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建构主义,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

    建构主义,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

    时间:2020-03-22 05:26: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1-01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备人文特色的学科。学好她,可以知晓人类文明智慧和兴衰历程;学好她,可以通晓古今,鉴往知来。历史是引人入胜的,诱人探究的,是绚烂多彩的。但是历史课程在现实的教学中,并没有显示出她的魅力,并没有引起多少学生的兴趣,甚至在部分老师眼中变成了一门上课照本宣科,考前划划重点背一背就可以的学科。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历史学习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剥离了“血肉”的历史变成了时间、事件和所谓意义等知识的单调堆砌……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中推出诸多全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其中。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走进中学历史的课堂,变革着中学历史教学课堂和效果。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通俗一点讲,即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二、四大要素的合理运用让历史摆脱干瘪,有血有肉

    1.“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让我们结合一节成功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情境创设,是如何发挥其重要效能,使历史课堂有血有肉的活起来的。

    案例一: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属于传统的文化课部分,想要上好难度非常大。这一课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往往是略而不上,或是蜻蜓点水般处理一下,大多以学生自学为主,长期以来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储备也普遍不足。但在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动下,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课程资源;学会了关注世界动态,将历史融入生活。有了这两个支撑,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重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画卷”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元素与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创造浓浓的艺术氛围,再由学生临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法绘画艺术作品,视频展现石窟艺术的今天,自主评价,掌声笑声带给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感受到历史距离我们不再遥远。原本很难的文化史课上的是异彩纷呈。

    2.“协作”。

    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和以色列着名教育学者梅瓦里克女士认为: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两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几十个我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我就可能获得几十种思想。”

    因此,建构主义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应将创设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视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等等都是能够体现合作学习精神的教学形式。其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协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起着设计、引导、管理和组织整个课堂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既不是“完全指导”,也不是“零指导”,而是“实时指导”。学习小组学生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转换,角色往往是多元的:一会儿是发问者(询问原因),一会儿是解释者,一会儿是协助者,一会儿是评价者。有效的小组协作学习为新课改和新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种协作改变教学过程“满堂灌”的现象,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3.“会话”。

    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很多历史老师觉得上课很累,他们担心学生,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好多东西要讲,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非常辛苦。在现象上就造成课堂上老师是主角,一言堂。学生不发一言,习惯性只听老师讲,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学生变得不会思考,思维逐渐萎缩,而且更可怕地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主宰者,学生也再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由师→生的单向变成了师→生、生→生、师生→文本的多向。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安排,把学生的学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轴心。因此,教师在意识上必须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的正确概念,把长期以来教师占据的课堂主角的位置还给学生。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的“会话”。如:

    案例二:我在讲授《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的知识时,出示割让香港岛的地图,和香港回归的图片。和学生展开会话。

    (1)这两副图根是什么历史事件?答: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香港回归。

    (2)在什么事件后割让香港岛的?答:鸦片战争战败后。

    (3)香港到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答:1997年7月1日。

    (4)针对割让和回归,给我们什么启示?答: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增强国力,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这种与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教材只要求了解割让的是香港岛,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此番对话,不仅有知识的深化,更有对知识的超越;不仅有思维的流动,更是有意义的生成。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科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因此在课堂上,用“对话”的方式,打破了学生惯常狭窄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本着吸纳革新的态度,使之优势发挥出来,让历史课堂远离枯燥,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

    相关热词搜索:焕发生机课堂建构主义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