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教学中的“舍得”艺术

    教学中的“舍得”艺术

    时间:2020-05-05 05:18: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舍得,原本是出自佛家的禅语,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精髓之一。蝉,舍弃了外壳,因此它才能自由鸣唱;壁虎,舍弃了尾巴,才能在危难中中保全自己。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动、植物都是以非凡的智慧,向人类昭示着:只有“舍”,才有“得”的真谛。现在“舍得”是哲学,是思想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是处世之道,是东方禅意中的超然状态。舍得是增长智慧的必备元素,更是成就人生的最佳养分。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永远是属于对少数人舍得之后的犒赏。古往今来,得大成而永载史册莫不深谙此道。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那么,在我们教学中,也要透彻理解 “舍得”精髓,才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起着这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浅谈一下教学设计中的“舍”与“得”。

    一、舍弃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得到学生探究时间,有利于解决学生真正的疑难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将所有内容详详细细地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冲淡了关键所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养成只会接受教师讲解到位的知识,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留下的印象自然是浅淡的,一段时间之后也就遗忘了。导致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结果只能反复炒冷饭,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难以恭维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我们就需要大胆放手,舍去不讲;而把时间落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通过设计相应知识阶梯,学生经过思维运动来自主获取知识。这样既吻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都如下设计:将一定量碘化铅固体加入一定体积的水中,让学生观察是否溶解完,再接着取上层清液,在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黄色沉淀生成,证明有碘化铅溶解。之后就引出了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然后让学生分析平衡的五大特征——逆、等、动、定、变。然后讲解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Ksp与离子积的比较得出平衡怎么移动,最后就是几道计算题加强对Ksp计算的巩固。这样设计很多老师都认为不错,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两大问题,一是沉淀溶解平衡只解决了有溶解的方面,对于沉淀方面并没有证明,让不少学生形成单一思维。二是浪费时间在分析平衡的五大特征,离子积与Ksp的比较,学生听的毫无兴趣,因为这已经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种平衡了,这些内容都已经很熟悉了,没有新意可言,缺乏吸引力。其实,这节课关键就是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让学生理解在沉淀溶解平衡中既有溶解方向又有沉淀方向。若是按如下设计:①将等量的碘化铅、明矾固体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观察现象——碘化铅固体没看出有什么变化,明矾固体全部溶解;②将一块不规则的明矾晶体放入饱和的明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变化(为节约时间,采用拍摄的图片)——明矾晶体形状变规则了,但质量没有改变。引导学生分析在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与结晶平衡;③展示资料卡,给出碘化铅、明矾等物质的溶解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碘化铅加入水中,有部分溶解——取上层清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④设计实验证明碘化铅溶液中也存在沉淀方向。——取上层清液,加入碘化钾饱和溶液,观察到有沉淀生成,可推测只能是生成了碘化铅沉淀。通过上述设计,既让学生充分做了思维体操,进行了知识迁移,有效地解决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又让学生知晓了沉淀溶解平衡移动问题。而且更关键的是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习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学时间,这时间从哪里来,就是舍去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五大特征及离子积与Ksp比较来确定平衡如何移动(这部分知识学生可结合题目轻松搞定)。

    二、舍弃漫无边际的探究,使探究成功率得以提升,易获得成就感。

    探究式教学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也是新课程改革推崇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升学习积极性。只是在实际教学设计时,也需要有所舍弃,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金属镁的提取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设计从氢氧化镁到单质镁的制取过程。不少教师都会认为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是个非常好的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就暴露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设计的热情很高,设计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案。如①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为氧化镁,再用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②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镁,再用金属钠置换得到单质镁;③氢氧化镁受热分解得到氧化镁,再进行电解得到单质镁……结果都被教师一一否决了,眼看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有些方案教师都没进行评价、否定,然后就匆忙给出了正确的设计方案。这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认为以后反正老师会告诉我们结果的。另外也没获得有价值的教学效果。

    此时再给出——让学生设计从氢氧化镁到单质镁的制取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上述信息可轻易得出先将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再进行电解的设计思路。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会根据信息进行迁移应用,又节约了课堂时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更何况现在许多高考题都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获取、迁移、应用,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加以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实现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舍弃照搬书本上的实验,给学生直面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设计出比书本上更完善的实验。这样既突破了教学的疑难点,又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才能更好的有所得,要舍弃过多的重复内容、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简单照搬书本上的内容等等,才能得到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训练,真正达到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形成读死书,死读书般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舍弃一切都是教师包办,得到了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历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相应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根植于他们的脑海中。否则只是像看电影一样,只是看到过或是听到过,不久就淹没在各种琐碎中。

    而且将哲学艺术融入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境界,有利于拓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琳. 舍得:做人做事的取舍艺术[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舍得艺术教学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