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狂欢化理论与贺岁片研究]狂欢理论

    [狂欢化理论与贺岁片研究]狂欢理论

    时间:2019-01-30 05:44: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后现代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典型代表,贺岁片无疑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将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针对贺岁片外部形式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情节、叙事语言等进行细致分析;同时深入探讨贺岁片内部思想中的人物形象,世界感受,并对后现代语境中的狂欢化展开审美反思。
       狂欢化理论来自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分析拉伯雷小说中所描述的中世纪的以广场狂欢为主要内容的狂欢节。巴赫金认为“对狂欢节一词应作广义的理解,即指狂欢节、狂欢节式的庆典、狂欢式、狂欢情绪、狂欢意识。……狂欢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根据巴赫金的定义,“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同时他特别强调狂欢化的积极意义,认为“狂欢化使人脱离平时正常的生活轨道,脱离‘自身环境’,人失去他在等级中所占的位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典型代表,贺岁片无疑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些年对贺岁片的研究,基本围绕着其后现代特征进行探讨的,本文试从后现代理论中的狂欢化策略出发,进行细致分析。本文将从外部形式、内部思想,以及对狂欢化的审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着重探讨在外部形式的表现上,这三部贺岁片分别是在哪些方面,并如何体现狂欢化精神特质的;在内部思想里,巴赫金的狂欢化思想精髓是如何渗透在贺岁片中,并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期待视野和世界观,同时反思在大众文化日益泛化的今天,贺岁片所采取的狂欢化形式是否真的有益于电影发展。
       一、形式的狂欢
       狂欢化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庞大而复杂,然而从其基本的外部形式入手,则较能见出狂欢化仪式在受众广泛的电影中所具有的直观表现价值。因此在外部形式表现方面本文将从贺岁片的叙事结构空间化、叙事语言戏谑化以及叙事情节游戏化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叙事结构的空间化
       三部贺岁片不再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经常使用片断化叙事,采用戏中戏结构,强化偶然性,带有鲜明的后现代叙事艺术色彩,从而给观众的欣赏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例如《让子弹飞》中的多线叙事,分别从张麻子,黄四郎,马邦德等人的不同视角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他们几人的交错叙述中,留给了观众大量的空白和悬念。而《非诚勿扰2》中,围绕着秦奋和笑笑的预备婚姻,插入了李香山的故事,这一戏中戏结构的采用,突破了单一线性叙述的渐进性,随着香山黑色素瘤病发的偶然性,跳跃式过完短暂的生命,从而带来的体悟是更能震撼剧中人和局外者的。《大笑江湖》的故事里,看似完整的情节,实则是由各种片段衔接而成,以及笑料十足的偶然性,都弱化了时间的观念,消解了历史的存在感,这里的聪慧绝顶的武林高手以及高不可攀的皇上,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没有了历史的威严和永恒,只剩下了空间的此在。
       (二)叙事情节的游戏化
       游戏化大多体现在对经典情节的戏仿上,这是后现代主义作品表述方式游戏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通过对经典情节的戏仿――即通过虚拟与真实、卑微与崇高、沮丧与欢愉的对比来达到喜剧效果,充满了游戏情趣。《非诚勿扰2》中热闹隆重的离婚典礼,无疑是对圣洁美好的结婚仪式的戏仿,而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对既有的人生价值的权威进行消解和颠覆,使结婚这一经典场景因文本和场景的变迁而产生不协调,从而彰显出荒唐滑稽感,让人们在捧腹大笑的之后,更加深入地思考婚姻和人生的意义。同时《让子弹飞》中片尾马拉火车去上海的情节可以看做是对片头另一种仿制,杀了黄四郎的张麻子,迎来的并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高枕无忧,是一次又一次的别离,似乎是一种结束,似乎又是新的开始。而这显然不符合观众业已形成的期待视野,跳出了理性的方式,以戏仿性的结尾,故意的留白,消解着人生的终极意义判断。
       (三)叙事语言的戏谑化
       贺岁片运用调侃戏谑的语言,来营造轻松的故事情境与愉快的接受氛围,实现喜剧性效果。调侃戏谑的实质上就是一种消解和嘲讽,往往借助于语言和语境的不一致,能指与所指的不和谐,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矛盾,用游戏的手段消解它所叙述对象的恒定性和完整性,消解价值观念和历史的权威意识。如在《让子弹飞》中的“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我要做的有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非诚勿扰2》中的“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散买卖不散交情”,“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大笑江湖》中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别太放肆,没什么用”,这些戏谑式的语言一方面,是为说话而说话,消解了语言的功用,打破了由语法、语义审查和限定的语言规则;另一方面,是为了达成对现存现象的反讽,是一种社会和政治抗议。
       二、思想的狂欢
       巴赫金特意强调狂欢化不仅是表现在外部的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而在于“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这种深刻感受的结果渗入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之中,渗入到人的欲念发展的两重性结合:爱情与仇视、吝啬与无私、权欲和自卑。在贺岁片中具体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和世界感受多元化这两方面。
       (一)人物形象的多元化
       巴赫金说:“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而一的, 它们身上结合了植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非诚勿扰2》中的李香山,《大笑江湖》中的小鞋匠这三个形象的塑造无疑体现了这一狂欢化的审美诉求。这些人物没有绝对的善与恶,高雅与低俗,深刻与肤浅,每个人的形象都是多元化的,李香山珍视感情,注重尊严,希望自己的死于人于自己可以是一种快乐的解脱,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顿悟,但在生命短暂的时间中他却又经常表现的很“随便”,结过两次婚,然后又离婚,作为一个商人,他的目标是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张麻子的自我叙述中,一个南征北战的军人,落草为寇,成为了人尽皆知奸诈狡猾的麻匪,但他本性善良,到了鹅城,为老百姓除去恶霸黄四郎,散财给穷人,内心的正义感与麻匪的称谓以及抢来的县长名号,这亦正亦邪的双重身份是既对“正义”、“英雄”等宏观深度概念的解构,又使这一人物形象充满了说不尽的内蕴。正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对神圣至上的东西进行解符码化”,消解和颠覆业观众业已形成的观点,而这又是对受众思想进行重新的编码。
       (二)世界感受的狂欢化
       巴赫金在他的狂欢理论中,从中世纪后期欧洲人的生活世界入手,将人们的生活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在这里人们被迫服从社会的等级秩序,恐惧、教条、崇敬和虔诚是这一世界人们心理和行为举止的主要表征;另一个是狂欢化的世界,在其中,人们感受着自由自在、亲昵、不敬甚至是亵渎和歪曲的生活形态。世界感受的狂欢化是从狂欢节庆典中引伸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狂欢节所固有的平等、自由、欢乐和坦率的气氛和特征相联系。巴赫金说:“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巴赫金把“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概括为:随便而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狂欢式的俯就关系、粗鄙四个范畴。而《让子弹飞》和《大笑江湖》是这一世界观的典型体现,黄四郎的高高在上,带来的是一种阶级的压迫和民众的愤怒,因此当他的碉堡被炸开之后,人民恐惧的消失而带来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显而易见的。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三、狂欢化的审美反思
       “后现代”是利奥塔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而被詹姆逊发展的一个理论概念,质疑现代性的进步观念和有关连续性、因果关系、线性进化等基本设定,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整体性等观念,消解中心、颠覆神圣、崇高和建构荒诞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主要话语方式。由于狂欢化包含着对权威的“反叛”、原则的颠覆、中心的消解、杂多的拼凑等等,因而伊哈布・哈桑以这个术语来概括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说:“这个词自然是巴赫金的创造,它丰富地涵盖了不确定性、支离破碎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反讽、种类混杂等等。……但这个词还传达了后现代主义喜剧式的甚至荒诞的精神气质,而这在斯泰恩、拉伯雷和滑稽的前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已有所预示。狂欢在更深一层意味着‘一符多音’,即语言的离心力、事物欢悦的相互依存性、透视和行为、参与生活的狂乱、笑的内在性。的确,巴赫金所称作的小说与狂欢──即反系统,可能就是指后现代主义本身”。
       贺岁片这种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典型代表,断地消解中心、挑战崇高和神圣的戏谑,因而契合了传媒时代的后现代语境。在狂欢中,人们通过消解“现代性”以获得暂时的平等甚至于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更侧重于心理层面。生活的压力和社会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约定的束缚。使得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狂欢,可以释放,可以宣泄,使得紧张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后现代美学颠覆了传统美学观,杰姆逊指出,后现代最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艺术的意义就是意义的解构。”,而一味地只强调狂欢化的结构性、颠覆性一面而不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就会带来本雅明所认为的,机械复制消解了高雅文化的“灵韵”,同时很容易成为将娱乐和思想分离的借口。此外中国电影正经历着不断走向受众的时代,正式这种转变,带来了一味取悦于大众趣味而忽视思想性、艺术性的可能性。如果只强调狂欢化的大众性、颠覆性一面而不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 很容易成为将娱乐和思想分离的借口。而这显然也与狂欢化理论丰富的内核相违背,由此可见狂欢化理论的理性审美反思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颖,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贺岁片狂欢理论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