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打破宗教壁垒的新场川王宫_新场川王宫

    打破宗教壁垒的新场川王宫_新场川王宫

    时间:2019-02-20 05:39: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到新场镇完全是意外。   我们的目的地是川王宫,可只知道它在距离四川大邑县城十几公里的地方。因为不熟悉路,从大邑县城顺着一条大道出城西去,在一岔道口,左拐来到了新场镇。我们索性到镇上去转悠。
      新场镇顾名思义,应该是一个新建的场镇,假如真这样认为,就要犯主观主义错误了。新场从形式到内容都老而又老,一眼便知是个古镇。
      我们开车进入镇中,很快就开不动了,街上道路狭窄,商贩云集,人流拥挤,原来这天正是赶场的日子。一如所有的乡镇集市,这里也热闹非凡,沿街的店铺和小贩在路边临时摆的摊位,使得容量有限的街道愈发壅塞不堪。镇上人很友好,见有汽车来,便主动让到旁边。为了避开拥挤,我们将车开进一条人流相对少一点的小街,却见对面驶来一辆拖拉机。这条街长约100米,宽窄仅够小型单车通行。正犯难时,拖拉机二话不说就开始后退,让我们非常感动。这事要发生在城市里,通常是双方僵持,即使退让也该我退,因为人家驶入在先,更何况拖拉机后挂的拖斗是非固定连接,后退远比汽车费力。看着拖拉机歪歪扭扭地一直退出街口,司机毫无怨言,一脸平和且挂着淡淡的微笑,我感受到了小镇人礼让的风习和淳厚古朴的民心。
      找地方停好车后,我们开始步行观光小镇。我实在不明白这个镇为什么叫新场,全镇几乎看不到一幢可以称为“新”的房子,几条街上全是一色的古老川西民居,木房青瓦,一楼一底,常有成串的吊脚楼整齐排列于街市两旁,昭示着小镇久远的历史和它历经的风吹雨打。
      集市散后,小镇又回复到平昔的悠闲。店铺依然开着,但已从街上撤回户内,小贩和农人完成了赶集的交易,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镇上的居民也闲下来了,静一点的街巷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的街沿边,看着零星的过往行人,或喝茶或发呆。见有观光模样的外地人,他们会用好奇的目光集体打量。我拿出相机拍照,这些绝对古老的民居和相对古老的居民,都是镜头中难得的素材。镇上的人对拍照不但不反感,还很支持,他们主动配合,并告诉你该到哪些地方去拍。在一条小巷,我发现一排整齐的吊脚楼,居民见我拿着相机,便指点我站到一个最佳角度,取得全貌。我举起相机,他们在各自门口坐成一排,成为小镇的一道风景。我听见有人轻声说:“他照了相给我们宣传出去,以后国内国外的游客都到我们这里来耍,我们就发了。”要是在别的地方和场合,我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发笑,但此时我却从内心深处感到一丝苦涩。这些困守小镇的朴实居民心里藏着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让外面的人了解他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我问一位老者,这些房子建于何时。老者茫然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只说了一句“反正比我岁数大”。从外部结构看,这些民居大多为明清式样,不少房子透过檐前的镂空吊斗和栏杆的雕花装饰,依稀可以窥见岁月的信息,大概是百年老屋了。这些老屋大都保存完好,排列井然,至今依旧住着人,毫无衰朽迹象。与一些号称古镇实则仅存一两条老街的地方相比,这里的古老民居无论数量还是状态都值得关注,可不知为何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古镇中,居然没有新场的名字。
      在小镇转悠,足以让久居都市的人大开眼界。我们一路走去,老街人的许多寻常生计在我们眼中成了景观:一间简陋的五金修理店,一台几十年前的老式车床,在我们看来如同文物,情不自禁地流连拍照。
      在一条僻静的街道旁,我们看见一位太婆坐在门前安静而专注地缝制一只虎头小鞋。这种鞋在城市里早就看不到了,只有农村的一些婴幼儿还常常穿。朋友觉得新奇,上前仔细观看,发现太婆缝制的针脚细密而整齐,与机制的无异,不禁大为惊讶。如此精细的女红,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不能不让人惊叹。朋友向老太太请教技艺,太婆把着手一一指点,一脸慈祥。为了看清楚每一针每一线,朋友掏出眼镜戴上,而年迈的太婆居然没有戴眼镜!我问太婆高寿,回答90多岁。一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身子骨依然硬朗,且耳聪目明,头脑清晰,还能穿针引线,做得一手绝活。这样的老人,算得上稀世瑰宝了。只有这样的古镇才会有这样的老人,在车马喧嚣、名利纷争的都市社会,你我怕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算死皮赖脸地勉强挨拢,多半也是行尸走肉,徒为社会之累赘而已。
      
      (二)
      
      在新场镇居民的指点下,我们驶上了先前的大路,这条路一直通往西岭雪山。周末,前往雪山度假的车辆络绎不绝,平时则相对宽松,沿途的山岭和田野为我们的驾驶增添了几分快感。不消几分钟,在一条叫做虎跳河的小河边上,公路与河道之间铺展出一片数百平方米的土坝,川王宫就建在这块土坝上,距离新场仅7公里。
      就像新场不能根据名称去判断它的实质一样,川王宫也不是什么王宫,更不是哪一位“川王”的宫殿。从现在的作用来看,川王宫似乎是一座庙宇,严格说来,它更像一座祀堂,为祭祀制服洪水、给川民带来百世恩泽的蜀守李冰而建。四川境内叫做川王宫的庙宇抑或祀堂很多,大都与李冰有关,大概因为李冰曾做过蜀郡守,老百姓心中自然把他当做“川王”了。
      在诸多川王宫中,新场的川王宫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修建于明朝初年,可能是现存川王宫中建造最早的一座,也是迄今保存较完整的建筑,几乎就是初建成时的样子。更重要的是,经过历朝历代数百年的演变,这个川王宫已逐渐由早先的李冰祭祀堂转变成了实质上的庙宇,庙宇供奉的非一教一神,而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据说这在各种宗教场合都极为少见。
      从建筑体式上看,川王宫更像宫殿。三进四合的构造格局,层层递进,前殿为狭小的平房,穿越即达配殿,呈一楼一底亭阁式殿堂;配殿两侧是狭长的厢房,前置同样狭长的走廊,一径通往宽敞的后殿。后殿为整个建筑的主体,五级层楼,三重飞檐凌空翘出,高高耸立于群屋之上,其势雄伟轩昂。站在近旁的公路上放眼看去,整座建筑如同一艘硕大的楼船,雄踞尾部的后殿是全船的指挥与控制中心,三殿之间的两个天井就像前后货舱,船上装载的货物则是千年不辍的民间信仰和杂然列陈的三教文化。
      川王宫的正门并不显赫,但造型独特别致。它是一排朝南的平房,正中屋顶上跃出一座方正小巧的门楼,其势突兀而蹊跷。门楼的四道飞檐高高翘起,檐尖更立一鸟,呈凌空欲飞状。门楼之下,一道普普通通的门墙,两扇木门与寻常民居并无二致,只是两旁的门联显示了宫中的蕴义:
      放下担子如此门不分三教;
      站稳脚跟到这里都是一家。
      踏入正门即为前殿,迎面便是川王李冰塑像,只见他怒目圆睁,身披铠甲,手舞麈尾金鞭,凛然一副金刚模样。此李冰与都江堰二王庙的李冰大异其趣,他已脱离了地方官员和水利工程师的现实身份,附加了宗教含义,成了民间传说中怒斩孽龙的神仙李冰。
      真正体现三教一家的是川王宫的第二重殿――配殿。这里供奉的神�可谓五花八门,各种信仰不分彼此,都可以到这里来接受人们的朝拜。配殿门上的对联很有意思:“春有花冬有雪是山间好景,水可钓林可樵增眼底奇观。”既是人间的情趣,又体现出包容万象的襟怀,寓示着不同文化景观的壁垒消除。与前殿怒目威严的李冰塑像形成强烈反差,这里迎门的是一尊笑呵呵的弥勒佛。转到弥勒佛身后,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杂然奉祀着各路神圣:文殊、普贤、吕纯阳、张三丰,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济公和尚……但凡摆得下一座神龛,就有一尊塑像。什么教派、谱系、雅俗、尊卑等,在这里统统没有讲究,真是“好景”连连,天下“奇观”。
      绝对的三教不分,完全平等,那也是不可能的。川王宫的后殿叫做“三清殿”,是它的主要部分,为一处道教领地。所谓“三清”,系道教尊奉的三位大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各地道观多有以“三清”命名的。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意指“三清”皆为元始天尊的化身,很多名为“三清”的道观中,供奉的只有一神独享至尊。川王宫三清殿正中显要位置上只有一位老道的大型塑像,我猜想他就是元始天尊。这位大师面目慈善,左手握葫芦,右手持丹书,一副济世救人的模样,他的左右侍立着一对青年男女。遗憾的是,三清殿的香火太过冷清,神像前一张破旧的木桌上,十几只黄灿灿的灯杯随意摆放,竟没有人来点燃。就在神像的脚前,不知是谁贡献了一只蔫兮兮的橘子。整座大殿倒是高大宽敞,与前面两殿相比,犹如贵族之于平民,但高高在上的贵族反倒境况落寞,不及平民世界的热闹。
      从三清殿占据着川王宫主楼大殿的显赫地位,可知这里最终还是以道教为主。我们在宫中见到一位清瘦的道士,他对人很讲礼节,见面先作揖,游人有不解处向他询问,他都一一指点。宫中平时长住着几十名男女居士,亦是三教夹杂,不分彼此,他们心中其实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虔心向善,修身养性。
      既然宗教的壁垒都能打破,人世间还有什么隔阂不能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川王宫的存在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建筑和宗教的范畴,一种更为蕴涵深广的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考察和思索。(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王宫壁垒打破宗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