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时间:2019-02-04 05:27: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文化典籍,我们都会发现里面肯定有一个字,那就是“天”。可以说,“天”就是中国人思考的终极问题。   与西方人眼中的上帝、耶稣不同,我们无法对中国人眼中的“天”下一个定义,它就是一个一个苍穹,一个境域,一个充满玄机的境域。
      
      苍天在上
      正如我们每个人抬头看到的那样,蓝天白云,无边无际,它的含义是如此地丰富,以至于我们在那一声声“天啊!”的呐喊中,体现着“天”的蕴意:当我们遭受天灾时,我们会心生恐惧,总以为这是凶兆,当风调雨顺时,我们会认为这是政令畅通、国泰民安的祥兆;当六月飞雪,出现灵异现象意味着,人间可能存在着重大冤情,需要昭雪和平反;当人们的努力无法改变趋势,抱终天之憾时,我们会“认命”,认为是“天意”使然……
      总之,天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似乎高高在上,但却永远不会死板地向人间颁布命令;它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但却又是神鬼莫测,“造化弄人”,化解我们的努力,嘲弄我们的命运。
      正是由于“天”的这种境域化的存在,使得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尽管说不出,道不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禁忌。即使“上帝死了”,我们中国人也不会看到世界的末日,只要苍天有眼,一切都还会散发生机;我们中国人可以什么也不怕,但不能不怕“天谴”,所谓“天诛地灭”也就成了最狠毒的誓言和诅咒。人间的帝王,高高在上,俯视万民,可是逢年过节,还是要祭天,因为天在他头上,时刻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看到自己的渺小。
      
      天人合一
      在先秦诸子当中,墨子倒是发展出了一套“天志”“明鬼”的思想,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人格神,他们不仅实际存在,而且还用“惩恶扬善”的眼睛盯着人间,谁做恶就惩罚谁,谁如果做善事就奖赏谁。这种理论不能说不精妙,但就因为墨子把中国人眼中境域化的“天”演绎成了人格神的“天”,结果被历史淘汰。其实,早在周朝灭商以后,就已经得出了“天命靡常”的结论。“天命”是无常的,它不会专门奖赏好人,也不会专门惩罚恶人,因为所谓的“好人”和“恶人”本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而所谓的“惟德是辅”,也并不意味着只要在人间“修德”就肯定能够承受“天命”了,因为对于“德”的理解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即是表明,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德”摆在那里让你去“修”,你必须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相时而动,顺势而行,摸着石头过河,才能识破“天机”,承受“天命”。
      正因如此,中国人虽然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但仍然还是会去对宗庙社稷、山川大河行祭祀之礼。孔子说的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有你虔诚、严肃地去祭祀,神就在;如果你不严肃,总想在神那里得到一点什么,那神就不在,这种类似“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运思方式使得中国人从来不会外在地去看“天”,也不会用概念化的语言去定义“天”,而是以投身于“天”之怀抱的方式来领会“天”。
      “天因人,圣人因天”,对“天”和“人”之间这种相互参与、相互构成、相互牵引的领悟,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不走到此处,估计我们永远也领会不了“尽人事而知天命”的深层意蕴。
      编辑/赵国瑞

    相关热词搜索:境遇生存中国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