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论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弱化及对策

    论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弱化及对策

    时间:2020-03-18 05:25: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高校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等现象,本文就德育感知能力的内涵及作用、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的表现、原因、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增强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德育感知能力;弱化;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5—026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也不断涌现,猛烈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德育阵地,在高校部分学生中发出了对德育教育功能的质疑声,产生了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等现象。对此,笔者就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的德育感知能力作粗浅探讨。

    一、德育感知能力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构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如中国“三纲”、“五常”等封建社会维护其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是当时德育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仍然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时期,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1]。它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德育感知能力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突发事件在做出应激反应之后,形成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其具体行为的能力。它是个人感觉能力与德育价值水平的综合反应,较为真实地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感知能力是先天个人生理本能与后天教育培养的产物,比如在我国从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直到大学里开设的“两课”课程都属于德育培养个体形成价值判断的途径。

    在我国现阶段,德育感知能力的作用体现在:首先,对于个体方面,培养良好的德育感知能力是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由于人适应环境只有本能和学习两种方式,但人的本能数量很少,而且人也不可能凭本能而使自己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这样,一个自然人要想变成有德性的社会人,学习主要是品德学习是其唯一途径,参照教授者提供的对象及标准,进行善恶判断。在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人的同时,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技能共同为日后社会环境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准备条件。其次,对于社会来讲,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个体良好德育感知能力的形成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坚持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增强民族团结力与凝聚力,并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感知能力,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付诸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这是德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进而带来了高校德育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利益多元化的发展,金钱作为财富的象征被无限放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在传统的象牙塔内,有的在读大学生把炒股、经商、搞第二职业作为自己的主业,而把学习任务束之高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看成是迂腐的思想教育,动辄以能否挣大钱作为个人能力的象征。也有一些在校大学生缺失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盲目自大,处处以个人为中心,无视学业,贪图享受,自甘沦落为啃老一代。更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的冷漠,自闭,无视约束和纪律,我行我素,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有的靠玩游戏来消磨时光。诸等现象在各高校都有不同层次的出现,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脱节。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道德认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单纯拘泥于课本内容,缺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解析及情景设置,再次陷入“高校德育课程枯燥无味”的怪圈,同教育部多次改革高校德育教材,活跃德育课堂的初衷相悖。当学生们俨然把德育课程的相关理论当作教条放到社会现实中加以执行时,往往碰壁,理论原则的正确性与实际运用的灵活性,成为不能将高校德育感知能力化为现实操作能力的瓶颈。同时,在目前的高校德育教学中,仍存在着硬性灌输理论,从受教育者需要、兴趣、价值观、情感、认知等因素考虑这必然会影响德育的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学时丰富课堂以外的教学,社会调研等形式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德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德育感知能力,从而避免后期遭遇社会挫折后导致德育感知能力大打折扣。

    二是社会环境多种因素影响。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涌现出很多新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的个人往往利用本利益集团的道德评价标准来衡量道德行为,从而造成了对某种事物或事件多种道德评价标准的冲突。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潮的涌入也严峻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思想极易影响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面对多种选择,在缺乏正确引导或利己主义的推动下,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按照学校教育的标准,选择了扭曲的价值判断,从而降低了德育感知能力。再次,社会不良现象也成为模糊大学生德育感知标准的动因,社会的腐败现象及某些阴暗面的曝光,使部分大学生对德育的教化功能表示怀疑。总之,即使学校的德育再精彩,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子们也无法抵御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形成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三是大学生自身主体原因。首先,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中缺乏应有的定向功能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易变、无序的特性[2]。其次,大学生在成长阶段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参加大学德育教育的动机不纯,部分学生是为了取得这门必修课的学分才进行学习的,至于学习收获与教学效果根本不予考虑,因此极其缺乏主动思考、探求、进步的积极性。再次,德育认同氛围的缺失造成学生个体德育感知能力的弱化。由于缺少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的培养,造成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素养的残缺。正是这种残缺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感知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评价的标准。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若干路径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反思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基础。首先,高校德育工作不仅是传道,也是创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运动,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能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价值判断。其次,反思是进步的第一步,针对大学生对德育工作反映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本身必须实现与学生的同学习、同进步,不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讲解、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安排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在强调学生道德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应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大胆拓宽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领域,使认识、体验、践行结合。

    第二,社会道德教育的氛围影响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保障。高校的德育工作并非强行灌输给学生某个概念,而是传递给学生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变革复杂化,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时代,德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多地是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其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影响给予提醒与引导。当然,随着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及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与社会中惩恶扬善的整体风气相吻合,缩小了差距感,在出现某种社会现象时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感知能力提出对策,从而减少知行不一现象的发生。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氛围,必须大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第三,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的关键。现在各种通导技术与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高校德育影响源无限增大无疑增大了高校德育的难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系统中,一方面,家长应积极参与进来,更加有效地致力于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也应适当运用自我教育(自我强化、锻炼意志、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反馈)手段,主动拟定教育计划,积极采取强化措施,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转化和行为控制,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培养良好健康的道德心理素养。自我教育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的关键。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德育教育领域就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德育感知能力,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做到学校德育教育与现实行动选择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Z].新华网,2009-5-30.

    [2]安克杰.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1).

    (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热词搜索:弱化德育感知对策当代大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