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春风化雨 润无声对下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润无声对下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时间:2019-02-03 05:44: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教育工作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春雨贵如油”,它起到了滋润万物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教育正需要这种不露痕迹的方式,无声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关键词:无声教育;人文情怀;宽容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师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中小学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所使用方法的现状来看,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的区域里开花结果,但对问题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师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不留痕迹的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并成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方式。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种教育方式呢?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因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能够给他人以人文关怀。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他听见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人性化的启示。
      显然,案例中的那位妇女具有极其浓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法教给那位青年学生,以避免青年学生的难为情。
      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和无助。如果我们能够如那位妇女一样,聪慧地给学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已证实了这一点。文中谈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正当他把两只手指伸到袖筒里,要取出小抄儿时,他的目光和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的走向窗前。柯里亚呆住了,并努力克制着紧张的心情,准备着答案。等轮到柯里亚上前应考时,那位教师离开了教室,直到柯里亚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打过小抄儿。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示他时,他便告诉他们,他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教师恰当的人文关怀,比直接批评或斥责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改恶扬善。那么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呢?
      其次,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宽容心的人。
      宽容意味着教师拿着欣慰的爱心善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其犯错后的心理。无论什么人,只要良知未泯灭,在犯了错误后,都产生一种负罪感。这种心理会他们恐慌、自责,这时他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同情自己,即使是品德后进、屡犯错误的学生仍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也仍有维护自尊的要求。如果这时教师处理方法不当,一味严厉责斥,穷追不舍,就往往会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甚至会使学生孤注一掷,走上对立。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其改正错误,而且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使他们今后很难再敢讲真话了。若想让学生真正知错就改,就得给学生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宽容。还是先让我们看一个被称为“宽容的最高境界”的故事吧。
      二战期间,一场激战过后两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在森林里艰难的跋涉了十几天之后,用以维生的鹿肉已所剩无几。一天,他俩再次与敌人遭遇,交战中他们巧妙的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安全时,却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士兵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膀子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所幸的是第二天他们的部队找到了他俩。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士兵安德森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跑过来抱着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我知道他想独吞那仅剩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去。当晚,他跪了下来,请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宽容了他。之后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一个人能够宽容患难与共的战友对他背后开黑枪,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何尝不能够以宽容之心待之呢?当然,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不要揪着错误不放,置之退学(开除)而后快,或者虽然未退学(开除),但是对其错误无限的上纲上线,硬逼着其承认自己道德败坏或者不可救药。其实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而与道德境界无关。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将其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
      且看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班级的卫生工作总是不理想,不是地上有废纸,就是课桌排歪了,进去一看就想生气。可是生气后他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与其心痛不如行动。一天中午,我进教室走了一圈,发现有不少小垃圾,于是不动声色地弯腰捡起来。黑板前的地面尤其脏,我就拿来簸箕扫帚扫干净。几个班干部已经领悟了,互使眼色,都拿起扫帚帮忙。我还是不说话,眯着眼睛看课桌是否排得整齐,还没等我动手,几个在外面踢毽的女生已经奔过来开始排了。第二天我还是不说任何一句话的进去捡垃圾排课桌,在我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自觉地和我一起干。第三天我进去时,地上已经找不到垃圾,课桌笔直整齐,学生对着我笑呢!没说一句话,就让学生知道了该怎么保持教室的整洁不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吗?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多是13~17岁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如果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会引起他们的叛逆和对立,造成对他们的伤害,教育结果适得其反。此时,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妙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便可使其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因为,恰到好处的无声,并不是气馁或妥协,而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对事物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它能创设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教育者的意图震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效果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达到的。因此,我觉得恰当的把握无声的妙处,娴熟自如的运用它,便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锁.《让批评牵手艺术》.《河北教育:教学版》,2008年第1期
      [2]郝韶瑛.《浅谈无痕教育》.《青年文学家》,第11期

    相关热词搜索:春风化雨无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