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情怀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情怀

    时间:2020-04-24 05:18: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首要经典,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面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对他能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戏剧家关系极大。提到文艺复兴,我们过多地强调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而忽略了他们与基督教文化的联系,甚至误以为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是对抗基督教的。其实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基督教本身,他们反对的只是中世纪倒行逆施的天主教会,主张通过宗教改革返回信仰的源头,使每个人都能借助圣经与上帝实现直接的对话。我们在看待文艺复兴时,不能简单的割裂其与基督教的联系,而是一种继承、改造和发展。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峰,自然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他的基督教情怀,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入手,剖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基督教文化因子,窥探基督教对莎士比亚乃至所有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以期对基督教和文艺复兴的联系形成全面深刻地认识。关键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基督教;文艺复兴;联系

    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文化因子

    莎士比亚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得益于多种要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就是圣经及其滋生的基督教文化。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到处存留着圣经文化的印记,体现出基督教对他和社会的复杂影响。朱维之曾指出, 莎士比亚的

    每一出戏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①,英国学者柏格斯也说:“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②” 我们大多数人在定位文艺复兴的性质时存在多多少少的偏颇,认为文艺复兴是反宗教的,作为文艺复兴巨人的莎士比亚也与宗教无缘。但是,莎士比亚是一个基督徒,圣经是他的一个精神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入手来认识他的基督教情怀。

    (一)、四大悲剧中“爱”的体现

    “爱”的主题能使人清晰地看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的密切联系。在《圣经》中,“爱”是最重要的思想,指出在基督徒的立身之本“信、望、爱”之中,“最大的是爱”③。莎士比亚关注的是基督教中所描绘的那个充满“爱”的和谐世界,以及失去“爱”之后由仇恨带来的人性黑暗和社会的混论无序。他的作品中所构想的一个个爱的“天堂”,体现了社会和人生的终极关怀,也使剧中人物闪耀着耀眼的光辉。夫妻之爱在莎剧中有所体现,《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在父亲面前表达自己对丈夫真诚的爱“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她临死前对丈夫作出最后的反抗“为了爱而被杀,那样的死是违反人情的。”如果违背夫妻之爱就会遭到唾弃,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母亲在父王死后不久就改嫁叔父极为不满,因为在他看来父母是恩爱的典型。老王也对哈姆雷特抱怨妻子的不忠“我的爱情是那样纯洁真诚,始终信守我在结婚时对她所做的盟誓;她却会对一个天赋才德远不如我的恶人降心相从!”《圣经》明确指出“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应当敬重她的丈夫。”“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④耶稣一再教诲世人要夫妻相爱,二人是不可分开的整体,丈夫也不可休妻。要做到“爱”还必须“仁慈”,在《旧约》中,仁慈是上帝的本性,上帝的仁慈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上帝对人类的爱永远不会停止。①《新约》把上帝的仁慈进一步阐明,基督是爱和仁慈的最理想的化身,上帝通过基督的受死和复生使人类摆脱罪恶,世人应该像基督一样以仁慈和怜悯之心在人群中间帮助各种不同需要的人。莎士比亚谴责人类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他希望人们“发发慈悲,救救你们的灵魂”。考狄利娅目睹李尔的疯癫后大呼“假如你不是他们的父亲,这满头的白雪也应该引起她们的怜悯。这样一张面庞受得起激战的狂风吹打吗?……”考狄利娅是《李尔王》中爱的代表,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中的爱构建了从宗教精神到人文主义精神之路和联系之桥,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个性形象的创造,实现了对人性的全面揭示。[1]仁慈和怜悯在基督教教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莎剧中甚至成为人在作恶之前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麦克白在预谋杀死国王之前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这我弑君重罪。怜悯像一个刺身裸体的婴儿……”(《麦克白》)这一方面说明众人会因邓肯被害而产生怜悯之心,一方面又说明众人的怜悯引起了麦克白的畏惧。要做到“爱”还须有“宽恕”之心,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中,常常以宽恕犯罪者或者仇敌作为结尾,宽恕也是贯穿基督教神学始终的精神。《旧约》描述神对子民极其宽容,不因他们有罪而惩罚他们,并且“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②耶稣解释他的死是为赎世人之罪,在最后的晚餐上,他以末世的逾越节羔羊说他的牺牲将带来赦罪和新约的实现。③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宽恕有罪的人。大度的宽恕可以将曾经的怨恨消除,代之的是友善的和解和爱的恢复。《李尔王》中爱德蒙临死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之罪,对爱德伽说:“让我们互相宽恕吧,……公正的天神使我们的风流罪过成为惩罚我们的工具。”宽恕和仁慈是实现“爱”的必要途径,也是构成基督教之“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文化因子体现了莎士比亚之“爱”,是他基督教情怀的展现。

    (二)、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文化代名词

    “祈祷”、“忏悔”、“上帝”是我们所知的基督教文化的代名词,也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基督教所独有。这些基督教文化的符号也是四大悲剧所着重体现的。从《圣经》来看,祈祷就是信徒在心灵上与上帝的对话,向上帝求恩、表达赞颂、请求宽恕等,因此祈祷可以看作是天人互谈行为,是人与上帝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祈祷首要表达的是对神的信赖,只有笃信上帝善待众生的人祈求上帝,其祷告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和应允。在《麦克白》中麦克白装作开玩笑,劝自己的夫人克制邪心,“常常斋戒祈祷”,因为祈祷能够抵挡“年少风流的魔鬼”。《李尔王》中爱德伽对弄人说:“喂,傻瓜,你要祈祷,要留心恶魔啊。”在基督教看来,死后灵魂是升入天堂还是下地狱一个原因就是临死前的祈祷,如果通过祈祷得到了上帝的宽恕就能洗清罪过进入天堂,否则就会坠入地狱。哈姆雷特本想着在克劳狄斯祈祷时复仇,但是转念一想“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他不愿让杀父仇人因为忏悔就升入天堂,所以放弃了绝好的机会。在《奥瑟罗》中奥瑟罗准备杀死苔丝狄蒙娜前让她祈祷“要是你想到你的一生之中,还有什么罪恶不曾为上帝所宽宥,赶快恳求他的恩赦吧!”克劳狄斯说:“我不能祈祷。虽然我的愿望像决心一样强烈;我的最坚强的罪恶击败了我的坚强的意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每一个处于痛苦、屈辱和受难中的人都可以通过祈祷寻求着安慰。忏悔是基督教反复强调的一个教义主题,著名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就说“宗教不是信仰,而是用外在行迹所做得信仰的忏悔”。①基督教的原罪观认为基督徒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大型的节日必须忏悔来对自己的罪行加以救赎,信徒相信上帝眷念一切真心忏悔者,虚假或不忏悔者就会受到惩罚。在四大悲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用言行展示了忏悔的意义。《麦克白》中,麦克白通过自己的内心独白表现出自己深深的负罪感“为什么我们要在忧虑中进餐,在每夜使我们惊恐的噩梦的谑弄中睡眠呢?……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把我们折磨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适时的忏悔虽然不能弥补过错,至少也可以减轻心理上的负罪感,上帝“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②《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痛斥母亲的乱伦行为“向上天承认你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不要把肥料浇在莠草上,使它们格外蔓延起来。”王后听后大为后悔,她最后的服毒也标志着自己深重的罪行得以获救。麦克白夫人怂恿自己丈夫弑君后,非但不感到良心的谴责,甚至觉得“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到满足”。最后遭到上帝的严惩,发疯而死。耶稣曾告诫民众有罪即悔,“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③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通常指一个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在《圣经》中,有关上帝保佑信徒,使其敬拜上帝、遵从上帝意旨的事例屡见不鲜,上帝是基督教的核心,没有上帝也就没有基督教。上帝是全能的,他创造天地万物,爱怜、拯救世人。《哈姆雷特》中鬼魂找哈姆雷特私聊,哈姆雷特的挚友霍拉旭清醒的认识到“上帝的旨意支配一切”。克劳狄斯因怕哈姆雷特复仇将其送往英国并密令处死,然而上帝早已经有所安排,使他被海盗解救而顺利返回祖国,当思考原因时,他说道“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他布置好了。”对上帝的旨意世人只能无条件顺从,人们在世间的所作所为都是“照他的旨意所预定的。”①上帝“以公平为准绳,以公义为线坨”。②上帝可以主持人间的不平之事,对世间的公义标准加以判定。在《李尔王》中爱德蒙因为自己是私生子的緣故处处受到冷眼不平的看待,他呼唤上帝“神啊,帮助帮助私生子吧。”《麦克白》中班柯在邓肯遇害后向众人表态“站在上帝的伟大的指导之下,我一定要从尚未揭发的假面具下面,探出叛逆的阴谋,和它作殊死的搏斗”。在《哈姆雷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叹息道“……可是天上却不是这样的,在那边一切都无可遁避,任何行动都要显现它的真相。”上帝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基督教文化母题,莎士比亚以自己的如椽大笔将其融入剧中,增加了戏剧的崇高性。

    (三)、四大悲剧中的“死亡”与“魔鬼”

    “死亡”、“魔鬼”是基督教文化中经常提及的问题。把死亡当做睡眠之意最早开始于《新约》。基督徒们从来不否认他们也会死亡,但是确实和非基督徒们的死亡有所区别,基督教信仰者是“死在基督里”,③是睡着了,不是真正的死亡。在莎士比亚的时代,“睡眠”被引申为“休息”,一种借助死亡的力量而得到的休息。在《哈姆雷特》这部戏中,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后自己也中毒而死,他的好友霍拉旭悲伤的说:“一颗高贵的心现在碎裂了!晚安,亲爱的王子,愿成群的天使用歌唱抚慰你的安息!”他就是祈祷身心俱疲的哈姆雷特在天堂能得到安息。莎士比亚并不是完全用纯粹的宗教态度来阐释死亡,《李尔王》中的爱德伽并未屈服于自己的不幸,也没有任人宰割,他把自己隐藏在大自然中,最终为自己和父亲以及李尔和他的小女儿报了仇,在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信仰也是坚忍。《旧约》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自然终止,早逝是人生之大忌,一般认为早逝是出于神的惩罚。《麦克白》中那对罪恶的夫妇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上帝已经把他们从子民的行列中剔除,他们的悲惨结局也早已经注定。当麦克白知道夫人发疯致死的消息后,他冷漠的说道:“她反正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消息的一天”,麦克似乎早已经预见了自己和妻子的下场,透视出他在登上最高权利宝座后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悲哀, 这条血腥的道路已使他再也不能为任何悲伤所动 , 最后他也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死亡。在圣经里魔鬼的形象不时出现,他们以撒旦为首领与上帝作对,破坏上帝与人的关系,把人引入暗黑之中。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也对魔鬼的形象做了很多描写。在他的四大悲剧中,这种魔鬼特性又表现为人的邪恶特质。[2]《李尔王》中的爱德伽说道:“这就是那个叫做‘弗力勃铁捷贝特’的魔鬼,他在黄昏的时候出现,一直到第一声鸡鸣方才隐去……”哈姆雷特提到魔鬼时说:“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一种本领的。”在《麦克白》中,传统的魔鬼形象除了三个女巫外,并没有出现在舞台上,像麦克白及其夫人都是有着魔鬼思想和行为的人。《奥瑟罗》中的伊阿古则表现出了魔鬼热衷于破坏,使人挑唆争斗、蒙受痛苦的特点,他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使一些人不惜一切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莎士比亚敏锐的观察到了他们的本质,又借助圣经中的原型,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类魔鬼”形象。

    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他的“四大悲剧”中处处渗透了基督教的文化因子。基督教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对基督教文化因子的继承不仅仅表现在“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37部戏剧中 ,几乎每部戏剧的故事情节中都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运用。[3]这种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甚至让很多人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看作是“基督教戏剧”。虽然我们不能认同这种绝对的观点,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戏剧里所体现的基督教情怀。所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基督教悲剧,也不能无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基督教思想。对于莎士比亚而言, 基督教文化内涵是他所理解的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莎士比亚, 不仅仅是希腊文明之花的结晶, 同时也离不开基督教思想甘霖的浸润。[4]

    (一)、文艺复兴与基督教关系之概要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的结束,整个西方的历史进入了中世纪,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中世纪的文化几乎就是靠基督徒们的传承才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了新的文明。虽然基督教思想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基督教在客观上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我们通常把这种思想解释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完全把文艺复兴和基督教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其实就算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依然是基督教,文艺复兴的巨人如但丁、达芬奇、拉伯雷、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乃至莎士比亚等无一不是信仰天主教的。我们说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其实他们你并不是反对宗教本身,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教会神职人员贪婪腐化,教会束缚人性,给人灌输蒙昧主义的思想,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这个。从本质上来说,与其说是反对,不如说他们是想让基督教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反对这些不好的来促使基督教更完善,通过改正缺点以纯洁教会,让他们的信仰更坚定。

    (二)、莎士比亚留给我们的思考

    莎士比亚是文艺时期的巨人,但他也是一个对圣经相当了解的基督徒,出生后即在家乡斯特拉福镇的圣三一教堂受洗入教,婚姻和生育情况在教堂中留下记录,死后也埋葬在教堂的墓地中,可以说一生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然后写他熟悉的生活,这才是他的人生。莎士比亚首先是生活在宗教改革背景下英国民众的一员,必须遵守那个时代所有平民必须遵守的宗教规范,然后他才是戏剧家,而当时的戏剧家并不能凌驾于宗教之上。对于莎士比亚是这样,对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等都是如此,我们应该看到两面才能深刻认识基督教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莎士比亚的创作时期已经接近文艺复兴的尾声,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凝集了众多巨人的心血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几百年的文艺复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解放人性的口号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在和基督教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相互碰撞,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文主义思想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这种“纵欲”、“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思想真的好吗?这种展现人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真的是毫无缺点吗?过度的反基督教思想也使人文主义思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所有人文主义者思考的问题,也是莎士比亚所思考的问题。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等形象,克劳狄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杀兄娶嫂;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思考;李尔的三个女儿在得到父亲的全部后残忍对待老父;伊阿古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奥瑟罗为了权势酿成了一幕幕惨剧……这些场景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莎士比亚通过这些向世人提出了疑问:这些所谓的解放人性,过度的自我主义和纵欲行为我们应该提倡吗?他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给了我们答案,莎剧中的基督教意识体现在对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 或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 或对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5]人还是需要有约束的,需要基督教的道德观和禁欲思想等来对人性做出修正,人文主义的极端思想已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发展,这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在这方面,在文艺复兴的后期,基督教思想又发挥了作用,和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又达到了统一,决然的对立是最终行不通的。不要过度禁欲,这样不利于人性的解放和发展,同时没有约束的人性必会是社会混乱,道德滑坡。宗教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可分離,也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给我们开了一小扇窗,我们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他的所有作品和外面广阔世界中人文主义代表者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是和基督教截然对立的,我们要摒弃那种片面的思想,全面看待两者的关系问题,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创新和完善,基督教情结是人文主义者内心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给我们所有人深刻的启示。

    注释:

    ①朱维之.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J].外国文学研究,1982

    ②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③哥林多前书 13.13

    ④以弗所书 5.33;5.25

    ①撒母耳记下 24.14

    ②出埃及记 34.7

    ③马太福音 26.26-28;路加福音 22.19-20

    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转引自康志洁:《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②彼得后书 3.9

    ③路加福音 13.5

    ①以弗所书 1.11

    ②以赛亚书 28.17

    ③《帖撒罗尼迦前书》 4.16

    参考文献:

    [1]李伟民.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2]李丽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圣经原型分析[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陈蕊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对圣经典故的运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徐宏玲.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基督教意识[J].安徽文学,2009

    [5]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M].学术研究,2007

    [6](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朱生豪译)[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思曼(1995年—),女,汉族,籍贯:湖北咸宁,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翻译。

    相关热词搜索:莎士比亚基督教情怀悲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