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创新集群:中国产业集聚区的未来之路

    创新集群:中国产业集聚区的未来之路

    时间:2020-03-17 12:09: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产业集聚区背后的深层逻辑如何,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集聚区,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土地开发问题一直缠绕在一起。深圳、浦东、天津滨海等大大小小新城和新区开发的成功,激发了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和建设开发区的热情。园区和新城的名称不断变换,工业园区、高新区、生态产业园区、低碳园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城、科技城……。近两年,河南、浙江、江苏等省又分别出台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甚至订出了每亩项目投资强度和年营业收入、产业协作配套能力、相关企业数目等具体的衡量指标。现在,对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等名词,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产业集聚区背后的深层逻辑如何,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集聚区,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园区和新城一次次名称的变化,发展理念是否有实质性的变化?是否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创新的理念上来?

    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理上邻近的行为主体(企业和机构),有三方面的特征:地理上邻近;产业间联系;行为主体间互动。产业集群应该是在当地企业和机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的关注开始于19世纪末,跨学科交流持续进行了上百年。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重新挖掘了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作用,研究了发达国家成功案例,最典型的是以创新性中小企业网络为特征的“第三意大利”、以高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美国硅谷等。集群也成为很多国家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思维和政策工具。

    从理论上说,企业获得效益不仅在于内部效率,还取决于企业的外部,从产业集聚中获得外部经济,从而降低成本。理想的集群内存在协同效应和集体效率,促进知识学习和技术创新。美国的电影产业在好莱坞、意大利的毛纺织产业在普拉托,相关企业在地理上靠近而且能充分地互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促进技术创新,这就是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本文简称集群)的理念所在。世界的财富主要是在这些集群内创造的。然而,基于发达国家成功集群的发展经验并不能简单地照搬。

    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在特定的产业领域,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在地理上集聚的现象很普遍。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方面来分析,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也不在于产业集聚板块的多寡,也不在于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是朝阳还是夕阳的,而是这些产业集聚区域内的行为主体如何,处在产业部门价值链的什么环节,产业联系如何,是否依靠技术创新的内力发展等。从逻辑范畴上看,纷繁复杂的产业集聚区既包括了产业集群,又不等同于产业集群。尤其是需要大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钢铁、煤炭等产业来说,还需要慎提发展产业集群的口号,以免为盲目发展规模以下的过小企业提供借口。除少数园区以外,很多开发区内的企业集聚现象也不能和产业集群相提并论。

    现在,国内外“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成为时尚的情况下,我主张“产业集聚”是一个中性词组,我们不能认为,只要一群企业集聚到了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一定能发展起来。我们也不能认为,只要这群企业在某个时期发展起来了,它们就一定会永续获得竞争优势。我们更不能认为,只要一个地方打造了产业链,这个地方就能获得经济发展。诚然,产业集聚可以获得节约成本的外部经济效果,还可能获得促进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但是,也会发生负面效应。既然在世界的范围里、历史的长河中,产业集聚的现象十分普遍,从非洲的棚户区[ 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所附的光盘生动地表现了在黑人棚户区初级服务业集聚(广告、服装等)的趋势。]到瑞士的金融区;既然产业集聚的程度有疏有密,产业集聚的绩效有优有劣,产业集聚的未来有盛有衰,那么,产业集聚是一个中性词组。那些毫无章法的非创新性企业扎堆,自然是缺乏创新的。那些在一块空地上,连第一粒种子(企业)都没有,所盲目地规划和打造的“产业集聚区”,其实是“旧瓶装新酒”,与过去“筑巢引凤”的开发区毫无两样。产业地产开发的目的昭然若揭。

    在此基础上,需要转到真正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来。如何理解中国形形色色的产业集聚现象?如何理解产业集群的升级,如何理解中国创新集群发展的意义,从而真正培育中国的创新集群?

    两大类产业集聚区域:园区和集群

    我们可以随时观察到相关的经济活动共栖的现象:在居民区内的理发店、服装店、副食店等共栖;卖面粉的与卖面食的共栖;洗衣摊位和裁缝摊位共栖,由此形成服务区、工业区、市场区等,有些是人们自发选择的,有些则是管理者因势利导而成的,更有规划者预先规划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在中国版图上的产业集聚区是足够丰富多彩的,从产业部门来观察,从高技术产业部门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从弱创造力产业环节到强创造力产业环节,从制造环节到设计环节到研发环节,从加工制造到服务业,都存在产业集聚,成为中国经济转轨中的突出而有趣的现象。

    犹如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的区别,产业集聚区域可分为两大类,即由投资主体开发的产业园区内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和由企业自然聚集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集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但这两组概念的来源完全不同。从理论渊源和发展历史上看,前者主要是外力驱动,而后者是内力驱动。园区是企业发展的地方载体,而集群强调的是企业的关系。如果把园区比喻为房子,把企业比喻为人,把集群比喻为有合作关系的一群人,那么,房子里面不一定有人,如果里面有一些人,他们之间不一定有关系,而有合作关系的人又不一定住在同一栋房子里面。园区作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区域,是一种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进入园区的企业主要是共享基础设施、城市化经济和优惠政策,园区内企业间不一定有产业联系,企业的产业联系可能在园区之外;而产业集群应该是促进企业繁衍及其互动和创新的发动机(当然,就我国基于精细劳动分工以获得低成本的产业集群来说,距离这种创新性产业集群还有很远的距离)。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和吸引外资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和生产外包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在缺乏产业联系和集聚而单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地方越来越难以吸引外资。

    有些产业集群是从产业园区中成长起来的,而有些产业园区又是在原有产业集群的地方建立起来的,这种双向演进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例如,意大利普拉托原先就聚集毛纺织企业基础上建立了配套设施完善的占地 400 公顷的马可罗托(Macrolotto)产业园区,法国规划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技术城经过四十余年发展获得了成功。然而,地方发展并非因为基础设施和物质设备上的便利而自动促进,而是依靠对基础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服务,因此需要支持性的机构来促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传统的产业园区转化为具有功能联系的产业集群并非易事,而转变为拥有物流、技术孵化器和创新中心的系统环境就更难。有产业集群的地方不一定需要产业园区,建设了产业园区的地方也不一定会发展产业集群(图1)。为了享用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而进入园区企业尽管在地理上邻近,但企业之间可能由于产业类别、所有制、所属国、语言等存在障碍而联系甚少,甚至相关行业的企业也可能由于技术标准、行业细分等差异而不相往来。产业集群可能在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这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因此,一些相对落后而没有足够企业的地方,企图用建设产业园区来发展产业集群是有风险的,可能会落空,因此园区的投资需要谨慎。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集群中国未来创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