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论《昙花记》与屠隆的人生境遇和宗教情怀] 人生的境遇

    [论《昙花记》与屠隆的人生境遇和宗教情怀] 人生的境遇

    时间:2019-02-12 05:31: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昙花记》 人生境遇 宗教情怀   摘 要:屠隆的仙佛剧《昙花记》是一部抒写个人情志的传奇作品。主人公木清泰寻仙访道的艰难历程是作者思想矛盾的体现和象征。在遍历各境后,木清泰与妻妾同往西天,共证菩提,而其儿子木龙驹则承袭定兴王一职,表明了屠隆儒释道“三教并立,不可偏废”的主张。作者还借木清泰的一心向佛,表达了对佛教的迷恋和推崇及由此而达到的精神上真正的超脱。
      
      明代中后期,言情剧大放异彩之际,屠隆的仙佛剧《昙花记》问世了。尽管仙佛剧有其历史和渊源,但是在“男欢女爱”“才子佳人”流行题材的氛围中,在传奇从史传、戏曲小说中选取素材的风气下,《昙花记》的出现还是有些突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以致许多人纷纷猜测其命意。流行的说法有三种{1}:一是影射西宁侯宋世恩,为宋氏正名;二是言屠隆自负其才,托名喻己;三是隐指总兵杜松尝弃家为僧。第一种尽管有名士沈德符于《万历野获编》中的记录,但沈氏是席间“听闻”,他自己也不明就里,因而尽管此说流传颇广,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并不可靠;第三种是附会之说。一般认为,第二种较为接近,《昙花记》“宗教意识强烈,是作者宣扬佛法与仙道的一部传奇。然而作者在宣扬宗教思想的同时,又把自己的人生遭际融入其中”{2},应该说,作品中主人公木清泰的经历与屠隆的遭际关涉不大,但是,其中却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精神状态,再现了作者心灵的矛盾、挣扎和凭借宗教实现精神上的超脱的过程。
      
      一
      
      《昙花记》作于万历二十六年,其时屠隆已五十六岁,这是他的第一部戏曲作品。屠隆从年轻时即十分喜爱戏曲,家中组织过戏班,自己也曾上场表演,并表示过创作戏曲的愿望,但在人生的晚年弃置驾轻就熟的诗文,而用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文体进行创作,不仅仅表明了屠隆艺术创造力的旺盛,更源于戏曲表现人的个性和情怀的得天独厚和淋漓尽致。屠隆在以后的七年中(直至六十三岁去世),又创作了戏曲作品《彩毫记》和《修文记》,皆为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而《昙花记》可视为屠隆大半生情怀和思想的总结。屠隆出生时家道已衰落,父亲又早逝,屠隆五位兄长皆默默无闻,屠隆的母亲视小儿子为振兴家族的希望,“愚兄弟六人,诸兄弟皆文学学不就。――乃不肖隆稍稍以文学起诸生间,家母慷慨谓不肖曰:‘自尔父以拓落自适,遭家不幸。吾备尝诸艰难,积数十年于兹,今老矣。儿子用文学有声,辱知乡之荐绅先生,庶几逢时致身,光起大业,无论逢时致身,即克自砥志好修,而不忝为人,即尔父母之志愿伸矣。’”{3}在这样的家境里,屠隆为仕做官的念头尤为强烈,“隆耻父兄之弗振,而家之日落也,砥志立名,以勉树尺寸”{4},他希望凭借自身的才华通过科举立身扬名、振兴门户。屠隆孜孜读书,万历五年中了进士,授颖上县令,一年后调任青浦县令。在任上他勤于政事,关心民生,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如在颖上自筹资金修建河堤,消除了城东大河的危害;在青浦为许多下层百姓平反、伸冤,还采取强硬措施惩治豪族的不法行为,等等,是公认的清官、好官,“士民皆爱戴之”{5},他离任时,百姓恋恋不舍,倾城相送。万历十一年,屠隆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可惜屠隆的大好仕途未能走下去,万历十二年刑部主事俞显卿因个人恩怨诬陷屠隆与西宁侯宋世恩淫纵,屠隆竭力辩解,并上书参俞显卿,最后以屠、俞的被罢官和宋氏的停俸半年而告终。此后屠隆虽然遨游山水,恣意声色,热衷仙佛,但其为官之志始终没有泯灭。万历二十二年朋友曾写信告知屠隆将参与撰修国史的消息{6},这一度使屠隆兴奋不已,最终因故而作罢{7}。对于屠隆来说,人生东山再起的一次绝佳机会丧失了,个人和家族声望隆起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两年后,屠隆的母亲去世了,母亲的期望和激励一直是屠隆在复杂、多变的尘世中坚持和隐忍的精神支柱。这位意志坚强、饱尝了生活艰难的母亲的离去,对于屠隆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沉重打击。万历二十五年,西宁侯宋世恩亡故,这成了导火线(也许这是《昙花记》“影射宋世恩”传言的由来),勾起了十三年前因小人诬陷令自己蒙受耻辱以致仕途折戟、命运转向的往事。其时,屠隆内心极不平静,其思想处于百般矛盾和无奈、迷茫的状态,他要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风貌表达他痛苦、复杂的心情,他要“以传奇阐佛理”来实现精神上的超脱。人生的种种不如意触发了屠隆创作《昙花记》的灵感,次年,传奇《昙花记》问世,《昙花记》就成了屠隆抒发郁闷的情怀,再现了其备受煎熬的心灵和经历了难言的挣扎后达到新的高度的精神境界。
      
      二
      
      《昙花记》中的男主人公木清泰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其形象单薄、苍白、枯涩,它再现了屠隆的个性和情怀,成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木清泰乃唐朝大将,因军功封定兴王,他志得意满,安享富贵。一日,风和日丽,木清泰携妻妾侍女于郊外赏花观景,途遇一个醉酒僧人、一个疯魔道人(西天祖师宾头卢和蓬莱仙客山玄卿所扮),两人的一番看破红尘的话语,使木清泰的英雄气概、自负自信瞬间烟消云散,人生的辉煌也黯然失色,木清泰的满腔热情顿时化作冰冷肚肠。第二天,木清泰即穿上道衣,辞别家小,随宾头卢和山玄卿云游四方,寻仙访道。木清泰的出家实在是太突然了,没有先兆,没有铺垫。木清泰在现实社会中既没有遭受挫折,也没有受到黑暗势力的迫害,出家纯属偶然,以致其姬妾懊恼“悔去寻春,须信欢为祸本”{8}。这种没来由的举动使得木清泰一出场就缺乏现实的基础,打上了承载作者使命的烙印。木清泰追随两位师父,先遇见了良家女子黄妙琼,当地豪富因垂涎其美貌,欲谋害其丈夫,黄女沿街乞讨,恳求义士相助;又见章丘吕翁,家贫无以谋生,只好卖女;木清泰的侠义之情油然而生,他动用个人权威和关系帮助黄女摆脱困境,又慷慨解囊,倾力资助吕翁。此处木清泰的形象颇有现实气息,亦有些生动,但是宾头卢和山玄卿适时提醒木清泰少用情于人间,应超然于人世,及时将他拉回到佛道之路,使木清泰继续在作者设定的范围内扮演着角色。木清泰又经历了毒蛇、猛虎、妖魅等的骚扰,“一心不乱”,道念愈坚。为了使木清泰摒弃对尘世的留恋,宾头卢和山玄卿设法使他通过天使之眼目睹了当朝官宦的丑行和罪恶,宰相卢杞在家中书斋如何谋划陷害颜真卿及朝中忠臣,卢杞贪婪奸诈、阴险狠毒,不择手段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散骑常侍孟豕韦心藏凶机,欲加害政敌萧黄流,其侍女因送茶水偶闻其计,孟豕韦一剑将其刺死。如此卑劣的宰相,如此歹毒的大臣,皇上的昏聩和朝廷的黑暗可想而知,“中间作善者虽有,不如造恶者多”{9}。这勾勒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官场现形记。木清泰又前往成都拜访八拜之交的老友严武,恰逢王婉娘前来索命。当年,严武见婉娘绝色,诱之苟合,携之私奔,官府派人捉拿,严武情急之下,用琵琶弦勒死婉娘,沉入江底。官府因无证据,严武得免刑罚。后严武一路升职,做到西川节度使。木清泰替严武求情,饶其一命,婉娘历数严武罪恶:手刃父妾,屡屡欲杀才子杜甫,枉杀贫民无数,等等,定要严武偿命。木清泰感叹,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一直以清廉的面目示人的高级官吏,竟然是如此卑劣之人,令人难以想象,当朝的用人机制使人心寒胆战。小魔王嫉妒木清泰的功德,率十万魔军,擒拿木清泰。见百般利诱不能打动木清泰,小魔王准备结果木氏性命,真圣君适时救出木清泰。天上一如人间,也是不乏嫉贤妒能的小人。宾头卢和山玄卿又带着木清泰游览了地狱,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奸臣恶吏都在其中。木清泰与两位师父亲历一代奸雄曹操在地狱接受阎罗的审判和处罚,这应了佛家的“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它对人类作恶的行为也有警戒作用。而地狱种类繁多,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号叫地狱、刀山地狱、建树地狱、火车地狱、镬汤地狱、沸屎地狱等二十三个地狱,正象征着人类罪恶的多端。更有意味的是《昙花记》还令阎罗新创设了一种地狱――假地狱,这是专为“迷真逐假,矫饰欺人”的文人而设的,这一方面寓示着社会罪恶层出不穷,屡屡花样翻新,另一方面也是对文人造假之风盛行的莫大讽刺。社会中的精英――担当道义责任和文化先锋的文人,竟堕落到这种地步,可怕而又可悲,这不仅是文人的罪过,也是社会的罪过;是文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木清泰又跟着两位师父游览了天堂、仙都和西方净土,“万山黛色,青削芙蓉;一水澄泓,碧涵明镜。金堂玉室,尽嵌峰峦。玲珑耀日,翠榭红亭”{10},“其树千行直,莲花九品舒。室枝亚,碧蕊敷,庄严真不数天都”{11}。见识了道境和佛界的清新和超凡脱俗。在宾头卢和山玄卿的引领和操纵下,木清泰领略了尘世的丑恶,佛道的境界,斩断了对尘世的不舍和情缘,欣然遁入佛门。木清泰的弃绝尘世,是前世的宿根(宾头卢声言木清泰原本是东华仙卿),更是社会环境的选择,这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怀。
      剧中木清泰的作为与屠隆颇多相似之处,在精神个性上非常符合作者的情调,在某种程度上,正可说是屠隆的化身。屠隆本雄心勃勃,欲大展宏图,小人的诬陷使他的仕宦生涯戛然而止,他更清楚地看到人性中卑劣和可耻的一面,此后,屠隆“遂决志谢绝一切尘缘,乃修大道”{12}。可以说,促使屠隆援道入佛的重要原因不是他的人生志向,而是他的人生境遇,是社会的昏庸与黑暗阻碍了他的雄心壮志,是现实中的伤害和打击扭转了他的人生之向。对佛道的爱好,就由早期的调剂心情、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演变成了人生之志,这是无奈而痛苦的转变。《昙花记》借木清泰的形象,传达了屠隆步入佛道的偶然和必然,及这种由茫然到迷恋、推崇的过程。
      
      三
      
      木清泰的遁入佛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方得菩提正果。《昙花记》采用了两条线索并行的结构方式,一条是木清泰在宾头卢和山玄卿的指引下游览人世、天堂、地狱、蓬莱、西方净土等,展示人间的昏庸与丑恶,西方极乐世界的纯净与美好,两相对照,现实社会更显其丑恶,西方极乐世界无疑是最好的归宿。另一条是妻妾苦苦劝说木清泰回心转意,在家修行,并盼望主人归来,还有木清泰之子木龙驹千里迢迢寻父,希望用亲情打动父亲。木清泰的一心向佛象征着屠隆的理性思考,妻妾儿子的反对和挽留表达着屠隆的真实情感。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是对木清泰意志的考验,也是出世和入世两种力量的交锋和较量,它代表了作者屠隆思想的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木清泰在一僧一道的疯癫劝说下准备出家,妻子卫氏一听说丈夫的决定,“莫不是惊煞我也”{13},她极力劝说丈夫回心转意,“功成名遂,正好为欢。若要修行,在家亦可,分情破爱,远别何之。”{14}“君本是天朝贵臣,怎做得云游道人?平白地飘零一瞬,好叫我痛伤神,好叫我痛伤神。”{15}两位美妾――倩香、凌波更是无法理解老爷的选择,“怎忍撇了夫人,弃了爱子,永辞富贵,独守凄凉”{16}。爱好佛道,在精神上信仰之即可,在行动上不妨现实一些,这虽出自卫氏和二位小妾之口,其实是屠隆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屠隆的由衷之言。因而,妻妾的劝说远较木清泰的言行来得真切动人。这是屠隆,也代表了社会上很多文人的一种情绪,以世俗的态度对待宗教,退进自如,精神上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木清泰也许内心有过动摇,但是,一路走去所目睹的景象,不仅没有使木清泰悔其前念,返回家园,反而令木氏入佛之念更加坚定。宰相卢杞,大臣孟豕韦,皆是卑鄙狠毒的小人,就连原来心目中正直的官吏严武也是无耻残忍,官场是乌烟瘴气。更可怕的是卢杞所言,“骂我卢杞的不少,做我卢杞的还多”{17},奸臣恶吏是代代相传,层出不穷。这样的社会还能令人相信吗?还有安全感吗?而地狱中的景象则是人间丑恶的又一次展示,相比之下,西方圣界的纯净则尤其显得珍贵。对于木清泰而言,社会的责任、家人的亲情、俗世的诱惑,都牵动着他的情怀,使他难以摆脱尘世的引力,而现实的黑暗、污浊又刺激着他的神经,使他寻找摆脱和超越的途径,西方极乐世界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抚慰精神世界的良方。木清泰的遁入佛道、舍弃现世是艰难的,但也是必然的选择。到这里,屠隆也完成了理性的思索。
      现实中,屠隆曾极为厌恶官场的腐败,“朝夕惧而已矣。惧官以贿败,惧务以惰窳,惧瞀而自障,惧率而矜露,惧柔而绕指,惧刚而若 ,惧拙取贱,惧巧诲妒,惧多言而数穷,惧肮脏而逢怒,惧 屋而难照,纠棼难理,下民难调,上官难事,日履 岩、行畏途,作吏良苦,能无惧乎!”{18}如此污浊的官场,以屠隆洒脱、率真、放浪的个性,是格格不入的,那屠隆为何不主动弃之而去,且一旦被罢官却耿耿于怀?这与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和现实状况有关。在明代(何止是明代),“科举制度以各种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其中文理通达的即可由此而登仕途。”{19}“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入仕途,则极少有机会表现他的特长,发挥他的创造能力,也极少有机会带给一家、一族以荣誉。”{20}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仕为官是文人的奋斗方向,它是衡量文人个人价值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尺度,家族的利益与声望也与此密切相关。“乃隆又困诸生十年,意属田,家母曰:‘力田不如逢年。’”{21}屠隆在科举不顺希望归乡种田时,其母亲不答应,其原因也正在于此。而官禄官俸又是维持日常开支、朋友交往应酬、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准的物质基础。理智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从而厌恶鄙视痛恨官场欲摆脱官场,而现实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又向往依恋需要官场,这是许多文人的一种情感状态,屠隆也正是如此,这就是他既爱好佛道又始终在尘世奋斗、挣扎、沉浮的理由。但这矛盾也铸成了屠隆心中难言的伤痛,凭借佛教的慰藉,屠隆在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的游走才获得了平衡。
      
      四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提倡“三教合一”,制定了三教并用的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取士制度,以此确立、强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建立官方机构统一管理宗教,用佛道学说辅佐、服务王朝统治,“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仙佛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古。……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22}朱元璋认为,儒教居于主导地位,佛道二教配合儒教可以巩固统治,因而不可弃置。受政治气候的影响,文人也大致持此种态度,如思想家李贽,文学家徐渭、汤显祖、汪廷讷等都有三教合一的倾向,屠隆更是倡导“三教融合”的代表人物,他曾言“故儒者譬则嘉食也,释道譬则浆饮也。以释道治世,若以浆济饥,故无所用之;欲存儒而去释道,若食谷而不饮浆,如烦渴何?故三教并立,不可废也”{23}。其实,所谓的“三教合一”,其本质只是三教并用。儒释道三教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从功利的角度互相吸收、互相妥协、互相利用,三教相安无事罢了,而非真正的融合。至于三教中何为主,何为次,某教的地位如何,则因人因事因目的而有别。屠隆年轻时热衷功名,在诗文中反复表白其建功立业壮志,“长思只手擘风云,数梦骑龙扶日月”{24},为仕也是尽心尽力,颇有政绩。被迫离任后也始终关注现实政治,可以说,入世为宦是屠隆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官场的污浊、黑暗常常令其灵魂不安,世事的不测又总是挫败他的雄心,他不得不借助佛道排遣他的痛苦,他拜昙阳为师,与道士交往,参加佛道活动,还撰写佛学著作《佛法金汤》,他的爱好佛道就成了慰藉心灵的灵丹妙药。屠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的挫折愈多,不遇之情愈浓,他对佛道的研习就愈进一步,而对佛道的迷恋愈深,佛道的造诣愈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他在现实的苦闷和忧愤愈重。他的立身扬名、积极入世的思想与对佛教忠贞不渝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他能并行接纳三教,不排斥任何一种,在不同的环境和境况下从三教中择取不同的内容为自己服务。屠隆的三教融合思想带有强烈的世俗色彩与功利主义倾向,也具有浓厚的自我意识。《昙花记》就表现了屠隆独具个性的三教融合观。西方祖师宾头卢和蓬莱仙界山玄卿的共度木清泰及携木清泰同行是佛道友好相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象征,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处理,是屠隆的大胆创造,也是他利用三教游刃有余的表现。木清泰之子木龙驹承袭父职定兴王,踌躇满志,欲有所作为,说明儒家积极入世是治国之本,不可弃置。木清泰同二师回其寒舍,一家人于庭中盛开之昙花处相见,其乐融融,正是三教互不干涉、互不排斥、互相扶持、互相融合的美好画面。圣上赐木清泰妙湛至德圆照大师,卫氏为妙湛至德圆照夫人,对木清泰之子木龙驹及其妻子房氏嘉奖及授勋,如来法旨令木清泰及夫人卫氏、姬妾倩香、凌波同登西天,共证菩提。圣上对佛道之士赐号,说明儒教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至高无上,这也透露着作者清醒的认识。众乡邻受木清泰影响,皈依佛教,暗示三教中佛教境界更高。现实中的屠隆因为不时变位感到精神上的迷茫,正是《昙花记》,通过主人公木清泰的排除干扰、一心向佛,来实现自己的心愿;借助佛道与儒教的并行和抗衡,表现了他的三教并立、佛教为尊的宗教情怀,从而达到精神上真正的解脱。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07年校级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KY2007214
      
      作者简介:马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戏剧戏曲研究。
      
      {1} 此说法参见《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15页-第320页。
      {2} 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65页。
      {3}{21} 屠隆:《赵太夫人行略》,见《由拳集》卷二十三。
      {4} 屠隆:《先君丹溪公诔并序》,见《由拳集》卷二十二。
      {5}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屠隆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8页。
      {6}{7} 参见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卷二《屠隆年谱》万历二十二年条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70页-第371页。
      {8}{9}{10}{11}{13}{14}{15}{16}{17} 屠隆《昙花记》第六出,第四十八出,第五十出,第十六出,第十出,第四十五出,见毛晋编《六十种曲》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5月版。
      {12} 屠隆:《与君善》,见《白榆集》卷十三。
      {18} 屠隆:《上座主朱太史先生》,见《由拳集》卷十四。
      {19}{20}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62页,第62页-第63页。
      {22} 《明太祖文集》卷十《三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7页。
      {23} 屠隆:《冥寥子游》,见《丛书集成初编》。
      {24} 屠隆:《赠叶虞叔》,见《栖真馆集》卷二。

    相关热词搜索:昙花境遇情怀宗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