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探讨

    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探讨

    时间:2020-04-10 05:2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收稿日期:2011-12-05

    作者简介:张曙(1961—),女,上海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摘要: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专业知识标准缺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方面,呈现多元价值观冲突、教学成效不显著、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被异化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体系的多元化整合角度,提出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整体性合作模式。

    关键词:实习教学目标;整体性合作;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1-0099-07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专业权威的建立,取决于能否有效服务社会大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实务应用性特点决定了专业实习教学在整个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具体包括:第一,实习教学理论体系,即实习目标与意义、内容与模式、原理与方法、督导与评估等多种相互关联的实习教学原理、路径和方法等要素,且实习教学的重点或目标将会影响实习内容、方式、时机和次数、实习教学方式。第二,实习教学组织平台体系,即高校与实习机构;第三,实习教学主体体系,即教师、机构督导、实习学生、服务对象等。第四,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即社会声誉评价、机构组织绩效评价、专业服务绩效评价、学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等。这些专业实习教学要素系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高质量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前提,忽视或缺少一方均将严重影响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质量,甚至会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无果而终。

    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关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研究文献,大约有150篇左右文献讨论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的问题,大都侧重于讨论实习教育的重要性、实习教育的体系建构、实习教育的方法、模式、实习教育中存在的阻力和困难等(刘丽晶,2008)。[1]纵观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现实困境,如:专业要求与现实矛盾、学校对实习的重视不足、教师投入与现实学术导向矛盾、专业督导缺乏、机构需求与实习安排冲突(黄红、初智巍:2009),[2]实习资源不足(张荣、龚晓洁,2009)[3]等等,大多数研究都将此困境归咎于专业环境方面的欠缺,高校教育体制问题等,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能解决的。

    笔者认为,在当下政府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在各方对专业实习教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实习机构平台体系都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目标的定位以及实施模式的研究,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理论对专业教育实习教学的指导水平是当务之急。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手册都只是笼统概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多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为主,侧重描述学生就业领域,个人和知识价值理念为辅,并不重视描述人文教育目的、专业教育目标、专业实习课程目标,学生的专业能力目标,以及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的关系。这使得参与实习教学的主要主体:教师、学生、实习机构领导对实习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既不清晰,也不具体。这必将严重影响专业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模式的设定、实习教学效果的呈现。

    实现教学的最优效益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目标的定位问题加以研究,以学生为本,以合乎社会需求和专业教育要求的实习课程的目标定位,设计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内容、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定位

    的结构性要素缺失

    我国现有270余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各校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不统一,存在许多差异。在各校各行其是的实习教学计划中,隐含着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1. 在实习教学计划层面

    关于实习教学目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必须通过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与机构安排实习教学者教导学生实习。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主体包括学生、高校实习督导教师、实习机构领导、实习机构督导老师、服务对象。多元主体决定多元实习目标期待。既有教育性的,也有服务性的;既有学生个人成长性的目标,也有政府及高校专业推动的目标,甚至还与相关实习机构领导的政绩目标有关。如果多元主体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则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如果彼此都有能力执行实习教学目标,实习教学也有可期待的效果产生。反之,因价值多元冲突,必将造成实习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的结果。现有实习教学中出现的困境问题,大多是由教育需求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彼此的教学目标价值及理解不一致造成的。

    关于实习教学时数: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在教学计划的规范性文本制定上,通常都按照800小时去设置。然而,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理论上,很难明确指出实习教学时数为什么需要800小时,按照800小时的实习教学时数标准应当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何种目标。这使得各个高校在执行实习教学计划时,因为说不清目标与结果的对应性教学过程,加上社会工作教育大环境的其它影响因素的作用,各高校势必存在缩短实习教学时数,虚化实习教学的单位小时内的实习教育质量的问题。

    关于实习教学模式: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社会工作教育界持续讨论的话题。在实习形式和时机的安排上,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各校在实习的形式安排上大多选择同步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的方法。在同步实习时,学生可通过根据课程学习的进度,获得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在集中实习时,因实习时间完整,学生能在个人成长、专业养成等方面进行更加系统、完整的经验性体验和理论的反思。然而,两种实习形式的目标取向其实是存在差别的。同步实习,学生既能及时体验从课堂上学到的概念、知识、原则和实务工作取向,也能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在教师指导下加以理论反思和验证,教师比较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内容。这种实习教学方式,更多是以教育性取向为主,而非学徒式取向。教师如何将社会工作知识与实习情境中的需求、问题加以联结和整合,以结构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论与实务的整合能力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机构集中实习,在机构的官僚气息、专业能力较弱以及混乱散漫的环境中,可能会让学生沾染一些违背社会工作原则的工作态度和手法,不利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培养,减弱他们发展专业化的本土社会工作的信心。(汪玲萍,李红芳,刘玉兰,2009)[4]能否采用学徒式教学模式?如不能,学校教师如何介入集中实习,与机构采取何种实习教学合作机制,也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形态、学习风格差异性很大,集中实习放在哪一个教学年度比较合适?大多数学校的实习教学计划都将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年级及大四年级,我国高校大三年级的学生这时大都开始考虑考研或找工作,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目标确定影响较大。让刚学完基础性课程的大二升大三的学生利用暑期进入专向领域服务机构进行集中实习,是否又会因学生年龄小,人格成熟度不够,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实习的教学效果?高校应采取何种实习督导方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2.在实习教学督导过程层面

    关于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教学目标决定实习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实习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学校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要么不做规定,任由实习机构随意安排,以至于学生只能沦为机构的廉价劳动力或以志愿者身份实习。高校教师关注的教学内容既不是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社会工作学科知识体系及其生成过程和方法的传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分和未来的求职就业以及院校的持续招生等现实因素。对一些有专业学习意愿的学生,学校老师甚至还会主动降低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学习期待,学生误以为实习的学习内容就是了解社会,学会适应社会;要么就是从形式上满足个案、小组、社区等对社会工作不同方法的实习学习内容的规定,但却无法体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本土情境下的整合性学习内容和要求。

    关于实习教学方法:实习教学目标决定实习教学的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要让学生清楚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三是要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达到的最低专业要求水平。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缺乏目标管理理念和方式,在实习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三个过程都缺乏结构性目标内容选择与陈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与机构之间对何种教学目标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鲜有思考,实习教学方法与实习教学目标在实习教育实务操作层面是分离的,即使一些学校根据实习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也没有从目标实现效果的角度给予实证性研究论证。

    3.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关于实习教育目标的异化:社会工作实习基地需要高校与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由此带来不同组织(高校和机构)、不同角色(行政领导与专业教师)、不同人员(机构督导与高校教师,实习学生与服务对象)、专业内外(专业与非专业)的多重复杂互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环境的多元复杂性,使得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变得异常困难,存在大量实习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异化现象。如:高校只关注教育的单一外显结果:就业率,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被忽视,专业实习基本被学生就业实习取代;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也在研究、出版和建构理论上;机构也将一些社会工作实习项目加以商业化运作;学生自身在实习动机上也有更多功利目标,选择去政府机关、大企业、大公司实习,体验公务员、公司白领生活,不去基层社区做专业性实习;大四年级的集中实习基本是以就业取向为主,实习教学的专业性内涵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身已沦落为社会、学校、机构乃至个人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专业教育成为一个没有目标和价值的异化体。

    关于实习教学责任归属: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多元化造成多元教学主体的实习教学责任归属难以界定。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大多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知识,其实习基地自身有待不断加强其专业能力建设,这使得高校实习教学目标因为缺乏机构的专业督导力量配合,难以保证实习教学目标的专业性。政府、高校、实习机构彼此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各自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在不同模式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与成效应由谁负主要职责?

    造成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对实习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理论本质问题加以梳理和讨论,才能在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实务层面将实习课程教学理念清晰地、结构性加以执行。

    三、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

    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教育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来源,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邓志平,2009)[5]注重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黎军、李壁强,2009)[6]任何单一的价值取向都不可能促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

    1. 以个人本位理念为依据,提升反思与行动的综合能力

    在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目标、标准都比较单一。在学校内部完成的课程,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缺乏对人的发展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实习类的课程要在校外社会组织环境中进行,其情境的复杂性也使得我国高校对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缺乏理论研究和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却因得不到老师的专业指点,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挫折,最终丧失对专业的信心。

    社会工作是一个注重以人为本的专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自身的学习要求和目标。在现阶段,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应以教育性取向为主,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人人格养成、职业兴趣与能力、专业反思与执行能力作为其个体层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实习教学计划的设置,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专业学习成长规律,设计不同年级、不同课程阶段、不同实务领域、不同知识内容的实习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同时又不失专业教育的引导和管控。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提高对专业实习教学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师生应维持教学相长的关系。实习机构领导和督导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安排学生的各类实习工作内容,并将接受社会工作实习视为自身专业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加重工作量的负担。只有参与实习教学的多元主体在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应尽的责任、对个体能力的提升以及发展内容和方法都有一致的认识基础上,参与实习教学各方在发展个人实践理性、完善个性、提升专业自主性等方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2. 以知识为本理念为依据,提升参与实习教学各方理论与实践、专业研究与服务相结合的能力

    在知识为本价值观引导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应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后再去实践也不迟。在当今高等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学生在学校学到了“知”,无法保证其毕业之日就一定能“行”。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具备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整合能力的教学能力。然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实务性内涵的偏差性理解,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仅仅只是为“做”而“做”,或者只是教学管理意义上预先设定实习教学计划,最后只看执行与否,导致学生、教师和实习机构都误以为专业理论与知识可以扔到一边,投入现有实习机构的非专业环境中,忽视理论的运用,轻视参与实习教学的各方对专业知识创造的贡献和对社会服务质量保障的责任,其结果是机构将学生作为志愿者或廉价劳动力对待,专业实习教育目标被异化,专业界限无法澄清,专业权威难以树立,专业认同目标无法实现。事实上,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社会工作者需应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知识和专业服务技巧,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同时,大学有责任在实务情境中将研究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在理论—教学—实践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创新推动路径。

    3. 以社会为本理念为依据,探索多方合作机制,扩大专业服务的社会效益

    社会工作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为国家、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福利发展服务,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所培养人才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出的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此理念为依据,高校及教师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唯一责任主体,要形成国家、高校、社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责任主体、培养机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实习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寻求多方共赢的实习目标,探索多方合作机制,努力提升实习机构实习环境的专业性,提高专业服务的有效性。

    社会发展需求、个体发展需求和学术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在理论上是辩证统一的。然而上述三种价值取向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其多元价值期待会导致实习教学过程呈现复杂性特点,我们需要在价值理念、专业教学要求、本土实践环境冲突的协调与平衡过程中建立多元化、本土化、过程化的实习教学目标与实施、评估标准,以期通过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理念与实践层面的创新实验,为三种教育价值取向的调控整合提供平衡与统一的可行性实验证据,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

    四、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整体性模式

    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参与主体各方的需求为导向,将学生个人成长需求、机构专业推动与社会服务需求统一起来,构建由“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目标共同组成的三个维度的实习教学目标体系。根据现实、基本、具体、共同、可达到、有特色的原则,加强实习教学能力建设。这种实习教学目标体系包含学生和实习机构的双向学习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包含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能力要求,包含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学业成就与教师工作表现的实习教学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具体评价体系,在多元价值期待、多方共赢基础上建立高校与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开放性的创新理念,努力构建使学生具备社会工作实践理性能力所需要的机构专业服务环境,呈现各方相辅相成的社会工作教育学习功效,推动实习教育中各方的共同发展。

    1. 关注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知识结构的整合性

    以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追求的专业发展目标。社会工作者是否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能力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在实际服务情境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顺序性、逻辑性原则。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性结果应包括:(1)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即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结构,以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现成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务技巧工具;(2)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生成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知识体系的生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曲折、不同科学工作者以及不同学术团体对某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所进行的理论争论与实践冲突,这对解放学生的个性、提升理智过程、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发展整个精神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3)社会工作知识与技巧对应解决的问题域及在本土实践情境中的适用性。使学生提高理论—问题—解决三个环节之间联结的准确度、敏感度,增加对理论本土适用性的探索,提高理论应用的实践有效性。从而在个人实践学习层面获得成就感,在专业发展层面扩大社会对专业服务的认同感。(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社会工作专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所需的价值观建构。了解并配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价值感,及时评估并回馈学习成效;帮助学生寻找在理论与实践能力上的差距以增强求知欲;在人格和行为的改变方面设计具体教学目标和行动方向,以便学生获得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专业价值观。

    2. 关注教学过程: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模式的系统性

    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改善与提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来加以保证。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应关注实习教学的过程性要素,在实习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体现系统性原则。

    (1)以各方需求为导向,兼顾学生、机构、服务对象、高校教师各方的学习、服务与专业发展需求。项目化的实习方式应当是一种能兼顾各方需求的比较好的实习模式选择。

    (2)以专业教育为主导,高校应承担实习督导的主要责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机构一般无力承担专业督导责任,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机构的合作,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强化学生的经验感受,协助学生在社会服务的实习情境中类化经验以形成知识迁移,体会学校所教过的基础理论概念,认识到专业知识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创新能力。高校应对实习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实习督导教学示范及专业能力培训,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创造更为专业的实习环境。

    (3)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实习中的“过程”体验。实习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经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的“过程”,抑或知识本体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关注有关实习教育的目标、实习安排方式、实习时间架构、实习教育内容、实习机构的条件及实习教学者的必备资格、学校与机构在实习教学上的权责和配合等实习教学的过程性要素,将800小时的专业实习时间根据学生发展的目标加以明确具体的结构性分解,将实习教学目标过程化,使参与实习的各方主体都明确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应在何种机构、用多长时间、需要何种资质的督导师资、提供何种教学内容、采用何种实习安置与教学督导方式,生成何种专业能力。

    3. 关注实习教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高校与机构的有效合作的整体性

    实践教学平台,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可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基地建设的有效性可从实习机构数量、实习机构的稳定性、实习机构的专业性、高校与实习机构的合作机制与内涵深度等几方面去考察。

    从理论上说,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数量应覆盖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所设课程体系涉及到的所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现实情况下,实习机构数量在不能全部建设到位时,应以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及社会影响面为原则,将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司法矫正的实习机构首先列入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不断扩大到其它服务人群和领域,确保学生实习教学时数和内容安排的需要。

    实习机构的稳定性则是指实习机构能持续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高校与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安置教学工作的开展。实习安置是一个过程,涉及学校、学校老师、学生、机构与实习教学者等方面良好与充分的准备与配合。目前国内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学校应慎选机构,以便保障专业教育的质量。通过长期稳定的实习教学合作,教师能了解机构能提供给学生何种学习经验,以备学生选择。机构也因与高校长期合作,了解高校实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习督导能力不断提高。

    实习机构环境的专业性是指现有的实习机构中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管理与服务空间。西方一些社会工作教育经验显示,实习机构的环境成熟度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实习的成效。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大多数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不足,这些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诉求动力不足,机构领导缺乏专业教育背景,无法提供专业的实习督导。实习主管人员不以实习教育的目标来提供实习机会,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安排学生参与机构管理方面的活动。当前,培育机构的专业环境,应成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与实习机构的合作,应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为基础,坚持能力为本、知识创新、开放合作的原则。高校应努力承担更多的专业教育和服务示范责任;机构应不断加强对社会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诉求,尊重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在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内容时给予更大的专业自主空间;政府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减少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合作的体制障碍因素,促进高校和机构间在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方面的深度专业合作,最终使学生、教师、机构督导和服务人员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整合、创新能力,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和我国社会福利服务质量方面实现双赢目标。

    图1多元主体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

    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不同视角论证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定位与实施,促进参与其中的不同主体对实习教育目标定位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才能提升不同主体灵活应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复杂性的能力,以便多元主体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不断改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专业环境,将实习目标与实习教育结果加以本土化的联结与整合,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丽晶.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育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100-102.

    [2]黄红,初智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实困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34- 35.

    [3]张荣,龚晓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9(12):78.

    [4]汪玲萍,李红芳.刘玉兰.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处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86.

    [5]邓志平.我国现阶段教育目标的异化及其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9(9):88.

    [6]黎军,李璧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冲突与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9(5):23-25.(责任编辑、校对:臧莉娟)A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in

    Social Work Internship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Sh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The goal of social work internship affect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s. Currently, the goal setting of social work internship is still vague, in that there lack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n devising the social work internship course. Besides, multitudes of values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s, which further contribute to insignificant teaching effects and alienation of social work internship goals. Star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goals in social work internship,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constructing social work intern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goals of internship education; integrative model; social work

    (上接第98页)

    候条件,学校在宿舍和教室安装了大批的空调,并且不向学生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此外,图书馆、实验室、自习教室、医院、食堂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必需的场所也要努力克服原两学期制的惯性,为三学期制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关于我校本科教学水平提升的调研报告[R].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1.5

    [2]王源.“三学期制”给高校带来什么?[J].教育,2006(12):19-22.

    [3]游家兴,连晓轩,张丽薇.三学期制运行效果问卷调查与教学建议——以厦门大学为例[J].市场论坛,2009(1):90-91.

    [4]李永东,李智兰.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与实施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4):36-39.

    [5]何建伟,李世涛,章牧.本科三学期制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教学创新[J].高教探索,2011(2):94-100.

    [6]李永东,李智兰.完善高校三学期制的建议—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172-176.(责任编辑、校对:臧莉娟)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Three-Term Practi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Ting-shu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The three-term system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term re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those research-oriented ones. Yet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hree-term system indicates that, despite of its accomplishments, the reform is faced with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which hinder further advantages of this three-term system. Based on relevant survey studies 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he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report on the troublesome situations,traces back to fundamental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or improvement in six aspects. It’s hoped to offer some insightful references for a rational three-term system re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a; university; three-term system;countermeasures

    相关热词搜索:整体性社会工作实习探讨模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