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千手观音》的宗教学解读】千手观音佛牌

    【《千手观音》的宗教学解读】千手观音佛牌

    时间:2019-02-11 05:31: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千手观音》在二零零五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举成功,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从神圣和世俗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谈起,揭示民众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愫。   关键词:《千手观音》 世俗 神圣
      
      舞蹈节目《千手观音》是二零零五年春节晚会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编导将中国老百姓普遍信仰的“观音”搬上了舞台,由一群来自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为观众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表演,演出是成功的,人们从心底里肯定它。然而,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们所肯定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试着从宗教的因素分析演员、舞蹈内容两个方面的特殊性。从空间和时间两维的角度分析《千手观音》作为一个舞蹈是如何将世俗的东西转化为潜藏于观众内心的宗教情愫。
      
      一、演员的特殊性
      
      《千手观音》所选的演员是特殊的,他们是一批来自无声世界的聋哑患者。然而,正是这批特殊的演员赋予了舞蹈不一样的意义。假如同样的舞蹈内容而换成健全的演员来表演的话,哪怕表演者跳得再好,我想是不会达到与这批演员所跳《千手观音》一
      样的效果的。
      演员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们却克服种种困难,为观众献上了最精彩的表演,这正符合了佛教中的一种基本精神: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处逆如顺。佛教讲究的是自性的清静,聋哑在平常看来是一种逆境,然而,在佛家看来,这种逆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顺。人生无常,诸法唯识,五蕴皆空,唯有真如佛性。佛教要求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用一种恬静自然的心态忘却苦难,求得解脱。以邰丽华为首的这些残疾演员在舞蹈中所显现出的那种恬静与自然正符合了这种处逆如顺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触发了观众内心的渴望,现实生活纷纷扰扰、物欲横流,人们总是经常会遇到“逆” 的情况,《千手观音》的演员们给了人们解决这种困惑的方法,那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处逆如顺,用一种恬静、淡泊的心态去生活,忘却思念,求得解脱。
      
      二、舞蹈内容的特殊性
      
      《千手观音》是以“观音”为舞蹈内容的。这种特殊性同样也赋予了舞蹈特殊的意义,假如是同一批演员,而换跳另外一个舞蹈,我想也不会达到和这个
      舞蹈一样的效果的。
      “观音”又称“观世音”,梵名Avalokite ’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观世音”信仰是以“观世音”菩萨为崇奉对象的宗教信仰。
      中国民众的观音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已有“家家有观音” 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民间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已经成了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无论是在灯火阑珊的城市还是在阡陌交通的乡间,每家每户供奉的神都是观世音,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时,人们便做些好吃的到寺里或在家供奉观世音。历代文人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观音信仰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西游记》中的观音普度众生,有求必应,人们对其的信仰远远超过了玉皇大帝。以大慈大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源于在印度兴起的佛教,对于一位外来神,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持久,如此强烈地信奉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中国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政治上的混战,使得百姓生灵涂炭,人们在苦难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舍生取义”和道家的“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享尽快乐”无法从根本上使人们摆脱这种苦难的生活,摆脱这种迷茫和困惑。佛教本着能够解决现实中人们的苦难开始在中国兴盛,人们的观音信仰达到高潮。
      观音神不像别的神,它有很多造像。千手千眼观音是众多观音形象中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据唐代伽梵达摩所译《佛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记,这位菩萨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在中国民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来历源于元时管夫人所撰《观音大士传》:当妙庄王之女妙音为父献出手、眼之后,其父“吁叩天地,求为完之”,因而妙音有了千手千眼。千手观音的特点在于其手、眼众多,达一千只,这种神力能灭罪治病,降伏魔怨,满足祈愿,请雨止雨等。中国民众信奉千手观音正是由于观音信仰的世俗化表现,它能够关心现实的利益和来世的幸福,而不仅仅是精神的解脱。
      然而,信仰是内心的。《千手观音》作为一个舞台表演节目又是如何从内心打动观众,如何将外在的世俗的表演转化成内在的神圣的信仰?
      1.空间上的神圣化
      《千手观音》首先是作为一个舞蹈呈现给大家的,它不是一尊佛像,而是活生生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世俗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这种舞台艺术与民众的内心信仰之间的转换呢?与神圣相对应的是世俗,耶和华神对摩西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社会学家杜尔凯姆也提出:把世界分成两个领域,一个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则包括所有世俗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宗教徒眼中,空间并不是均质的,有神圣和世俗之分。同样,在普通人的眼中,空间也并不是均质的,每个人进寺庙祭拜的时候都不会像平常进商场一样随便,大声喧哗,都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进入寺庙的,虽然有时这种祭拜是带一定功利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将世界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神圣世界、世俗世界。《千手观音》中的“观音” 形象赋予了演员神的形象,同时也赋予了舞台空间的神圣性。此时,演员是显圣物,即观音形象的替身。舞台便是神圣的空间。与此截然相反的便是观众席。观众是俗民,观众席便是一个世俗的空间,演员便是人们通往神圣的中介。
      总之,将“观音”搬上了舞台,便是对舞台的一种圣化,观众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这种神圣空间中,这便是观众心中潜藏的宗教情愫,观众将自己的宗教信仰隐藏在这种隐性的宗教行为中,得到由世俗向神圣的转化。
      2.时间上的神圣化
      同空间一样,时间也并不是均质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些特殊的日子和平常不一样。春节,即“年”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早在远古时期,春节就已盛行。相传在商朝的时候,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看到当时节令混乱,不利农事,于是他以自然现象为启示,设计了测日影,记天时长短的日柩仪和用漏水计时的五层漏壶,通过观察,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白昼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最短的一天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万年,就把春节叫“年”。年是时间单位也是计时单位,它的产生跟农耕时令有密切关系,是一个自然节日。然而由于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冬季大地冰封,万物枯竭,一到春天万物更新,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便借助想象力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力量的主宰,神在一年之内让农作物生长循环一次,那么在经历了冬季,春天即将来临之时便是神出现的日子,也就是最神圣的时间,是神给予大地生命的时间。在阐述春节的神圣性之前,先来看一组词:“Templum”,拉丁语,意为“圣殿”“天界”等,“Tempus”,拉丁语,意为“时间”“ 时代”。住在美国西海岸山岭及加利福尼亚一带的印第安居民集团――尤基人,“年”是用地球或世界“已经过去了”这种词汇揭示了世界和宇宙之间在本质上所固有的宗教联系。宇宙被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出生、发展并在每年的最后一天死去,而将在新年的第一天获得新生。这种再生是一种出生,因为时间在新年的第一天将会重新开始,所以宇宙届时将被重生一次。
      人们一旦进入到春节,便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时间范围内,这时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和平常不一样,每一个行动都是与诸神的交往,《千手观音》的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与神交往的时机,观众这时不仅仅是在看晚会,而是在进行一种神圣的活动。《千手观音》放在了春节晚会上,这也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由此看来,《千手观音》所选的时间正是人们认为的一年中最为神圣的时间,它与舞蹈内容“观音”的结合,赋予了舞蹈神圣的意义。
      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千手观音》都达到了从世俗向神圣的转化,用世俗的形式激发了潜藏于人们内心的隐性的宗教因素,这就是《千手观音》获得成功的原因。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勇丽(1981- ),山西平遥人,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赵振国(1979-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助理讲师,从事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伊利亚得:《神圣与世俗》。
      [2]卓新平:《神圣与世俗之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3]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徐杰舜主编:《汉族民间风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相关热词搜索:宗教学观音千手解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