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宋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特色|昆德拉小说的艺术pdf

    宋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特色|昆德拉小说的艺术pdf

    时间:2019-02-12 05:31: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宋代 话本小说 艺术结构 套盒结构 词文相生   摘 要:独特的情节结构与“套盒结构”、“词文相生”等文本结构使宋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别具特色,产生曲尽人情、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话本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说书人的“说话”底本,便是宋话本的雏形,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润色,正式形成一种文学样式。宋代话本小说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独特的情节结构与“套盒结构”、“词文相生”等文本结构使宋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别具特色,产生曲尽人情、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情节结构特色――“线形结构”、“圆形结构”与限制视角
      
      与诉诸视觉供阅读的唐传奇不同,话本要适应“说话”技艺诉诸听觉的表演形式和市民阶层听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话本特别注重情节的设置。其情节往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节奏感强,以便吸引听众。情节结构的设置又往往与叙事视角的选择有密切联系。
      话本的情节一般采用线形结构。即由一个人物或事件引出第二个人物或事件,再引出第三个人物或事件……以此类推,一环扣一环,沿着这样的叙事链条向前发展。每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或因果关系。其中常有一个重要的线索,起到贯穿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图示:
      线形结构
      A(人物或事件)→B(人物或事件)→C(人物或事件)→结局
       ?坨↓?坻
      线索
      线形结构的情节设置通常与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相配合。例如《错斩崔宁》正话中就以刘贵的丈人资助他十五贯钱当做生意的本钱为开端。引出刘官人酒后回家戏言已卖掉小娘子。接下来写小娘子听说要被卖掉后连夜逃走,没上门闩。引出夜里小偷进门行窃,将刘贵杀害,抢走十五贯钱。其后写小娘子在回娘家的路上与崔宁结伴同行,被捉住后双双蒙冤被斩。接着写大娘子被山贼劫持为山寨夫人,引出事情的真相,山贼才是杀害刘贵的凶手。其中的关键线索就是那十五贯钱。崔宁也是因身上刚好携带了十五贯钱而蒙冤的。
      《碾玉观音》的情节却是在线形结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圆形结构,因为作者在叙事时有意识地采用了限制视角。圆形结构的情节设置是指叙事时有意识地省略掉一部情节,埋下伏笔。即情节主线按线形结构向前发展,同时存在一条隐藏的情节副线。到话本的结尾处才加以揭示。叙述又回到情节主线与情节副线分岔的关节点,形成回环往复的圆形结构。如图示:
      圆形结构
      情节主线(显性):
      A1→B1→C1→D1→E1→F1→G1
       ↓ ?坻
      情节副线(隐藏)D2←结局
      《碾玉观音》的情节主线是线形结构。开头以十多首游春词入话,引出郡王带家眷游春。璩秀秀看热闹,被郡王看中买入府中当干绣花活的养娘(婢女)。接着写郡王府失火,秀秀与碾玉匠崔宁乘乱私奔,远走他乡结为夫妻。后因郭排军告密被捉回郡王府。秀秀被关进后花园,崔宁则被送交官府。这是情节主线与情节副线分岔的关节点。从这里开始作者使用了限制性的叙事视角。即以崔宁的视角来叙事,情节链条分岔,秀秀被关进后花园后的情况被略去未提。崔宁受官府惩处后与秀秀相遇,重做夫妻。其后再遇郭排军,才发现秀秀早被郡王杀死在后花园中。崔宁遇见的是秀秀的鬼魂。她的鬼魂报了仇,最后拉崔宁到阴间去做鬼夫妻。崔宁碾的一个玉观音是关键线索。
      《碾玉观音》的结局相当出人意料。原因就是作品采用了圆形的情节结构,接近尾声时才点出秀秀被关进后花园后的情况,回到情节链条分岔的关节点。情节主线与情节副线暗地有交叉,如秀秀及其父母的鬼魂找到崔宁并与他生活在一起。由于采用了限制视角,崔宁和读者都被蒙在鼓里。这就极大地加强了故事的惊悚效果。
      《错斩崔宁》也存在一个被有意省略的情节,即究竟是谁杀死了刘贵。设置了一个明显的悬念。后来大娘子发现真凶是由于巧合。巧合成为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
      《碾玉观音》却没有设置明显的悬念,反而在情节主线中故意迷惑和麻痹读者,最后冷不丁抖出结局,其艺术感染力大大强于线形结构的情节设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二、文本结构特色――“套盒结构”与“词文相生”
      
      话本作为说书人的讲话底本,具有独特的文本结构,即“套盒结构”与“词文相生”,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套盒结构”①是指话本小说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开头部分。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构成类似民间工艺品“套盒”的结构关系,即大套盒(正文部分)装小套盒(开头部分)。两部分形成互文关系。这是话本小说最为独特的艺术结构。
      话本的开头部分一般包括“开篇诗/词”、“入话”和“头回”。“入话”是对“开篇诗/词”的解释。“头回”则是指某些话本在入话和正文之间插入一个与正文主题相似或相反的小故事,又称“得胜头回”。有些话本将“开篇诗/词”、“入话”和“头回”三部分统称为“入话”。话本的开头部分相对独立的特点,也是与“说话”技艺的演出形式相适应。“开篇诗/词”、“入话”用来概括题旨或引出人物及故事,与“头回”故事一同起到“暖场”作用,即在等候客人陆续到场的过程中,以插科打诨的形式活跃气氛,交代相关情况,激发听众兴趣。久而久之,这种结构形式就被固定下来。
      《碾玉观音》为引出郡王游春,竟以十余首春词入话,显得妙趣横生。同时也体现了早期话本小说名为“诗话”、“词话”的特点②。《错斩崔宁》的开篇诗与入话表述“世路狭窄,人心叵测”的题旨,劝诫世人哪怕一颦一笑都要非常谨慎,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在正文之前有一个小故事作“头回”。讲魏生进京应试高中榜眼,却因与妻子在书信中互开玩笑,被他人抓住把柄,断送了锦绣前程。“头回”故事与正文故事中刘贵因酒后一句戏言,招来杀身之祸,连累几条无辜性命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说明言行不谨慎会招致祸端,意旨相同。而有的话本小说“头回”与正文故事的意旨则刚好相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话本的“引首”,“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故叙述方始,而主意已明”③。鲁迅认为与正文的意旨相反的头回故事是从反面说明中心思想。一正一反相映成趣,深化主题。头回故事无论与正文的意旨相似或相反,其共同作用都是在叙述正文故事之前,就将主旨点明。
      话本的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构成“套盒结构”。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形成有机的互文关系,拓展了文本的内涵。开头部分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时便于听众(或读者)在一开始就能抓住故事的主题,从中获得教益。因此,“套盒结构”有助于实现话本小说“劝诫”和“娱心”的双重功能。
      话本小说通常以诗词开篇,以诗词结尾,在散体的叙述语言中不时插入诗词,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词文相生”④的艺术表现手法。《碾玉观音》正文部分插入诗词十一处,《错斩崔宁》正文则插入诗词八处。散体语言涵盖的内容广泛,灵活自如,便于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描绘人事景物和细节场面。但诗词等韵文语言在摹写情状和抒发情感方面独具优势,富于生动性和音韵美。话本正文部分插入诗词或骈句主要有以下功能:1.写人状物;2.摹状景色场面;3.抒情议论;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碾玉观音》在璩秀秀出场时就用一首词描摹她美好的容貌情态。接着引《眼儿媚》词描写秀秀高超的绣作本领。其中“斜枝嫩叶包开蕊,唯只欠馨香。曾向园林深处,引教蝶乱蜂狂”一段写秀秀所绣花朵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极其传神。写郡王府失火也引词作,渲染烘托了气氛。这些词作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碾玉观音》中多处出现的骈句则主要承担概括和议论作用,包含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词文相生,满足了宋代朝野皆“尚词”的娱乐需要。韵文语言与散体叙述语言相得益彰,形成互文张力,丰富了话本小说的语言形式。
      
      三、结 语
      
      精心设计的情节结构与“套盒结构”、“词文相生”等文本结构使宋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别具特色,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话本重在描写人性人情,体现市民趣味,反映世事无常、人情冷暖,歌颂真挚美好的情感与品德,揭露社会黑暗,惩恶扬善,实现“劝诫”和“娱心”的功能。《碾玉观音》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成功塑造了对爱情大胆追求、坚定执著,对黑暗势力不屈反抗的女主人公璩秀秀的形象。其反抗精神被《窦娥冤》承袭,人鬼恋模式则影响了后世的《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作品。《错斩崔宁》开公案小说先河,后被改编为戏曲《十五贯》,在民间广为流传。“线形结构”、“圆形结构”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常规情节结构。“词文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在后世章回小说中广泛运用,产生独具民族语言魅力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卢慧彬,语文教育硕士,贵阳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① 张恩鹏.中国套盒术――宋元话本小说的开头[J].时代文学,2008(7).
      ② 李晓丽.中国历代白话小说精选读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④ 马圣玉.略论宋元话本小说词文相生创作模式的成因及功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相关热词搜索:话本宋代特色结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