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俄罗斯前两次文化“转型”问题浅析

    俄罗斯前两次文化“转型”问题浅析

    时间:2020-04-22 05:18: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现在中国学者认为,俄罗斯文化经历了五次转型。这五次“转型”是向西、转东,再向西,再转东,再向西的一种钟摆式的、在东西两大文化磁场中有规律地“摆动”。其实,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演变趋势未必如此。俄罗斯文化前两次“转型”,实质上是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奠定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类型基础,是俄罗斯一种特有的“东方型”文化。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71—02

    近几年来,中国学者在俄罗斯文化的研究中,有创见地提出了俄罗斯文化的五次“转型”问题。俄罗斯文化的五次“转型分别是:A.接受拜占庭文化;B.鞑靼文化的楔入;C.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D.马克思主义传入或列宁主义兴起;E.当代俄罗斯文化的重新定位。中国学者们认为,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是俄罗斯文化第一次面向西方的转型;蒙古统治及鞑靼文化的楔入是第一次面向东方的转型;彼得一世学习西方的改革,是俄罗斯文化第二次面向西方的转型;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第二次面向东方的转型[1]。中国学者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俄罗斯像一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在东西方两个强大的文化磁场间摆动。”[2] 并进一步论证了俄罗斯文化的五次转向,正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有规律的摆动。

    由于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剖析第一、二次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

    一、接受基督教,就是面向西方的文化转型吗

    基辅罗斯于公元988年接受基督教(即所谓“罗斯受洗”),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接受基督教之后(接受拜占庭基督教),开始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野蛮原始的基辅罗斯文明产生了飞跃,直接接触到欧洲文明最发达的部分,使俄罗斯从此与欧洲文明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3]。因此,接受基督教是俄罗斯文化第一次转向西方,也是俄罗斯进入“文明”的开端[4]。其实,上述观点是值得质疑的。

    1.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拜占庭基督教。在基督教正式分裂之前,拜占庭基督教称为基督教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基督教东、西两部教会从一开始就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西部教会属拉丁文化传统,东部教会则属于希腊和希腊文化传统。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西部教会(中国称天主教),东部称正教。两者更加分道扬镳。东正教在宗教斗争中,坚持自己继承了基督教正统,因此称正教。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大旗被俄罗斯教会扛起,俄罗斯自称“第3罗马”,意即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后基督教文化的正统接班人。今天的俄罗斯文化,是拜占庭文化的发展,而拜占庭文化在西方人看来,是欧洲的东方边缘文化与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混杂的结果,显示出很大的东方特征,它与西欧文化从本质上看并无共同之处。因此,说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基督教就是面向西方的文化转向,是不准确的。应该加以澄清。

    2.西方文化与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不仅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道路,其文化内涵也有本质区别。所谓西方文化,是由下列各种因素构成:希腊罗马文化基础;“蛮族”大迁徙占领西欧腹地;宗教改革和新教文化的逐步创立;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自由商业贸易;人本哲学和实证科学;工业革命;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价值观等等因素的结合,才是今天西方文化的科学涵义。以上内容有人把它简化为“以科学、人本主义和海上贸易为实质的西欧文化”[5],这只不过是上述内容的概要提法而已。但与它同出一源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拜占庭文化是由拜占庭国家境内的希腊人和希腊文化的其他民族创造的,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础上,大量吸收古代东方文化和东方基督教文化综合而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6]。拜占庭帝国灭亡后,拜占庭文化被以俄罗斯人为主的斯拉夫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拜占庭文化虽然处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具有东西方两种文化特征,但从文化本质上看,更多的是它的东方文化特征,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具有突出的东方特征,俄罗斯人继承拜占庭文化以后,更多地是加强了这些东方特征。经过蒙古人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俄罗斯所具有的东方文化特征显然已经完善得自成体系了。因此,俄罗斯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基辅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和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这些影响造成一种社会和文化,它们与在极大不同的力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7] 因此,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塞·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八个特征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制、社会多元化、代议制机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8] 因此,不能把接受拜占庭文化看成是俄罗斯文化面向西方的转型。

    二 、蒙古文化强行楔入就是转向了东方文化吗

    众所周知,在俄罗斯的历史中,约有两个半世纪(1240—1480年)是在蒙古人的强行占领和野蛮统治中度过的。因此不能不对俄罗斯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蒙古人强制式的统治,意味着蒙古——鞑靼文化的强行楔入。蒙古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是:

    1.促进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俄罗斯国家是围绕莫斯科建立起来的。莫斯科公国的壮大,俄罗斯最后以莫斯科为核心的统一,应该说是蒙古统治的“功劳”。俄罗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认为,“罗斯围绕着莫斯科的统一,至少有一半是鞑靼人的功劳。”[9] 在俄罗斯学者中,对蒙古统治持“功劳说”,反对“破坏说”的当属流亡国外的“欧亚主义者”。“欧亚主义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对蒙古统治和统治的后果大加赞赏。他们感叹:“俄罗斯万幸的是,当它由于内乱而理应衰亡之时,它落到了鞑靼人而不是其他民族手里。”他们的结论是:“俄罗斯国家的缔造者不是基辅大公,而是成为蒙古汗王继承人的莫斯科沙皇。因此,莫斯科王朝是以新的躯壳复活的金帐汗国。”“若没有鞑靼人的统治,就不会有俄罗斯。”[10] “欧亚主义者”在观点上虽然比较极端,但可以说没有鞑靼人的统治,便没有莫斯科的强大,没有莫斯科的强大,便没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国家的统一。

    2.强化了俄罗斯统一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意识或民族思想。俄罗斯民族的专制国家意识最初是从拜占庭获得的。俄罗斯人之所以接受拜占庭基督教,除了在文化上与拜占庭有共同的东西外,主要是看上了拜占庭皇帝对宗教和世俗国家的绝对权威和豪华的生活。在建立国家制度方面,俄罗斯统治者最初是吸收了拜占庭的专制集权型的政治制度,但在基辅罗斯时期这些制度还很不完善。莫斯科大公从金帐汗国的绝对权威中,进一步获得了绝对专制权力的概念,从而大大加强了军事统治和军事制度(八思哈制)的概念。此后,俄罗斯总是按蒙古方式来发展军事、土地和政治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农奴制为基础、以军事化编制为体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它还发展了拜占庭的宗教服从国家,而国家忠实于东正教信仰的政治关系,把宗教完全置于国家管理监督之下。这样,从拜占庭到蒙古统治,实际上并不是俄罗斯文化从面向西方迴荡到面向东方的摆动,而是蒙古文化的楔入大大加强了从拜占庭文化中汲取的东方文化的特征。

    3.加强了俄罗斯民族核心文化的形成。蒙古文化240年军事封建统治,不可避免地给俄罗斯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蒙古文化不仅影响了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还影响了它的民族心理、社会组织和国家制度。蒙古文化的楔入,改变了俄罗斯文化的构成,初步形成俄罗斯式的文化模式。从表层文化看,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在现在俄罗斯俄语中,还大量夹杂着蒙古词汇。如钱、鞭子、马、关税等词。俄罗斯人的长袍、圆帽、筒靴都来自蒙古服装。在建筑风格上,俄罗斯东正教堂那些洋葱头式的圆顶,就是哥特式建筑与蒙古特征的艺术结合[11]。但蒙古文化的渗透更多的是在深层文化中,例如,经过蒙古统治之后的俄罗斯,历代上层统治者,总是极为重视国家军事的强大,特别重视对领土的扩张,把它看成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国策。在国家管理上,他们习惯于粗放型生产方式,习惯于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产品习惯于粗大而缺少精密,在思维上则喜欢急攻近利和好大喜功等等。这种文化渗透直到现在仍影响俄罗斯人的现代化进程。难怪西方人开玩笑说,打死一个俄国佬,走近一看,原来是个鞑靼人[12]。1989年立陶宛人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扒了俄罗斯人的皮,你会发现他们的骨头是鞑靼人的。”[13] 这些流传反映一个问题,即蒙古——鞑靼文化对俄罗斯人影响的深刻程度,可能直到现在人们对这一点认识得仍然不够[14]。

    三 、结论

    1.俄罗斯接受东正教,与其说是文化“转型”,不如说是文化“寻根”。因为在接受东正教之前,俄罗斯文化还没有成熟,即形成一种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固定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

    2.俄罗斯接受拜占庭基督教,虽然间接地与西方文化的根源——希腊罗马文化发生了关系,但俄罗斯并未与罗马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发生直接的关系。拜占庭基督教或东正教文化,就其基本特征来说,是以希腊东正教和希腊文化为特征的,此种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特点。俄罗斯接受的都是皇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君主至上和臣民绝对服从君主的意识。这些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当蒙古文化楔入大大加强了东方文化特征后,就不能说俄罗斯文化是由面向西方向面向东方的“转向”了。

    3.蒙古——鞑靼文化,虽然从类型上说属于亚洲式的东方文化类型,但应该看到,鞑靼文化并不是东方文化的主型。东方文化的主型或核心类型是儒——佛教文化。而蒙古——鞑靼文化则是东方文化中比较原始落后的并不能真正代表东方的落后的草原边缘文化。

    4.如果说俄罗斯文化是一种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并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停地”摆动的话,那么,俄罗斯文化头两次的摆动,向西只摆到了拜占庭(并未摆到真正的西方),向东只摆到了亚洲北部的蒙古,也未接触到东方文化的核心。俄罗斯从彼得一世以后开始真正接触了西方,但彼得一世所学的,只是西方的皮毛,西方本质的东西,俄罗斯并未学到,也不可能学到。

    参考文献:

    [1]季志业,冯玉军.一波三折俄罗斯人[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98.

    [2]刘文飞.读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的命运”[G]//见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中译文本序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5.

    [3]杨冠达.外来文化与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J].东北亚论坛,2001,(1).

    [4][5]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庭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

    [6][7]塞·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47.

    [8][9][10]陈训明.俄罗斯的欧亚主义[J].东欧中亚研究,2000,(3).

    [11]曹维安.俄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8;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6.

    [12]曹维安.俄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8.

    [13]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49.

    [14]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Фомин. 《О русской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идее》,《Русский дом》, 2002:7.

    [责任编辑 程 凡]

    相关热词搜索:两次俄罗斯浅析转型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