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新时代高等院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改进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代高等院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改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0-04-07 05:18: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通过借鉴美国名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应从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国际化、教研管理制度、培养环境与平台、保障措施等多方面不断完善与改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通,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的机制相配套,构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改进培养模式。以期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不断向高端发展。

    关鍵词:高等院校;科学与人文;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改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01-04

    Abstract: By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and safeguard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support of encouraging innovation, guiding innovation and stimulating innovation to build a new improved training mod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ideas in new era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cultivating more and mor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fens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humanitie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raining mode

    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及国际地位等问题,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1]。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以技术和知识作为国民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创新竞争优势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习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也发表了重要论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因此,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和主要责任。

    一、美国知名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

    针对创新人才培养,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了著名的“2061计划”,旨在提高人们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以帮助人们生趣盎然地、负责任地以及富有成效地生活[2-3]。就高等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体制多样化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招生由大学自主决定,严进严出,人才选拔标准一般包括GPA(Grade Point Average)、课程成绩、标准测试成绩等指标。对于精英学生和创新型学生则有更多的选拔标准,大致指标有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GPA、高中课程学分、班级排名、个人陈述、论文、推荐信、面试等,竞争性很强[4]。采取类似于中国高考的“一般”和“提前”两种录取方式。“一般”是面向所有高中生,“提前”指自主招生和提前批,是各大学为争取优秀生源而采取的竞争性措施。

    (二)课程体系

    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自由选课体系。首先,美国大学通识课、选修课与专业课各占三分之一,没有设定普遍适用的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灵活且全部采用学分制量化,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5]。其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特殊性并配以相对完善的导师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检查课程效果,指导学术研究等。第三,无论在课堂内外,美国大学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统一。第四,美国大学除了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利用课程知识以外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形式

    美国大学的学生在课程与专业的选择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自由选择专业[6]。课堂主要是以演讲、辩论、实验、讨论等为主要形式,旨在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思辨能力。课程作业主要以Project形式安排,通过课下查阅资料、钻研求解,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实践的能力。

    (四)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

    首先,学术自由制度是美国大学师生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鼓励学生从科研实践中获取知识,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氛围,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7]。其次,美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十分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个人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这有助于激发创业热情,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客观地对创业活动进行规划,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8]。第三,积极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采取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相关措施对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扶持,营造创新创业氛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创新人才的长远发展做准备[9]。

    (五)国际化教育思想

    美国大学把加强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10]。首先,美国把大学作为引进人才、技术及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的重要窗口和渠道,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来评价办学水平;其次,把世界历史、地理、国际金融和贸易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美国大学一方面从全世界聘任高水平专家学者任教,另一方面鼓励自己的教授成为被国外知名大学聘请的客座教授,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及会议、分会主持人,被邀做特邀报告;第四,美国大学不但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还非常重视本校教师的学缘结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师资队伍的多样化与开放性。

    (六)教研管理制度体系化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科研管理为学校和学院的二级管理体制,科研管理部门从项目申请、合同签订、经费使用、专利申请、项目进展、项目结题、成果发表及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服务,各部门之间合作密切,保证了大学科研能力的持续提升。

    (七)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首先,“导师制”培养模式,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为代表。该模式重在导师指导,师生互动,培养学术创新人才。其次,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比如采用辅助研究、非正式联盟、合作联盟、合约研发、知识转移、政府补助研发及合作研发中心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该模式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并通过设置研究计划、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激励等措施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第四,宽基础培养模式,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通过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培养多学科才能,培养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第五,个性化教育模式,以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为代表。通过向优秀尖子生提供有计划、富有挑战性的多样化课程,通过高难度内容的强化训练,培养学术、科技等方面有潜能、善创新、爱钻研的精英人才[11]。第六,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二元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我国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启示

    在国际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应以向社会输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拔尖人才为己任[12]。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创新引导作用不明显、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久需求。因此,在广泛借鉴和吸收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及各校校情的教育创新之路,形成独具中国特色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13]。综观美国名校的课程体系,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素质、广阔的思维视野、宽广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以及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第二,加强学科交叉。注重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跨领域合作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第三,设置“量大面广”且富有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个性学习需求,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开发提供了必要补充。第四,开设灵活丰富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思维积极性,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融会贯通。正如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所说:“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其次,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技巧合理安排讲授内容的逻辑顺序,通过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语言,做到既能引导到理论高度,又能让学生容易听懂。这要求教师必须对所讲内容深思熟虑,深入理解,才能够简单明了,准确无误。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所言“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俄国哲学家赫尔岑也曾说过 “一切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表达出来都很明晰透彻,并且不必费力就可以找到表达的语言。”第三,采用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抓住核心、关键概念和问题,务求讲深讲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学习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第四,因材施教。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反应,随时调整讲授内容和讲授技巧,达到分类、分层次培养的目标。第五,积极推进互动与交流频繁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方法上课,学生不仅能通过课下查阅大量资料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拓宽视野,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第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融合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的引导,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结构、知识体系上与国际前沿接轨。

    (三)完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

    高校应从开设国际教育课程、整合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三方面着手,完善本科生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14]。首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跨文化、国际惯例等的比重,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其次,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引入海外高校优质师资和课程,借助“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学术资源在线学习与共享等;第三,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海外研习、暑期学校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项目,分期、分批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15]。

    (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配套保障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管理与服务制度作为保障[16]。首先,建立大学生学业、创新创业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奖励与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科学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为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持久动力。第三,形成教学科研融合的协同培养模式,通过鼓励本科生参与校内的研究项目及校外的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更多的科研机会,鼓励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第四,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完善教学楼、图书馆、会议室、实验室等相关配套设施,保证学生能充分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让学生在阅读和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另外,遴选一批具有较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科研指导。第五,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实践与就业保障机制。定期为毕业班学生和非毕业班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就业相关的咨询服务,为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条件。第六,建立比较完备的老、中、青教师素质发展支持计划体系,着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七,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专业的角度对应聘者进行考察,坚持“精准引进、精准培育、引育并重、做强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不断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健全的人才创新活力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第八,坚持制度创新与改革。采用一般与特别,基础、能力和潜质相结合的多元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建立考虑教学环境、师生对话、课外辅导等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制度;构建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服务型科研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17]。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实施人才教育培养过程的标准模式[18]。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通过完善在校生与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构建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改进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社会的第一生存环境。在高等教育实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结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以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分析,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一教育的最根本顺序,采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的培养模式,把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贯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变革文化观念,改变跟踪与模仿研究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的措施方案。逐渐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绪红,李百战.国际化引领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8-30.

    [2]唐佳文.浅谈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9(2):1-5.

    [3]金起文.美国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师博览,2011(11):10-11.

    [4]杨蕾,王诗宇,赵雪莹,等.美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趋势、亮点、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5-9.

    [5]李祖超,王甲旬.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与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2):35-43.

    [6]王春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20-122.

    [7]王牧华,全晓洁.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12):149-155.

    [8]靳玉乐,廖婧茜.美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7(3):43-50.

    [9]李慧,魏红伟,尤文.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339-341.

    [10]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39-43.

    [11]王辉,彭倩.美国智库人才创新机制及其启示[J].决策探索,2018(01):69-70.

    [12]金保华,王英.美国州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16-121.

    [13]白强.美国名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基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考察[J].教师教育学报,

    2015,2(3):112-117.

    [14]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91.

    [15]李慧,王全喜,张民选.美国STEM教育的探析及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44-152.

    [16]刘赞英,王岚,朱静然,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50.

    [17]张雅光.农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5(11):35-38.

    [18]宁志刚,唐慧.關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73-75.

    相关热词搜索:拔尖相结合新时代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