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

    时间:2020-03-23 05:12: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南京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历史个性和时代内容。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独有的地域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发挥其价值引导、精神熏陶、行为规范和传播影响的作用,并以此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观念以及校园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人文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一、地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内容

    地域,是以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地域文化与一般文化不同就在于从地域出发,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文艺人才资源,具有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由于地域文化与人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地域文化不断地被注入到人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和生活,从而形成一种以地域为核心的强大文化体系。“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山水是南京的命脉,是南京人之根本所系,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山水与都城的协调和谐,构成了南京独特的人文精神:

    (一)政治责任感

    古往今来,不少南京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惜自身安危,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这就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一个人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只要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就会产生政治责任感。同时,从近、现代的历史来看,南京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到“南京大屠杀”、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从2005年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到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都使得南京人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强盛为己任,充满对政治的责任感。

    (二)包容博爱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了长江文明,形成了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南京文化独有的包容特色。包容,是长江赋予南京人的胸襟和气度;包容,是南京文化生成和展开的历史必然。这样的包容和变化铸就了南京人独有的文化底蕴“博爱”。“博爱”是孙中山先生留给南京伟大的精神遗产。孙中山的博爱观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使人们在“互助”与“博爱”的精神启导下,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贫富的差别,实现人类的和谐、幸福和大同。所以,博爱也可以解析为人与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爱与互助。这是孙中山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作出的理论贡献。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通的,是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三)爱国精神

    南京人民有着爱国传统,明末清初江苏籍思想家顾炎武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爱国主义大旗高高举起。南京屈辱的历史唤起了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从1842年《南京条约》到1937年日军侵华,南京人民奋勇反抗,抵御外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正义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1922年南京中共党组织组建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统一战线指导下高舉爱国主义大旗,凝聚和团结了各个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南京抗战历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精神有着突出的地域特征,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直接地把所有南京市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构建和谐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不断增强我们建设新南京的凝聚力、创造力。

    (四)青奥精神

    南京将在2014年举办“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口号是文化精髓的表达,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是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与南京这座城市文化交汇的品牌载体。她以“青春”体现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以“未来”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同理想、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以“共筑”体现奥林匹克友谊和团结的基本原则。她将承载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将承载卓越、友谊、尊重价值的广泛传播。在2011年历时180天的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会旗南京传递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幅近20万人签名的长卷,更在于通过全市11个区近百万群众的参与,奥运精神和青奥精神将继续在南京人的心中生根开花,并作为永远的城市财富传承下去。

    二、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陶冶情操、培育理想、生动活泼、严谨求实的文化。在高职院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校园风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因此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一)价值引导,满足大学生思想育需要

    在文化的作用中,价值引导是最核心的功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地域文化内在的价值导向凝聚在高职院校的理念、制度和管理中,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融入当地文化,加强对当地文化认同感和对学校的亲近感。学生置身于南京地域文化氛围中,既能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思想,又能使时代精神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追求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地域文化中更好的认识自我,熟悉校园,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三观、明辨是非荣辱、塑造个性品质和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精神熏陶,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

    地域文化以具体地区为依托,更存在于人们的精神当中。历史让地域文化蕴含着诸多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富有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历史遗留给南京地域文化中的无论是伟人壮举、英雄事迹还是历史经验、惨痛教训,对于当下都具有精神支持的力量。弘扬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发挥地域文化的精神构筑高职院校的办学风格、校训校风,发挥地域文化的精神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三)行为调控,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

    师生在校园中生活,必然受到各种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如学校相关规定守则、各种社团的规章制度、各种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师生的行为习惯等。在地域文化中蕴含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这些精神在心理、意识、态度深层次上规范师生的行为。地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内容的助于师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

    (四)传播影响,满足思政教育学科建设需要

    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影响着高校精神的形成,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又形成独有的校园精神。我院的校训“博爱自强、求是创新”深深体现出南京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院师生参与和创造公共基础课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具有了将文化迅速传播性和极强的影响力。同时,高职院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自然资源提高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水平并形成学科特色。

    三、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特色思政教育教学的思考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基层建设人才得重任。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每一年近有19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与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近三年招生情况看有85%的同学来自省外,在15%的省内同学中仅有15%同学来自南京。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来南京读书之前49%的同学表示对南京历史文化基本不了解;38%的同学掌握基本的民国和建国时期历史文化;仅13%的同学了解春秋时期以来的“金陵”文化。因此用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一)地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刚入校门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渴求知识,但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的内容每年大同小异。如何能让各个地域的孩子迅速融入到校园生活、大学生活和大学的学习当中,这就需要教师每年用最新鲜的咨询把学生带到现实的校园和社会大环境中来。教学内容虽不变,但是支持教学内容的案例应是最新鲜,最接近当下,具有时代性感强的特点。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南京地域文化为背景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和法律案例,《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金陵文脉》、《南京名人故事》、《南京民俗生活》、《南京十大杰出青年系列故事》和张明宝案、彭宇案等案例。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计《辛亥革命百年》、《南京1912》、《袁世凯的结局》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更多关于史类、文学类、艺术类,建筑赏析《名胜古迹介绍》、《民国建筑研究》、《夫子庙建筑群孔庙、学宫、贡院赏析》等内容。这不仅为弘扬和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利用地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新尝试。

    (二)地域文化充实教学形式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主要有两门主要课程,即48课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4课时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18课时的《形势与政策》。两门主要课程分别有16课时的实践课。为能充分利用实践课时,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域气息重、文化氛围好中山陵,雨花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屠殺纪念馆,梅园新村、国防园、雨花台烈士陵园、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等景点。其次可以参观文化氛围浓重的夫子庙,南京的文教中心,其中三大建筑群:孔庙、学宫、三贡院和江南官书局,使在一个地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与异地的地域文化,群体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开设专题讲座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人物系列——朱元璋、张赛、郑和、顾炎武、孙中山、陶行知等社会各界人物。

    (三)地域文化拓宽教学视野

    地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包括地方语言、饮食、民居建筑、地方戏曲、民风民俗、历代文化名人等方面。因此,丰富的地域文化可以转变教学观念,开拓其教学视野,激发其教学的创造性。但这也同时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省外籍教师。教师要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文化特色,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游览景点的时候可以充当向导和讲解员,师生之间在游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产生课堂不曾有的亲切默契融洽的气氛,学生对教师消减距离产生亲近和信任。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同一个地域文化环境中成长得融洽默契。

    (四)地域文化拓展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是校园内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活动,而且还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一种群体文化。但校园文化更应该关注其内涵、外延以及与内外要素的联系。高职院校可以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课为渠道开展校园文化。通过系列特色教学设计如,《美丽家乡》、《魅力南京》、《畅游南京随感》、《畅游南京图片展》、《文化之旅》等等,还可以结合学校特点以《美丽南特院魅力特教人》、《南特梦》等开展征文、演讲、微电影、微摄影和文艺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对南京人文精神的领悟,创造性地形成南京特教学院独有的精神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2]胡发贵.江苏人文精神的地域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5.

    [3]刘会胜.地域文化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理论与当代,2008(6):42-44.

    [4]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5-98.

    [5]梅国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72-73、80.

    作者简介:刘春颖(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刍议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用地拓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