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解释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解释

    时间:2019-02-28 05:43: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弓先生是潇湘艺坛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书画家。这位教授级书法家1928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市,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8年起始便在常德地区工作,对常德书法美术事业的贡献多多。用业内人士概括的话说,就是办了三件大好事。其一是组建常德地区(市)书法家协会,主持书协工作一十八载。早在拨乱反正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叶,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期的书法事业,张弓先生于1983年便率先组织一批有志之士,成立原常德市(即现武陵区)书法协会,被大家推举为主席;第二年省书法家协会成立时,他当选为理事(嗣后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经过他在全区各县(市)艰苦细致的组织发动,于第三年即1985年7月,召开了具有标志性意必的常德地区首届书法工作者代表大会,他被众望所归地选举为地区书协(即令常德市书协)主席;1993年11月市书协换届,他继续当选为主席,直至2001年第三届书代会时,经他坚决请辞才卸任。在这18载中,他团结、组织全市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提高书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书法活动;创办全省第一张交流情况、切磋书艺、相互促进的书法小报《武陵翰墨》;营造提倡创新、鼓励冒尖的良好氛围,团结和容纳各种流派与书风,敢于拼搏和进Ao因此,常德市书协总是生气勃勃,红红火火,很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冲刺力。新人辈出,获奖频频。在这18载中,他共向上推荐发展了六十余名省书协会员、二十多名中国书协会员。这样突出的成绩,在全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很少见。当时省文联主管协会工作的领导称赞:常德市书协是在省内书法界举足轻重的力量。其二是于1987年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常德分校,经过为期三年的正规而系统的培训,有245名学员完成全部学业,考试合格,拿到结业证书,以其所学贡献社会,推动了全区书画的普及与提高。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书画骨干,有的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有的走上书画教学岗位,并有七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三是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常德诗墙”的修建工作,是这座荣登世界基尼斯纪录的大型文化工程的版面总体设计师;并参与面向全国书法界的作品征集和评审,默默无闻地进行细致入微的书法校对、修正、加工、补漏等技术服务工作;又最早发现和推荐使用机器镌刻和手工修饰相结合的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诗墙碑刻的速度和质量;嗣后还参加了《中国常德诗墙丛书书画系列》的编篡工作,并担任其中的代表作《墨迹选萃》集的主编,使这部汇集当代书家精品、展现常德诗墙菁华的书法集,很快便销售一空,海内外读者纷纷要求再版。与这些书画公益事业相互辉映。张弓先生个人的书画作品也广受欢迎和好评:多次参加过全省、全国的重大赛事活动并获奖,不少博物馆、图书馆和名胜旅游区藏刻有他的佳作,有的作品还流传海外,我国一些驻外机构也征集过他的作品对外交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誉卓著的名家,在办个人展览、出个人专著成为时尚的今天,他却迟迟不肯问津。这固然与他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处世原则有关,更是因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执着追求使然。以前,当诸多热心人士拟为他举办个展时,他总是笑答以“拿得出手的东西还不多”而谦辞;现在,当他第一次将二十年的书画精品汇编成《新月庐书画集》出版之际,仍是抱着抛砖引玉、渴望批评指教的态度。张弓先生这种虚怀若谷,淡泊明志,以志成学、以学广才、以宁静而致远的执着,确也令人肃然。翻开《新月庐书画集》,震撼人心的是那种深厚的传统功力。张弓先生六岁开始习大字,九岁开始临国画山水,十二岁就读于华中高级艺术师范初师科,师承名家学艺,给他的书画自幼打下了浓重的传统烙印。以后由于日寇进犯,到处流亡,他仍抓紧一切可能进行揣摩与自学。投身革命后,服从革命需要,先后在军队和地方文工团搞舞台美术,其实是从布景设计制作到灯、服、道、效、表、导演无所不干,满负荷超强度地工作,但他仍忙里偷闲,对书画情有独钟,笔耕不辍。在当时资料奇缺好书难求的情况下,他抓住去各地巡回演出的机会,每到一地必挤出空来跑图书馆,凡寻觅到一本有关书画理论的好书,必对其要言妙道口诵手摘,笔录于本,融化入脑,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他后来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常德分校期间,在倾注全部心血组织教学和亲自任教的同时,自身也抓紧进修,着实受益匪浅,使其学养和技艺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张弓先生遵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古训。为了打好基础,对各种书体都下过一番苦功。他曾遍临甲骨、钟鼎及清代邓石如、吴熙载、吴昌硕等大小篆,张迁、乙瑛、礼器等汉隶、简牍、帛书和清代伊秉绶的隶书;草书先从章草入手,后取法书谱、王铎;行书临习过二王,后又以王铎、米芾为重点,博采众长;楷书则习鲁公多宝塔、勤礼碑,并在函太执教时为方便教学而兼习过魏碑。在博观的基础上。他又善于约取,提要勾玄,对篆、隶更多专攻,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诚然,非博无以观其会通,非约无以综其指归,正因为张弓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基础,才能左右逢源,枝繁叶茂,对传统融会贯通于心,提笔便呈现出国粹的清影;正因为张弓先生厚积薄发,积几十年的努力,直到今天才拿出这本《新月庐书画集》来,所以本集的作品幅幅精彩,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使人感到极其亲切和高雅。
      张弓先生具有坚实的传统功底,但绝不是泥于古,囿于法,拘限于古人堂庑之内。他在咀嚼和消化传统精华的过程中,着力寻索其经世致用的内核而加以光大;即使是作追求个性的努力,也不屑把自己定型于一个面孔。这两点在其最有功力的篆、隶作品中,表达得更为淋漓。例如《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这幅书作,全篇以大篆为主,对个别大篆所无的字(如“精”字),则使用小篆说文按大篆结体规律变化而成,使得十二个字的用笔结体甚为精到,整体气势浑穆强雄,而在另一幅书作《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中,他又以小篆为主,为求得“波”字和“涌”字水旁的变化,他把“波”改用大篆结体而以小篆笔意统一,也是用笔严谨而潇洒,当然如此这般的变化,并非张弓先生自我作古,在清代吴昌硕等人就曾于同一幅书作中将大小篆并用且风格统一;他是追踵前贤,用功钻研,可谓炉火纯青而让人难以察觉。再如他用隶书题署的几个刊名:《武陵翰墨》带有浓厚的简牍隶书意味,波磔夸张有度,四字两行排列,布白巧妙,用笔稍涩而不失墨韵,点画随意洒脱;《篆刻批评》则以张迁乙瑛笔意为之,四字横排,长、扁、方均有,布白妙趣横生,墨色凝重,波磔含蓄浑穆;《图书馆工作》则纯以乙瑛笔意挥洒,信手拈来,五字横排,用笔轻重缓急,寓经意于不经意之中,大小错落有致。所有这些,面目各不相同,每一幅作品中都出现变化和富有新意,深得传统的精髓和神韵,而又有他自己的个性色彩。
      这种传承中创新的努力,在张弓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里也得到很好的张扬。试看他以传统章法和笔墨表现手法绘制的《山村瑞雪图》,便采用了如矾胶、洒点、拼贴等现代手法。引人注目的是那着红袄挑水回家的村妇,在整个画面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再看呈现出另一种面貌的《山雨欲来图》,他以大面积泼墨泼彩的现代手法,表现天空乌云密布,而以传统的云头皴法写山头一角,不敷色,与乌云形成强烈对比;又用两棵挺立的青松,表现山雨欲来前的宁静。娴熟的技巧自然流露着画家的匠心。最有趣的是张弓先生在老年大学授课时的那幅即兴创作:四尺斗方《泼墨为山皆有意》。他以粗犷挺拔的线条,大笔挥泼浓淡墨块,然后细心给以收拾,强化山石的肌理效果;近山石上两株小小的松树,增添了画面的生气,更体现出山石的高大伟岸;弯弯曲曲叮咚作响的泉声,使宁静的深山老谷发出了悠扬悦耳的天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的构图是现代画家常用的“满”,只着重刻划深山一隅;又采用西洋画光影明暗手法来处理水墨效果。很富新意,但又不失传统技法,折带、小斧劈、夹以乱柴并用,别具风貌,回味无穷。
      啊,“宁静致远”,“厚积薄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这样滋养了张弓先生!我们在仔细品读《新月庐书画集》得到高雅艺术享受的同时,从这位年近耄耋高龄的老先生深得教益的古训里,不是也能获益多多么!

    相关热词搜索:厚积薄发宁静致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