归,仅存的几个人躲在壕沟里继续抵抗,直到把子弹打光才英勇就义。
      卡奴杜斯牧民起义在巴西历史上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史实。《腹地》的作者库尼亚,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了这个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虚构。
      巴尔加斯・略萨反复研读过《腹地》。他认为,“我们每一个拉丁美洲人都应该阅读它,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十分复杂的大陆。”他还认为:“卡奴杜斯的悲剧就是拉丁美洲国家现实的总结”。可以说,略萨认为《腹地》这个题材仍然能够反映拉丁美洲当前的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借这一史实可以总结拉丁美洲历次起义和革命失败的教训。
      拉丁美洲自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运动之后,革命处于低潮。略萨力图站在今天的高度,赋予《腹地》新的寓意,即,拉丁美洲一直存在着革命的必要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非常尖锐,但是革命绝不能仅仅依靠热情,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象《世界末日之战》题材如此重大,场面如此波澜壮阔,并且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巨著,在拉丁美洲近几十年来是绝无仅有的。国际文学评论界已经预言,八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小说将步入一个新的时期。正象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胡里奥・奥尔特加所指出的:“现在的文学(指拉美文学)作品不能象六十年代那样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要直接唤起读者的良知。因而作品同时要求读者能够就某一部作品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历史、政治),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因此,文学作品的格调不是压抑消沉的,而是预示着一切都将重新开始。”①如果奥尔特加教授的这种预见是正确的,那么《世界末日之战》即是拉丁美洲小说步入新阶段的先驱,它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要唤起读者的觉悟。它提出的史实正是要读者结合现实去思考社会革命这一重大课题。略萨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意识到八十年代拉美作家的重大责任,他写道:“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世界末日之战》是大不相同的,可以说更为雄心勃勃。我写这部书时,觉得这才是我的成熟之作。”②
      七十年代,拉丁美洲许多作家已经不断在寻求新的突破,以便使文学更加民族化和革命化。而《世界末日之战》在题材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倾向。这是它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末日之战》给读者的启示是明显的。略萨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巴西腹地牧民的贫困与落后。这些印第安的甲贡索居民在内陆高原上谋生,常年忍受周期性干旱的袭击,每年还必须向牧场主缴纳一定数额的牲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常渴望翻身和解放,一旦遇到星星之火,便可以成为燎原之势。但是他们长期与外界隔绝,没有文化,生活完全听天由命,所以又容易接受带有宗教色彩的革命思想。略萨一方面讴歌了起义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则毫不隐讳地指出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革命的领导集团目光短浅,用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思想代替了起义的原则和目标。
      在拉丁美洲国家,目前仍然存在着巴西腹地般的地区,阶级矛盾严重。在五、六十年代,武装起义、议会斗争曾经层出不穷,但是几乎都失败了。拉丁美洲人民正在总结失败的教训,略萨选中《腹地》这个题材,使它寓出新意,正代表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心声。它不仅在题材上是个突破,其社会效果也具爆炸性,这就是小说获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艺术手法上,《世界末日之战》代表了拉丁美洲小说界八十年代的新倾向。
      目前拉丁美洲存在着五花八门的文学流派,仅挂着现实主义牌号的就不下十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等。此外,还有直接来自西方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等。略萨本人则是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作品《绿房子》(又译《青楼》)(一九六五)、《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一九七三)和《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一九七七)都是结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在这几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接受并改进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表现手法,刻意追求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立体感。有时采用“中国盒”式的结构,即大盒套小盒,小盒中套着更小的盒子,使情节具有多层次的效果;有时则采用“连通器试管”法,把许多情节最后汇合一处,富于立体交叉感;有时又运用多镜头多角度的方法使人物立体化;有时则运用章节穿插法;以情节毫不连贯的次要章节在气氛上去配合主要章节等等。而《世界末日之战》则摈弃了这一系列的结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然在部分结构布局上还可看出一点点这些手法的痕迹,但主流却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对创作风格的这一变化,巴尔加斯・略萨是这样解释的:“我这本小说用的是传统结构,当然并没有忘记当代小说的技巧。这本小说的主线是一部历险记,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我不得不做出最大努力使之简化,否则真要变成一座迷宫了。我花的最大力气就在于找到鲜明、简洁的表现手法。”③略萨的这番话讲的是形式一定要服从内容的创作原则。使略萨采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的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八十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潮流。据统计,近两三年的拉美小说大部分回到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轨道上来了。略萨看到了这种趋势,并且体验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必须克服盲目性。他写道:“当代小说正陷入一种荒唐和危险的矫揉造作之风中。为追求形式把小说领上了令人生厌的道路,而且作者麻木不仁,他们把文学弄成了古墓一类玩意儿。这的确是一条危险而可悲的路。但是反这股潮流的力量还是有的。许多人正在转回传统小说的路上,也就是转回讲故事的路上,还在利用现代小说已有的成果,还在不断革新,但终究还是转回到传统文学的路上来了。”④
      略萨在《世界末日之战》中,并不象在其它作品中那样去追求结构上的创新。他把精力集中在塑造典型人物上。他力图塑造出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封建贵族、下至劳动群众的典型人物,借以表现这次农民起义在巴西历史上以至拉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从而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人物众多,场面浩大的画卷。有的人物进行了再创造之外,还虚构了几个重要人物。这样便使情节更连贯,历史背景更清楚而且赋予卡奴杜斯起义更新的含义。
      略萨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作家,多次荣获本国及国际文学奖,尽管如此,略萨本人认为以前的作品无论就其题材的社会意义、场景的涉及范围还是人物的典型塑造,都远不及《世界末日之战》。一九八一年在接见哥伦比亚记者时他讲道:“我认为我眼下已经写出了生平最好的作品,那就是《世界末日之战》。”无怪一些评论家认为,以他的《世界末日之战》,略萨无疑将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坚实的候选人。
      
      (《世界末日之战》,巴尔加斯・略萨著,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①见西班牙《命运》杂志一九八○年第二二一八期《八十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
      ②引自西班牙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国家报》。
      ③引自西班牙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一日《阿贝塞》报。
      ④同上。

    相关热词搜索:拉丁美洲爆炸文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