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陶元庆与新文艺书装帧_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

    陶元庆与新文艺书装帧_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

    时间:2019-02-13 05:33: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新文艺书籍的封面设计采用新颖的图案作装饰,始于画家陶元庆(一八九二――一九二九年)。而陶元庆以新颖手法为新文艺书籍作装帧设计,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鼓励支持下进行的。
      在一九二四年,画家陶元庆经作家许钦文的介绍与鲁迅先生相识。热心提倡新美术的鲁迅先生,看到陶元庆在绘画艺术上很有才华,精于图案,便鼓励陶元庆为新文艺书籍作装帧设计。陶元庆首先为鲁迅先生当年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著的文艺理论书籍《苦闷的象征》作装帧设计。
      《苦闷的象征》的作者厨川白村,是日本第三高等学校(即大学)教授、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生前有近代《文学十讲》、《文艺思潮论》等多种著作出版。《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去世后才出版的一部重要文艺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内有《创作论》、《鉴赏论》、《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和《文艺的起源》四章,集中地反映了厨川白村对文艺问题的见解:“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本”。“生是战斗”。人们为了排除“生的苦闷懊恼”,就要运用文艺作武器进行战斗。“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鲁迅先生认为,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的文艺观,对开展中国新文艺运动有一定借鉴意义,便把它翻译过来,交北新书局出版。
      画家陶元庆根据《苦闷的象征》一书的内容,用夸张、变形、象征的艺术手法,设计了这样的封面装饰图案:在红花和黑色、灰色的线条相交织的图形中,一个带有象征性的半裸体的女子,披着长长的黑发,在受压抑的环境中挣扎着,用脚趾夹着钗(一种古代兵器)的柄,并用鲜红的嘴唇亲呢地舔着钗的尖头,意思是表现人们的生命力受到压抑,就要挣扎,需要用武器来战斗。这样,封面的装饰图案就赋予了革命的思想性。所以,鲁迅先生当时看了这帧封面图案,高兴地连声说:“很好,很好!”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苦闷的象征》付印之前,鲁迅先生为该书写的《引言》中又说:“在这里我还应声谢朋友们的非常的帮助……陶卿君(即陶元庆――引者注)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以后,陶元庆又为鲁迅先生的《彷徨》、《坟》、《朝花夕拾》等著作,精心进行了装帧设计。其中《彷徨》一书的封面设计尤见匠心。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写于小说集《呐喊》之后的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五年之间。在《呐喊》里写农民的多,在《彷徨》里所收的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长明灯》、《伤逝》、《离婚》等,则写知识分子的多,而且多数是写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对反动阶级统治下的黑暗的旧中国憎恶、愤怒,他们要革命,并且有所行动,但是革命的决心又不大,而彷徨徘徊。鲁迅先生对这些作品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寄于了同情,又揭示了他们的弱点。他把这些小说编为一集,取名《彷徨》,想来就是概括小说集中所描写的多数主人公的共同思想特点:要革命,但革命的决心不大,处于彷徨徘徊中。画家陶元庆很理解《彷徨》的这一主题,所以,在装帧设计上,封面画铺以桔红为底色,渲染夕阳时刻的满天红辉气氛,用黑色画三个人并排坐着看落日,预感到天快黑了,想有所行动,但缺乏果断决心,依然坐着没有行动,是包含着彷徨的意思。图案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和块面作处理,有单纯、朴实的木刻画之风味。这帧封面画,鲁迅先生是很喜爱的。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九日给陶元庆的信上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但听说第二版的颜色有些不对了,这使我很不舒服。上海北新(指上海北新书局――引者注)的办事人,于此等事太不注意”。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鲁迅先生在给陶元庆的信上又说:来上海的一位叫Eeke的德国研究美学的学者,看了这帧《彷徨》的封面画,也加以称赞。
      
      许钦文的一些著作的装帧,也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鼓励下由陶元庆设计的。鲁迅先生看到陶元庆有一幅题为《大红袍》的图案画,画着一个悲苦、愤怒、坚强的女性形象,手执准备冲杀的利剑,颇有意思,挺喜爱,就要求陶元庆用这幅画作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的封面画。这本《故乡》出版后,由于封面画的独具一格,含意发人深思,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之后,陶元庆还为许钦文的小说集《仿佛如此》、《若有其事》、《鼻涕阿二》、《幻想的残象》等作了装帧设计。其中《仿佛如此》、《若有其事》两书的封面设计,也是颇有特色的。
      小说集《仿佛如此》,由北新书局出版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一九二八年二月,内收《承发吏》、《木槿花》、《看电影去》等短篇小说十四篇,内容大多反映旧中国黑暗统治的深重,政局的腐败,官僚的倾轧,剥削者吸吮民脂民膏而生活得富足悠闲,青年人对前途缺乏希望而沉缅于个人天地的爱情,这一切正好勾勒出二十年代旧中国一般社会面貌。作者把描写这些内容的短篇小说,用《仿佛如此》这一似是而非的书名作概括,是巧妙的。有心的读者读着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相信书中描写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而反动当局如果要查禁此书,因为用《仿佛如此》的书名,没有肯定书中所描写的内容是实际存在的,也就没有理由查禁。画家陶元庆为此书作装帧设计时,封面图案画也用似是而非的巧妙艺术手法作处理:画着一个似是而非的泥人模样的人物,瞠目而视大地山河,仿佛在沉思着。它启示读者,书中描写的内容是真是假,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这样,封面图案画也就赋予了深刻的思想性。
      短篇小说集《若有其事》,于一九二八年九月,也由北新书局出版。书中所收的十四篇小说,更具有鲜明的革命思想性。如《小牛的失望》、《伏中杂记》等短篇小说,用“若有其事”的巧妙写法,大胆地触及到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处实行法西斯白色恐怖,大肆进行“清党”活动,搜捕杀害共产党员等革命者的种种景象。画家陶元庆为此书装帧设计时,也以独到的艺术构思,画了一幅切合书的内容的封面图案画:一个“若有其事”的人物在花木丛中寻觅着什么。画中人究竟在寻觅什么?可以诱使读者联系书的内容去思考:书中所描写的白色恐怖景象,难道应该在中国存在下去吗?头脑清醒的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决不能!革命者只有前仆后继地坚持斗争,直到把法西斯统治者打倒,才能使黑暗的中国见到光明。
      
      陶元庆在“五・四”革命运动后的中国新文艺书籍装帧中,是开创了新局面,而于文坛有很大影响的一位画家。所以,鲁迅先生对他十分重视。可惜的是,陶元庆因患心脏衰竭症,而过早地去世。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可以想见,如果他健在的话,将为发展中国的新文艺事业做多少事情!鲁迅先生对于陶元庆的逝世是很悲痛的。鲁迅先生为了让后人永远纪念陶元庆,当年他从自己艰苦劳动所得的稿费中慷慨地献出三百元,托许钦文在陶元庆逝世的地方――杭州西湖畔,买了三分多地,购了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个坟园――元庆园,并且种上了花卉和柏树。日后,“元庆园”的花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象征着陶元庆的精神常在。
      
      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灯下

    相关热词搜索:装帧文艺陶元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