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曲水流觞,婉兮清扬 清扬婉兮

    曲水流觞,婉兮清扬 清扬婉兮

    时间:2019-02-12 05:29: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芸娘 王桂庵 勺水洪波 常山蛇势   摘 要:《王桂庵》是《聊斋志异》中讲述人间真情的名篇。曲折的情节使短短的篇幅显得跌宕起伏,伏笔与照应的运用令情节奇峰突起又合情合理。小说用王桂庵的视角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富有现代性格的平民女子的形象,也暴露出封建时代妇女因地位低下带来的痛苦。作家还运用典故和象征方法,共同创构了宛转流动的审美意境空间。
      
      这本是一出才子佳人的轻喜剧,在欣赏过《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读者眼中并无特别之处,尤其在狐妖花鬼烟视媚行的聊斋中缺乏奇幻色彩。然而从中国古代的文章学角度来看,这篇短篇小说集中了借勺水生洪波、常山蛇势、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而且人物形象颇有现代思想的元素,值得细细品味。
      
      一、情节曲折 巧用伏笔
      
      本篇可分为江边偶遇、追寻芳踪、求亲、返家惊变、最终团圆五个部分,在不长的篇幅内情节一直在跌宕起伏中。每个部分也都是一波三折,令读者在惊叹峰回路转的同时,却无刻意经营、为文造情之感。
      江边偶遇可谓是忧喜参半。世家子弟王桂庵邂逅一位美丽的操舟人之女,心生好感。然而他的频频顾盼对方如若不觉,先受挫。之后他用吟诗的方法吸引对方注意,赢得佳人顾盼,小进。然而对方只是“斜瞬之”,进展不大。王桂庵更心驰神往,扔了一锭金子过去,这位女子居然把金子扔掉,让他大惑不解,又受挫。王公子接着扔过去一串金钏,这次对方装作没看见。正在有意无意间,女方的父亲回来了,如被看到可能会引来轩然大波。女方却在不经意之间把金钏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麻烦。对方解缆驾舟而去后,王公子方醒悟到佳人并非对自己无意,然而芳踪杳然。问不到对方的姓名来历,追又追不上,挫折更多。人物的心理在几经起落中曲折起伏,如果情节设置成情挑――成功,看文的乐趣就不知少了多少。
      追寻芳踪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是同中有异。王公子痴心一片,一年前的相遇仍然让他魂牵梦萦,到了“买舟江际若家焉”的程度,还是没有伊人的消息。这时作家设置了一个梦境,梦中清晰地看到遍寻不获的佳人正在一个江村中。王公子遇见佳人备述相思,“方欲狎就”,也就是刚刚想做些亲热的举动,却被女方父亲的归来惊破了好梦。即使在梦中,王公子也受了挫折。真正相遇与梦境连景物都一模一样,内容却大不同。佳人先吓了一跳用门挡住自己,叱问何人,见他走近就马上关门。等王桂庵备述相思也并未立即感动,而是隔着窗户细细盘问并提出疑问,以他的情形应该早有妻室。王桂庵回答如果没有遇见她,那肯定已经娶亲了。诚恳的话语让她放下戒心,谈起当时金钏犹在,料想真正钟情者必定会有消息,并嘱咐他准备提亲。王桂庵喜出望外到连姓名也忘记问就准备走,还是细心的芸娘呼唤告知,此时称呼“王郎”的细节,在心里已认定他了。在这幕再见定情的好戏中,男方诚恳相求,女方步步为营,真实细腻。
      求亲的过程也是峰回路转,先苦后甜。王公子亲自上门摆明门第,送上百金作为聘礼。本来以为一说即成,却被一口回绝。王桂庵大失所望,辗转反侧,虽觉得娶船家女可能被人笑话,但无奈中只好拉下面子,请世交徐太仆出面做媒。原来孟翁不屑于这位王公子以金钱门第炫耀,无媒自己提亲又缺乏诚意。直到有世交做媒,征求女儿意见后,最终同意。
      才子佳人成就了美满姻缘,只要说此后过着幸福的日子就应该结束了。可是小说的高潮――舟中惊变却出现在婚后结伴回家的途中。小夫妻闲谈中,王生炫耀眼光说当时就看出芸娘不像操舟人之女。芸娘解释清楚并嘲笑他动辄以钱动人的伧俗。王桂庵不甘屈居下风,故布疑阵谎称已有妻室。芸娘本以为遇到了可以相守到老的至诚君子,此刻爱情跌成了碎片,不愿忍辱偷生,投身到了清澈的江中。这一出“借勺水生洪波”①的神来之笔,矛盾突然爆发出人意料之外,造成的后果也让人始料未及。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冲突,一句戏言成就了情节的高潮。
      当然,故事的发展还是曲终奏雅,王桂庵因戏语害死妻子,又害怕岳家的质问,所以到亲戚家躲了一年才回来。在路上避雨,父子天性让小儿依恋不去,引出夫妻重逢,澄清误会,一家团聚。大团圆结局有心理补偿作用,也是普通人的愿望所在,在这里也未能免俗。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有所谓“常山蛇势”,出自《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②在小说中也就是要讲伏笔和照应。情节固然离奇,如草蛇灰线,但会留下隐约可循的线索,读者阅读时对某些情节隐隐有些疑问,关节照应中早就有暗示,揭晓后才恍然大悟,回味后方解其妙。王桂庵与芸娘爱情的障碍在于双方门第和贫富悬殊。但是王桂庵此时刚刚丧偶,填房的要求可以不必太高。芸娘出场时只是操贱业的船工之女,所以王桂庵直接以金钱挑之,几经碰壁之后才觉得此女非凡俗可比,后悔没有定下亲事。他虽然痴情一片,但是在求亲时还是犯了同样错误,遭到孟翁的拒绝,父女俩对金钱的态度如出一辙,对终身大事的慎重态度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桂庵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世交,徐太仆也提出疑问,孟家虽然家境贫困,但身份亦属士人而非船工。直到婚后方知是因为看亲戚偶尔借船一用。这样,细节的严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索,让情节的发展都有迹象可循。小说巧妙地运用这种误会,王桂庵因眼光不高受到妻子的嘲笑,引发谎言,造成了重大的误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短篇小说中,情节设置奇巧如入苏州园林,本来不大的庭院经过精心布置,亭台楼阁间因巧妙的隔断,移步换景则所见不同,在迂回曲折中不觉其小,反而意味无穷。正如园林艺术把游览空间上的连续通过变化的视角给人以新鲜的质感,这篇小说也是用情节的曲折让人们的期望不断落空或延展,让阅读过程始终处于猜测与期待之中,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二、香草美人 相映成辉
      
      这篇小说从王桂庵的视角来讲故事,所有情节的发展都在他的视界中展开,这样的写作手法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有视角的限制,但是也避免了以全知全能的态度俯视全局,带来了更多的悬疑和期待。王桂庵在文中是作家极力赞颂的痴情种子,甚至在附文(即评剧《花为媒》的原型)的评论中也毫不掩饰对于他的称赞。然而从王桂庵的视角中看到的全是芸娘,她才是本篇小说中的中心和最光彩夺目的形象。作家看似笔笔写王桂庵,实际上是写芸娘。
      芸娘是聊斋中缺乏奇幻色彩的平民女子,但是在平凡后隐藏了一个慧黠的新女性的形象,颇具现代女性自尊自爱的人格之美。这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塑造的,先是从王桂庵的眼睛来看到她的外在美,用对金子不屑一顾的态度表明她的个性。毕竟在那个年代,家境贫寒的女子对金钱秋毫不取的态度非常难得,而对王桂庵的吟诗示爱却略有回顾,对金钱和才学不同的反应表现了她的价值取向。看似对金钏置之不理,却在父亲面前巧妙地遮掩,表明了她的聪慧。芸娘对王桂庵有一定程度的好感,但表现得含蓄有分寸,符合一个闺中少女的情怀。她保存着定情的金钏,作为女孩子不便告诉父母,但是已经回绝了很多求亲,等待着王桂庵的消息。后来直到定情时才承认这段邂逅在她心目中也有相当分量。求亲过程中也证实了芸娘在婚姻上有自主择婿的决定权,父母也要征得她的同意,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更是难能可贵。
      舟中惊变中芸娘投水,读者如果早知道原因只是个玩笑,也许觉得这一幕只不过是夫妻间的戏言造成的误会,仔细分析却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这个时代还是包办婚姻占统治地位,自择婚配对象不仅被认为不道德,还要冒很大风险。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一步也不能走错。两人邂逅相逢在路途间,彼此之间并无深刻的了解。对女方来说,一旦所托非人,可能是一场噩梦。而芸娘又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很注意保护自己,在交往中就表现出不肯非礼苟合的谨慎。她为自己的独具慧眼而骄傲,追寻的是忠贞的爱情,而梦想落空对她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刚烈的芸娘用死来表达她的抗议,这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表明了她对于爱情的执著信念,根本没有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从聊斋的其他篇章诸如《邵女》《妾击贼》等来看,为人做妾遭遇之酷可见一斑。在封建礼教的要求下,妾室要把遭受正妻欺侮视为理所当然。聊斋中有些女子自甘为妾,无论正室如何凌虐都甘之若饴,与其说出于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被虐狂型性格,不如说是曲折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整体的压迫。芸娘是个有着个性独立自主、绝不妥协的奇女子,她有对自身的坚持,追求的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真感情,如果不能,宁可“举身赴清池”③,也不会摇尾乞怜剩余的渣滓。因此在重逢环节中,依芸娘的个性绝不会再去找王桂庵,但是她也没有向救助她的莫氏夫妻提出返回家乡,一方面是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另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怀孕,对王桂庵爱恨交织。所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天真的孩子激发父子天性来引出一家团聚的主题,设置非常巧妙,让芸娘的形象更为完整。
      孟翁的形象不过寥寥几笔,也显得非常生动。在才子佳人的初会中他只是个模糊的远景,而到了再次相逢时,孟宅的环境暗示着芸娘的生存空间,也代表了一家之主的审美眼光,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风采。他家境清贫到看亲戚要借船亲自操舟前往,但是面对金钱的引诱毫不动心,颇有恬然自安的隐士风度。接待求亲时,孟翁在篱下设座款待,态度落落大方,不为重金所动,三言两语就把王打发走了,可见其对于世情的练达,也出于对女儿的了解。父女两人对于金钱的态度,对于婚姻的谨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了高洁的情怀。第二次有了世交亲友的推荐,看到王生的诚意,还要征求女儿的意见,表现了对女儿的尊重。孟翁探亲时因为没有看到女儿女婿,其家人又吞吞吐吐,所以坚持在王家等待了两个月。这既表现出孟翁对女儿远嫁的不放心,也表现了他对世情的洞察深刻。如果芸娘真有什么意外又会如何?小说于此处戛然而止,给我们以很多设想。
      
      三、烘云托月 流动之美
      
      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用人名、花木名称结合典故来暗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细读之下韵味悠远。如小说中出现的三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王樨、芸娘、孟翁,都是香草的名称。王樨,字桂庵。樨指木樨,桂花的别名。芸是香草名,有香气,可入药,也叫芸香。孟翁表字江蓠,也是香草名。《楚辞・离骚》:“扈茳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④司马相如《子虚赋》:“茳蓠蘼芜,诸柘巴苴。”⑤这些名字隐喻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芸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自尊自强的女子,她的父亲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父女两人都有着清白自守的节操,不以家贫而自馁,不以门第金钱来衡量人,恰好和他们名字中所隐含的香草的寓意吻合。
      运用诗的典故来隐含深刻寓意,作者可谓涵义深远。如在初逢时,王桂庵为了博得佳人注目,吟诵了一首王维的诗《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⑥本意是描写两个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借美丽的越女江头浣纱却无人理会,寄托了贫寒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在这里的引用却另有深意。用洛阳女儿比喻芸娘,是赞其美丽;以良人自居是为了表现自身的矜贵,也隐含了求偶并非为了追求风流韵事的诚意,而诗末尾的对越女的怜惜也暗示了不要让青春年华和美好机会无端错过。用吟诗引起佳人的注意,王桂庵是在表现自己的文采风流,所以这首诗的选择也下了一番工夫,既表现他的个人性情,也隐含了求偶的含义,运用得非常巧妙。
      王桂庵在梦中见到芸娘家时引用了一句诗:“门前一树马樱花。”清吕湛恩注说典故出自于《水仙神》:“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这首诗用一个爽朗的女孩子的口吻,向意中人说自己的住所,“郎若闲时”含蓄地表达对恋人的期待,有南朝乐府诗歌的明朗大胆,马樱花寓意双关,既明确地表示了家门前的植物,也隐含了希望成双成对的意思。清人冯镇峦认为这是元代虞集之作。然据考证应来自于元张雨的《湖州竹枝词》,而马樱花实际是作者有意从紫荆花改动而来,涵义深远。⑦马樱花又称合欢,由于叶子夜间成对相合,俗称夜合花,暗指男女之间的结合。所以王桂庵欣得好梦,唯恐说出去会让这个梦破了不能实现,所以秘而不宣,结果也真的如他所愿按梦中路径寻到了意中人。虽然多少有些神秘色彩,但是联系他苦苦寻觅、“行思坐想,不能少置”的追寻过程,也觉得在情理之中。
      小说还详细地描述了芸娘家的景物。典型的江南小村庄,竹篱柴扉,马樱花盛开,芦苇秆编成的篱笆,窗前有美人蕉,竹晾衣架上挂着女孩子的裙子,描写非常细腻真实。写景也不是单纯为写而写,这样一个生趣盎然、洗尽铅华的江畔水村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沾染任何物质世界的利益和争夺,表现出了其中主人的性情。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烘云托月、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作用。
      此外,这篇小说所发生的故事大都在长江之中,体现了水的流动曲折之美。让人想起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几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两者意境也非常相似。王桂庵和芸娘相逢在泊舟江岸时的渡口,相聚之后各自离散,如果没有那一见钟情的美丽瞬间之后的坚持,那么这份美好可能就会如流水而散。再次重逢也是在江村之中,和当初的架舟探亲遥相呼应。因戏言而陡起风波也发生在回家的船上。芸娘投身江中,仿佛是让滔滔江水来证明自己的尊严。江水似乎独具灵性,像是芸娘的保护神,呵护着这样一个秋水为神玉为骨的刚烈女子。整篇小说极尽流水的蜿蜒曲折之妙,江水悠悠中蕴含着不尽的时间感叹和空间的转折之美,让人们进入一个香远溢清的审美天地。
      
      作者简介:鲍俊晓,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美学。
      
      ① 见金圣叹评《水浒传》第43回夹批。
      ② 孙武:《孙子兵法》,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23页。
      ③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见徐陵选编《玉台新咏笺注》。
      ④ 屈原:《离骚》,见戴震《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页。
      ⑤ 司马相如:《子虚赋》,见《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⑥ 《王摩诘全集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⑦ 据赵伯陶:《门前一树马樱花》,《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2期。

    相关热词搜索:曲水流觞清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