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伤逝》:男性启蒙话语下的女性失语:一至三岁儿童启蒙教育

    《伤逝》:男性启蒙话语下的女性失语:一至三岁儿童启蒙教育

    时间:2019-02-12 05:44: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在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与冲突中,《伤逝》的启蒙者涓生的男性话语权对女性个体性的控制,说明女性启蒙的困惑与失败。
      关键词:男性话语权 个体性缺失 女性奴性 启蒙失败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写的是“五四”时代,接受新式教育及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现代小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这其实是一个古代文人“始乱终弃”模式的现代版故事。《伤逝》以涓生的回忆自白谋篇布局,全文的启蒙表演者只有涓生一人;子君作为“被启蒙者”始终处于失语的状态,只是一个概念性的符号,独立人格缺失。涓生作为“启蒙者”拥有全文的话语权,他用男性话语来述说对子君的忏悔及恋爱决裂后找不到新生的路,显示了启蒙的困惑与失败。
      一、快乐“本我”的追寻:愿望满足的表演者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核心是性本能冲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的第一部分‘本我’,是指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只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①
      涓生追求子君,只因子君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使他在百无聊赖中不再寂寞。这正是涓生“本我”遵循快乐行事。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涓生遵循快乐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性本能冲动在无意识中抬头。他绞尽脑汁地说服子君接受自己,与自己同居,慰藉心里空虚。“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依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本我’的构成是被称为‘力比多’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②
      子君要求独立解放的大胆宣言一说出口,便给涓生带来强大的震撼,这正好满足了涓生自私的本能欲望。“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饷,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涓生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大谈类似“娜拉出走”的文学,给子君灌输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让子君能够冲破家里旧势力的束缚,自由地与自己同居。他没能得到子君家人的认同,就尽力劝服子君反抗,表面是为启蒙子君追求婚恋自由,实则是为让子君跟自己无实际之名地同居,这就导致子君的行为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同和保障;子君的死,涓生就理所当然不用负责任,因为这是自由恋爱。我们不禁怀疑,这自白忏悔是否是为让自己的良心不受谴责地寻找新生出路?
      这恋爱舞台的表演者、操控者始终是涓生,子君的形象与感受都是出自于涓生的男性话语言说,她变成回忆里的一个概念性符号,没有声音,更没有反驳的权利,就像一个小孩子,对教育者充满了稚气好奇的光泽以及五体投地的崇拜。若不是涓生对子君灌输女性个人解放新思想,子君则大概还是个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孩子,远不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一句要与父辈决裂的不孝不义的话。涓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摆脱思想的空虚,极尽发挥启蒙者的言说表演能力,让子君走出封建家族及旧思想的束缚,与自己同居。这是启蒙者的自私,这不是真正的启蒙。子君的出走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解放,她只是从“父家”走到“夫家”,只是感情的投放处发生了转换,从对父辈的孝义转换到对夫家的爱恋而已。
      二、现实“自我”的压迫:话语缺失的被启蒙者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的第二部分‘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调节控制,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③
      涓生的本我得到了满足,由陌生到熟悉到厌倦。他意识到子君不再具有当初的生气、眼光变得暗淡、不看书、变成了家庭主妇、为生计斤斤计较时,便觉得子君是寻找新出路的累赘。同居,当时社会不允许;自己又被解雇,他意识到没有经济来源,两人的爱情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她早已什么书不看,也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当初新鲜快乐的变味,经济的困窘,生活的穷途末路,涓生就不顾子君的感受,要求与子君分手。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
      涓生始终从自己的欲望考虑两人的问题。他需要子君,就说服子君摆脱束缚走向自己;现实让两人的生活充满了隔阂,他觉得子君是一个包袱,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子君自动离开。甚至自己失业,涓生也怪子君没能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做翻译。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子君。他决定抛弃她,就怪子君见识浅薄,与自己产生思想隔阂。“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她。但子君的见识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启蒙者始终站在男性的立场考虑两人的恋爱关系,他要子君的是“出走”,不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解放”,只是身体肉欲的解放。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作为启蒙者的自私,最终导致了子君的灭亡。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愿望的满足是梦唯一的目标,其内容很可能是完全自私的。”④他们在欲望的驱动下同居,把所有退路都阻挡了。
      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
      涓生在现实的思考下明白活着的要义并不仅是爱情,两人生活没有了经济的保障,抛弃包袱(子君)才能重生。涓生不爱子君,子君却始终如一为着涓生,离开时将两人生活材料的全部,几十枚铜元郑重地留给涓生。涓生在欲望和现实面前,第一考虑的是自己,子君只是他生活的调味料罢了。
      子君的爱情、快乐、痛苦都是涓生决定和带来的。他们的恋爱,子君是一个没有言说权利的概念性符号,没有女性独立的话语权,子君在错位不平等的恋爱关系里丧失了女性个体该有的独立人格,她是一个女性自主权的失语者。她没有自主思想,只会默默地接受涓生灌输的思想。
      作为女性的子君的自由不是根据自身要求出发的,而是依附于作为男性涓生的要求出发的;子君的自由是涓生解放出来的,是男性要求女性自由;当涓生不爱子君,子君的生活完全没有了退路与保障。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子君选择与涓生同居,却没有自己经济的独立性。 “一个经济不独立的女子追随一个男人进入另一个私人空间,她改变的只是依附的对象,而没有改变依附的地位。”⑤子君在涓生的自白里失语,存在的价值如油鸡、阿随,她只是涓生男性话语言说的对象。
      子君的失语,表面是男性的话语权威造成,实质显示了当时中国未解放女性骨子里深藏着的奴性。子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是只有涓生的爱情。女性都没有意识到自主个体的生存意识,依附于男性的生活里,遵从的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三从四德。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回到公共的社会中去。”⑥
      男权社会里,女性没有主导权。女性自由、男女平等,是男性倡导的。如子君般女性的权利自由,该由女性自己追求与掌握;她们却将自己的权利依附于男性,唯男性是从,这是女性奴性的极致可怕的表现。在男权主义的屈从下,女性自主性失语。
      子君看似女性解放的代表,她也不过是中国传统以来“私奔”的一个现代影子而已,也是一个被男性始乱终弃的受害者。“新女性”的真正含义应是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绝对认同,并在各方面表现出思想自由、自强不息的独立人格。如子君般的女性,追求平等地位、女性解放、恋爱自由,由男性来决定、倡导,自由永远只会是男性权利的专属附庸,而女性只能是男性精神狂欢的欲望对象,是奴性的一个符号。
      三、道德“超我”的谴责:启蒙的困惑与失败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的第三部分‘超我’,是理性化、道德化的自我,其职能是监督和指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比自我更进一步,奉行的是‘理性原则’。”⑦
      小说开头写着:“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当知道子君因自己的无爱而死,涓生开始受到内心道德的惩罚。
      涓生对子君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子君的离开让他有一时的沉静,他仿佛隐约看到新生的路径。子君离开后的一人的路虽多,他却空虚地不知道该如何走;他开始怀念子君,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是弗洛伊德“超我”的表现,在理性、道德的思考下,他愧对子君,他的心似乎听到子君的绝望、申诉、挣扎。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涓生用良心的谴责,写下一篇手记来乞求子君的原谅。这篇“手记”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自相矛盾的自白,看似用忏悔来铭记弥补一些罪过;其实他的忏悔愧疚只是为自己的罪过开脱。涓生的忏悔,是建立在前文他对子君的不满上。他觉得两人的决裂是在于子君的见识浅薄,与自己无法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产生了隔膜。面对两个人的感情,涓生是犹豫,敢做不敢当;子君却显得十分的坚定。“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部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涓生选择恋爱同居,却不敢承担后果,将责任推给子君,导致子君灭亡。涓生作为启蒙者是懦弱的。
      活着就得找新路继续前行,他选择了遗忘。这新路却处于迷茫中,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是启蒙者的困惑。连启蒙者的呐喊都是彷徨的,那他们该如何去启蒙愚昧的人呢?“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
      鲁迅曾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假使寻不到出路,就继续梦好了,万不可做将来的梦,切不可唤起许多人来,为将来的希望受苦。”⑧鲁迅对于启蒙也是困惑的。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小说是涓生的回忆忏悔录,最后他选择用“遗忘”和“说谎”开路,这是否前后矛盾?启蒙者好了伤疤忘了痛,继续以伤害女性来寻找启蒙出路的方法?启蒙者是困惑的,启蒙是失败的。
      《伤逝》是鲁迅对于“五四”关于恋爱自由、女性解放中心话语的一次探寻的路程,包含了启蒙者的呐喊与彷徨,包含了被启蒙者的希望与失语;利用涓生的回忆与忏悔来反思启蒙者的道德与良心、思想与出路:男性权威话语下倡导的启蒙解放,实质反映着女性的自主个体性缺失及其本质里的奴性,启蒙无效。
      
      ①③⑦ 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第77页,第77页。
      ② 施玮妮:《自我、本我和超我――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色戒》,《大众文艺》2010年第11期。
      ④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罗林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⑤⑥ 吴毓鸣:《论“子君”文学语码的“误解”――重读鲁迅〈伤逝〉》,《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1期(2010年1月)。
      ⑧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作 者:杨美娆,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伤逝失语启蒙话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