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给力”为何如此给力?|给力

    “给力”为何如此给力?|给力

    时间:2019-01-30 05:44: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10年11月24日,人民网刊载了一篇名为“2010网络流行语华丽出炉,您看懂多少?”的文章。文章盘点了2010年的年度网络流行语: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ungelivable、羡慕嫉妒恨、非常艰难的决定、脑太套、我爸是李刚。这里面既有对时事的调侃,也有自己丰富感觉的简洁表达,可是这八个流行语里“给力”是最抢眼的,而且还有它的“英文版”ungelivable也一同入选流行语。可见“给力”还是很有价值研究的。
       本文将着重研究“给力”这一流行语大行其道的原因,找出“给力”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找出其流行的原因和其特有的特点。本文将采取对比的方法,将“给力”和其他流行语进行对比,语料来源均来自最新的网络用语和《知网》的文章。
       一、“给力”大行其道的原因
       1.创造者追求一种表达的陌生化效果。 “不给力”最开始在网络流行,是源于一部日本动漫的中文配音,有中国北方方言“不给劲”、“不带劲”的意思,“给力”表示支持、给劲。“给力”在汉语中有相似的表达,而且也很简洁,但是为什么“给力”还是这么红呢?
       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陌生化,即采取新鲜甚至怪异的表达方式,这是网络语言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网络空间里人们求新、求异,更渴望表达自己,更渴望自己被重视,所以为了不断创新,会找一些陌生的表达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加深记忆,这种陌生的表达通常会采用改变语法规则,如“被自愿”;寻找怪异字,如“�”、“呆呆”;或者挖掘古词、方言词,“给力”就属于这一种,12月18日《长江日报》刊载的文章《博士考证热词“给力”古已有之,系支付薪俸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海波博士透露:经他考证,最热的网络词汇“给力”其实是一个古词。经他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同样也是出于这种心理,人们又创造出了ungelivable和gelivable这两种新形式,用英文表达也达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2.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和接收者大部分是18-30岁的年轻人,这一部分人求新求变的要求强烈,接触网络的机会多,并且在心理上有很强的归属感,能听懂流行语也是区分语言社团的标志,所以这些流行语会迅速流传。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注重效率,注重自我表达,所以“给力”会如此流行。许多受众为年轻人的杂志也积极引用“给力”一词,想必也是为了和年轻人能多一点共鸣,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如《中国知网》里最近收录的几篇文章: 《“不给力”的电动车》(摩托车信息2010/10);《这些鱼很给力》(科学健身,2010/10);《同样给力的水果》(科学健身,2010/10)。
       二、如此使用到底符不符合规范?
       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这么说到底符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给力”堂而皇之的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就语法结构来看,“给力”已经是一个动宾结构,本来不应该在后面再接宾语了,也就是说,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给力”应该单独使用或者说“XX很/不给力”才是比较符合语言规范的用法,可是《人民日报》的这篇《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到底符不符合语言学规范呢?
       语言学研究中,母语使用者的语感是判断语言片段成立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大多数母语使用者都觉得这样讲怪怪的或者不成话,这就说明这个语言片段成立与否值得商榷。《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新闻稿,做为新闻稿他就有了语言片段和新闻语言的双重身份,我们就不得不分析新闻语言尤其是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
       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必须具备下列语言条件:第一,词语选用精当;第二,句式安排合理; 第三,修辞手法得体。这三方面构成了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一则新闻的标题想要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必须有一个比较显眼的动词,因为动词是现代汉语中最具活力的词,也是新闻标题中不可或缺的词,新闻标题都在争相使用能吸引人的词语,这也就可以理解“给力”这一网络流行语如何大摇大摆的走上《人民日报》了。
       笔者的观点是:作为新闻标题,为了吸引眼球,引起更多的关注,加上新闻标题语言的特殊性,可以接受给力“文化强省”这样的说法,但是在现实的语言生活中,不应该提倡这种说法,并且按照人们的使用习惯这种说法也不会大为流传。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 2009.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385页.
       [3]段业辉.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南京大学学报,1996(1).
       [4]刑俊美.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4).
      
       (作者简介:滑�(1987-),女,山西阳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热词搜索:为何如此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